大家平時走上路上有沒有發現 新加坡的高樓大廈都別具特色?
不少設計巧妙、特別吸睛的 都已經成爲全球知名的網紅建築 其中,計算器樓和刀片樓 應該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人們但凡路過 都會忍不住停下來咔嚓一張!
但鮮有人知的是,這兩棟網紅建築 其實都出自祖籍江蘇蘇州的 天才華人建築設計大師–貝聿銘之手
貝老的一生堪稱傳奇 他最傑出、最爲世人熟知的代表作包括:
巴黎盧浮宮擴建工程、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蘇州博物館新館等 被譽爲“建築史上的華人之光”
他的設計最大的特點就是
理念超前,經久不衰 說白了就是 耐看,過幾十年還覺得好看!
(圖源:紐約時報)
這樣一位帶有傳奇色彩的 華人建築設計師 在新加坡也留下了4個藝術瑰寶 除了剛才我們提到的
計算器樓 華僑銀行大樓(OCBC Central)
刀片樓 新門廣場(The Gateway)
還有:位于市中心的
萊佛士廣場(Raffles City) 以及濱海灣的規劃藍圖
# 華僑銀行大廈 #
OCBC Central
貝聿銘在新加坡的第一個經典設計就是 OCBC Center 華僑銀行大廈
這個1976年建成的大廈 樓高197.7米,共52層樓 今天看來可能這個大廈 在CBD衆多大廈中不怎麽起眼 但是要知道它1976年就有了 曾經是新加坡及 東南亞最高的摩天大樓
舊照片可以看出來 它和周圍低矮的樓房 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大廈當年建設時 兩旁各造一個半圓形大柱 中間再以三個巨梁銜接 以加速建造時間
華僑銀行時任主席陳振
傳給予貝聿銘的指示是: 要有石頭般堅實的建築物 于是一棟由花崗石構築的大廈 拔地而起
此後的40年間 華僑銀行大廈一直都是 新加坡金融區的地標建築
華僑銀行大廈的外觀 樸實而又有趣 整個大廈遠遠看上去 有三個由窗口組成大方塊 這使它有“計算器”的昵稱
樓身的邊角是渾圓的 中間是扁平的 像不像現在的智能手機的造型? 現在最流行的工業設計概念 貝聿銘70年代就運用在建築上了 觀念可以說是非常超前的
這座大廈設計風格樸素美觀 是上世紀70年代 粗犷主義建築風的經典之作
這棟樓伴著新加坡人長大 非常受人喜愛,曾被評爲 “新加坡十大魅力建築”之一 還有人用樂高積木搭建模型
直至今天,這棟大廈看起來 依然很有自己的風格 和新加坡河畔的店屋相印成趣 地址:65 Chulia Street,萊佛士坊(Raffles Place)地鐵站外
# 新門廣場 #
The Gateway
新門廣場是貝聿銘在新加坡 留下的最讓人津津樂道的作品 從某個角度看 你會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因爲大樓的棱角銳利 尖角角度約爲40度 一向被戲稱爲“刀片樓”或“紙片樓”
大樓的橫切面呈梯形 從某個角度看像是一個平面的 沒有厚度的刀片
新門廣場1990年落成 分爲東西兩棟大樓 從中線看,這兩棟樓 就像對開的兩扇門,也就是名字的來曆
新門廣場是朝向東南海岸的 據說是故意把兩棟樓 打造成正開啓的“新加坡大門” 寓意著“恭候光臨”
風水上有很多說法 有人說當時把大樓建成這樣 是因爲那片地比較荒涼 有“煞氣”,刀片樓可以“破煞”
但是因爲新門廣場 造型太犀利 後來周圍新建的大樓 位置朝向都特別有講究 免得被刀片“刮到” 地址:152 Beach Rd, Singapore 189721
# 萊福士廣場 #
Raffles City
貝聿銘在新加坡的 另一個經典作品就是 我們今天還在逛的 萊福士廣場(Raffles City) 1986年建成至今已經有30多年曆史
萊福士廣場曾經也叫來福士國際中心 是一個大型複合項目 包括了4層樓的來福士購物中心 42層的來福士大廈 73層的史丹福瑞士酒店 還有28層的費爾蒙特酒店 和來福士會議中心
整個建造工程 從設計到竣工花了17年 設計概念在1980年動土之前 就精心修改了五次 貝聿銘把來福士城 打造成世界首個‘城中城’ 這個概念隨後也被其他大城市采用
來福士城最高的大廈 有一個秘密就是“時而方,時而圓” 從有些角度看會以爲 大廈是圓柱體的 從另外一些角度看 大廈又變成了長方體的
這個現象被新加坡人稱爲 dimension of mystery 曾經引發過討論 這些貝聿銘藏在設計裏的“伏筆“ 非常值得玩味
據說1987年剛開幕時 萊福士城時新加坡當時 最潮的購物中心 顛覆了當時人的購物形態! 地點:政府大廈(Cityhall)地鐵站外
# 濱海灣設計藍圖 #
Marina Bay
新加坡的最強地標——濱海灣 設計總藍圖就出自貝聿銘先生之手 細節則由意大利 著名建築設計師Moshe Safdie操刀完成 三座塔樓呈傾斜姿態(斜角爲 26 度) 筆直塔身相交于第 23 層樓 形成了單體建築的造型 堪稱有史以來擁有最複雜設計的酒店
愛好建築的小夥伴
來新加坡也可以駐足觀賞 來緬懷這位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