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轉變了人們的工作方式,也讓員工開始思考自己究竟想要從工作中得到什麽。
疫情全球蔓延造成了各地封鎖,也限制了經濟活動,世界各國都在對不斷攀升的失業率憂心忡忡。 但與此同時,一個迥然不同的新問題也浮現出來,那就是潛在的“辭職潮”。
僅去年,全球各地許多員工都在爲即將失去的“飯碗”所擔憂。也許正因爲如此,許多人都在積極制定後備方案。
成就者勞動力研究所(Achievers Workforce Institute)在美國和加拿大展開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半數的人打算在2021年找新工作;米高蒲志(Michael Page)的《人才趨勢報告》也指出,新加坡有56%的在職受訪者期望在2021年換個新工作。
這一數字高于任仕達(Randstad)的數據——根據任仕達的調查,新加坡有31%的雇員打算在2020年4月至10月換一份新工作,要知道當時新加坡采取了更嚴格的防疫措施,而且第二季度經濟下滑了2%。
作者簡介
掃碼查看
英文簡介
WU Pei Chuan | 吳佩娟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
管理與組織系高級講師
人力資本管理與分析碩士(HCMA)學術副主任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博士
教研領域:戰略性人力資源管理與公司績效、國際人力資源管理、人才發展與指導、外派調整與表現、工作生活平衡等
期望已經超越了工作本身
爲什麽人們想辭職?
人力資源管理協會2017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疫情爆發前,導致員工離職的主要因素通常是薪酬福利、工作保障和發展機會。大家對當時的工作滿意度很低,還不到40%。
而疫情爆發之後,這些主要因素沒有發生太大變化,但員工對老板和公司的期望有所提升。因爲壓抑已久的工作變動並未實現,疫情也促使他們對工作的真正價值産生了思考。
米高蒲志的一項調查顯示,九成受訪者認爲員工體驗還有改善的空間,包括提高領導溝通透明度及領導傳遞信息的真誠度。
人們的期望已經超越了工作本身,大家開始更加關注工作、生活和目標之間的平衡。
由于電腦前工作時間加長、工作量加重,無休止地開網絡視頻會議和電話會議,加之,許多新的職責成爲了日常規範,遠程工作導致了員工的倦怠。
精神和情感健康已成爲許多公司最重要的問題之一。5月公布的《微軟工作趨勢調查》發現,55%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感到勞累過度,39%的受訪者感到筋疲力盡。
雇主解決心理問題的方式體現了領導和員工之間的關系,也反映了公司深層次的整體文化。
例如,疫情期間領導如何應對開支的削減?員工被迫離職時,有沒有給予他們充分的尊重?員工在居家隔離備受煎熬的時候,領導是否提供幫助?
作爲領導,不僅需要注意滿足防疫要求,比如確保員工擁有能夠在家高效工作的技術設備,更應當表現出人文關懷,在這個動蕩時期給予員工支持。
很少有企業能像星展銀行那樣,爲疫情前那些負責接送星展銀行會員的合約司機安排新的工作——爲有需要的家庭送餐。
其他促使辭職的動因
當然也有其他一些推動因素。隨著經濟複蘇,新的就業崗位也在增多。
2021年第一季度,新加坡總就業人數自疫情以來首次出現正增長。米高蒲志調查顯示,40%的雇主計劃在2021年增加員工人數。
提升技能也給了員工更多選擇。隨著免費在線學習課程和政府培訓補貼的普及,人們能更好地適應就業市場,有能力承擔更多的職責。
2020年,約54萬新加坡人受益于新加坡“技能創前程計劃(SkillsFuture)”。許多企業員工參加了數據分析、數字商務和客戶服務、溝通和變革管理軟技能等領域課程的培訓。
領英人才解決方案顯示,這些技能與新加坡排名靠前的新興職位需求一致,如數據分析、設計、網絡安全和數字工作。
雇主能做什麽?
根據美世最近發布的《2020全球人才趨勢報告》,去年新加坡只有11%的人力資源團隊提供了優質的員工體驗。
擁有人力資源團隊的公司應該利用這個機會重建遠程工作策略,才能在吸引人才方面做得更好。
根據麥肯錫2020年11月的一份報告,辦公室與居家遠程工作的混合辦公方式仍將繼續。在發達經濟體,超過20%的員工每周會在家工作三到五天。
推特等公司已承諾遠程辦公將成爲永久性選擇,但還有許多公司迫不及待希望員工重返辦公室,他們認爲在辦公室工作還是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冰島展開了一項每周工作四天的研究,讓人們對可能的新興工作模式産生了期待。雇主首先必須反思工作的本質,以及就工作本身而言靈活性能占據多大的程度。日本、西班牙和許多其他國家也在這方面展開了一定的試驗。
來自美世研究的好消息是,近一半的新加坡公司計劃在2021年關注工作靈活性,鞏固學習生態系統,提升人才技能。它們明白這些才是重中之重。
第二項重要舉措是傾聽員工的想法。許多公司每年都會開展敬業度調查和離職談話,但大多並沒有采取後續行動。
在成就者勞動力研究所的報告中,60%的受訪公司收集了員工關于改善體驗的反饋,但只有34%的員工認爲雇主采取了行動。
要重塑員工體驗,必須傾聽員工的意見並給出相應反饋。雇主應當進一步了解員工,學習如何爲他們帶來更好的體驗。這樣,有人提交辭職信時,就不至于感到驚訝。
第三項重要舉措是用薪酬和福利以外的形式認可員工的成就。許多雇主會問:“爲什麽即使我們提供高于市場平均水平的工資,員工還是要走?”
有時只需要一個簡單而真誠的手勢就能帶來積極影響:讓員工看到、感受並記住自己的成就得到認可。如何表達認可也與領導的社交和情感技能密切相關。
未來可能會發生辭職潮,也可能不會。
人們也許在調查中表現得比較強勢,但采取行動時會更加謹慎。但我們正處于招聘高峰期,每年的績效獎金和工資增長還得照常發放。
因此,在新加坡這樣人才競爭激烈的勞動力市場,雇主是時候重塑與員工共同的學習之路,對工作展開反思了。
文章英文版首發于cna官網
原文標題爲Commentary: The coming resignation tsunami – why many may leave their jobs in a pandemic economy
作者:Wu Pei Chuan (吳佩娟),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管理與組織系高級講師、人力資本管理與分析碩士(HCMA)學術副主任
*本文觀點不代表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機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