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古作萅,會意字,甲骨文字形,象征草木初生。《康熙字典》注:氣清而溫陽。春者,天地開辟之端,養生之首。《爾雅》道:春者,天之和也。又春,喜氣也,故生。
立春,二十四節氣之首。立,是開始;春,代表著溫暖和生長。幹支紀元以立春爲歲首,意味著萬物閉藏的寒冬已經過去,開始進入和風煦日、溫暖滋養、萬物生長的春季。立春後陽氣漸升,日照增加,天氣回暖,白天漸長,可謂萬物起始、一切更生。
在秦漢時期以前,禮俗最重的並不是陰曆正月初一,而是立春。重大的拜神祭祖、祈福迎春、驅邪攘災、除舊布新和農耕慶典等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後幾天舉行。在當時,春節就是指在立春節氣所過的歲節,也叫正月節。
漢朝時期,南北經濟文化大融合,各地曆法統一,歲節被挪到了陰曆正月初一,稱之爲“年節”。從此以後,立春成爲了一個單純的節氣。古時曆法對年和歲是有嚴格區別的:從正月初一到下一個正月初一,是一年;從立春到下一個立春,是一歲。
從遠古先民發展而來的中華民族傳統節日,融彙了博大精深的原始信仰、祭祀文化、易理術數、天文曆法等自然與人文內容,蘊含著深邃醇厚的曆史文化內涵。立春是一個充滿希望的節氣,自古就有立春祭等各種風俗習慣。在各個主要的古老傳統節日裏,拜神祭祖都是做節的一大主題,任何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均具有濃厚的節日祭祀色彩。立春祭包括祭春神(主管農事的春神句芒亦稱芒神)、太歲、土地等衆神,還有鞭春牛、迎春、探春、咬春等活動。立春歲首拜太歲是我國民間化煞消災、祈福納吉的古老傳統習俗。
立春節令飲食習俗有春盤、春餅、春卷、咬春(吃蘿蔔)等。立春之後陽氣升發,人體的內熱之毒開始出現春燥,導致肝火旺盛、身體炎症、口腔潰瘍、咽喉腫痛等症狀。養生要順應自然,注意保護陽氣,堅持“春捂”。春天萬物萌動,容易滋生細菌和病毒,所以應特別注意衛生。春季人體新陳代謝開始旺盛,飲食調養上宜選用辛、甘、性平、微溫之品。
1.胃腸疾病,要避免。應避免攝取含嘌呤堿和肌酸等物質豐富的食物,如肉湯、雞湯、魚湯、動物內髒等,以及刺激性調味品。因爲這些食物易刺激胃液分泌,或形成氣體産生腹脹,增加胃腸負擔。
2.黃綠蔬菜,防春困。多吃紅黃色和深綠色的蔬菜,如胡蘿蔔、番茄、南瓜、芹菜、青椒等,對恢複精力、消除春困很有好處。同時,胡蘿蔔、菠菜等黃綠色蔬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具有保護增強上呼吸道粘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細胞的功能。柑橘、檸檬等水果,以及西蘭花、芥藍等新鮮蔬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具有抗病毒作用。
3.飲食清淡,消春火。春季人易上火,出現口苦咽幹、舌苔發黃等,可以選用清火的食物,如菊花茶、金銀花、綠豆湯、蓮子心等。
4.祛痰養肺,保平安。支氣管炎和慢性氣管炎等也易在春季發作,可多吃具有養肺、祛痰、健脾、補腎的食物,如枇杷、梨、橘子、核桃、蜂蜜等。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最後,以一首毛主席的《送瘟神》祝大家健康平安、國泰民安。
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
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爲橋。
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
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