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一只可愛的鴛鴦出現在了新加坡東北部的後港10道大排513座前面的大溝渠,吸引了大群“圍觀群衆”來給小鴛鴦留下紀念性的照片!
圖片來源:聯合早報
鴛鴦,又稱中國官鴨。鴛鴦雌雄異色。雄性鴛鴦色彩豔麗,嘴紅腳黃,最特別的就是後背上有一對栗黃色的扇狀羽毛,像帆一樣直立在背上。雌性鴛鴦嘴黑腳黃,整體呈現灰褐色,眼周白色連一對白色眉紋,亦爲特別。
鴛鴦在新加坡本不常見,這次出現在後港的鴛鴦更是一只色彩豔麗、活力滿滿的雄性鴛鴦,因此吸引了大群攝影發燒友前來拍照。
其實在新加坡,因爲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溫和適宜的雨林環境,可以觀察到許多不同種類的鳥。根據2019年更新的新加坡鳥類清單,新加坡共有436種鳥類,其中有30種是人類引進的。
小編在學校的時候,因爲學校旁邊就有茂密的森林,常常見到各種各樣的小鳥,甚至有些還會跑到食堂偷吃食物。搬到市區以後,又見過了更多不同的小鳥!下面就跟著小編來看看新加坡常見的小鳥們吧~這些可愛的小精靈,你知道他們的名字嗎?
爪哇八哥
爪哇八哥(Javan Myna),也被稱爲白尾八哥,是新加坡常見的八哥,本地人通常稱爲嘉玲鳥,于1920年左右作爲寵物鳥被帶進新加坡。
爪哇八哥主要是黑色的,棕黑色翅膀,額頭一短冠,喙、腿、足爲黃色。原産于巴厘島和爪哇,現在分部在亞洲東部和南部,多見于城市和耕地中。爪哇八哥是雜食性的,以昆蟲、水果、或者人類食物爲食。
由JJ Harrison (https://tiny.jjharrison.com.au/t/YB68VBb3iPkna4Pg) – 自己的作品,CC BY-SA 4.0,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76303720
爪哇八哥很大膽,在城市中具有很強的適應性,也不太害怕人類。小編在學校的時候,常常有小八哥站在宿舍窗台或者走廊上,和我們一起上學下課。市區裏,露天小販中心、食堂或者地鐵站裏也常常可以看到爪哇八哥的蹤影。一些研究人員認爲,這種好鬥的鳥類是新加坡其他鳥類數量減少的原因之一。
岩鴿
岩鴿(Columba Livia),俗名野鴿子、山石鴿,是新加坡市區最常見的鳥類之一,也是被引入的30種鳥類之一。它們于1960年被引入到新加坡,據猜測是從作爲食物的鳥類中逃脫的。
岩鴿外表特點明顯,也非常好辨別。它擁有深灰藍色的頭胸,羽毛色彩往往呈現有光澤的淡黃、綠色和耀眼的紅紫色。灰黑色的喙上有明顯的白色蠟狀物,腳則是紫紅色。
鴿子往往成群結隊地覓食,它們是天然的食谷動物,以種子爲食,偶爾也會吃蠕蟲或者昆蟲幼蟲等等。
在地鐵站、商場等地方,常常能看到成群結隊的鴿子群一起覓食。它們時刻保持警惕,當群內的鴿子受到威脅時,會發出嘈雜的扇動聲,提示其他鴿子起飛。鴿子煽動翅膀的速度越快。起飛的噪音就越大,從而向其他鴿子傳達所感知到的危險程度。
珠頸斑鸠
頸斑鸠(spotted dove),又名珍珠鸠,鸪(gū)鳥。在新加坡很常見,全年保持已知的育種記錄。
珠頸斑鸠身形非常可愛,尾較長,身體比鴿子略小。背部、翅膀和尾部呈灰褐色,尾端爲白色,頭部隱約爲深藍色。最特別的是頸後爲黑色,帶著明顯的白色半點。人們常常把它和鴿子混淆,但是只要由顔色和喙的構造不同來分辨,就可以看出兩者的差異。
珠頸斑鸠以果實、谷物、草籽和昆蟲等等爲食,一般棲息于林地,灌木叢等。它們熱衷于生活在地面上,並在地面上覓食。它們的特點之一是飲水方式,與其他鳥類不同,珠頸斑鸠是俯身吸水的。與別的斑鸠種群一樣,珠頸斑鸠一般不會群居,而是單獨或者成對出現。它們性情溫馴,也容易受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