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有這樣的習慣,每天睜開眼第一件事是刷朋友圈,每晚睡前最後一件事還是刷朋友圈,哪怕是工作的間隙,最能夠令人“提振精神”的,也莫過于在朋友圈發布信息動態。
無形中,朋友圈已經綁架了我們的生活,擠占了很多原本應該用來交友的時間、讀書的時間、健身的時間,甚至,回家看望父母的時間。
減少花費在朋友圈的時間和精力,逐漸成爲一種“不得不” 的選擇。聰明的人,正在給自己的朋友圈做減法。
朋友圈裏的好友,多是點贊之交。
不知從什麽時候開始,見面互加微信,成爲再尋常不過的事情。于是微信朋友圈裏的好友,也就與日俱增,如果不修改一下備注名,過一段時間,就分不清誰是誰了。
人總是有著一種天然的表現欲,喜歡找存在感。想比于現實世界中,非得在什麽樣的場合,或必須達到什麽樣的級別,才能引起衆人的關注,在微信朋友圈中,人人皆可成爲關注的焦點,只要自身願意。
于是,很多人喜歡上了在朋友圈找存在感。只要自己有個風吹草動,甚至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都要曬出來。期待著收獲一個又一個”贊”。
這些贊,有幾個是發自真心?更多的是舉手之勞。要麽一路贊下去,要麽從不點贊,這也是朋友圈中爲自己設定的“標簽“,不要讓點贊還引發出一系列的不愉快。
朋友圈裏,”錦上添花時常有,雪中送炭難覓處。“看似滿滿當當的好友,可真正遇到事了,誰會靠近呢?
“萬能的朋友圈“可以幫忙找吃飯的地方,找遊玩的景點,找順風車,找各種生活中的小小的疑難雜症的解決之道,而一但要出錢出力,只會令人望而卻步。
況且,當一個人遭遇到了不能夠說出來的痛苦,也就失去了在朋友圈曬動態的勇氣。那些習慣了只給你點贊的朋友,並沒有”習慣“不時地與你聯系,問問你真的好不好。
”朋友圈裏沒朋友”大概,就是對這一片熱鬧繁華背後,卻冷漠荒涼的人際關系的經典概況吧。真正在乎你的人,在乎的不是朋友圈,而是生活中,實實在在地關心。
朋友圈裏的人脈,看上去很華麗。
人們常說:”朋友多了,路好走。“如果朋友圈有幾個”大咖“,似乎自己也成爲了有品位、有地位的人。
可是,真正的人脈不是你認識了多少人,而是有多少人認可你;不是你取得成績時,有多少人吹捧你,而是你在落魄是,有多少人站出來拉你一把。
”厲害”的人,很可能是你可望而不可即的一道風景,只能仰望,卻永遠無法企及。
麗恒是名導遊,常年累月帶團,接觸了各色人物,微信好友也不乏各路“大咖”。麗恒爲人開朗大方,也很有學識,因此,每次帶團歸來,總是能收獲一兩個由客戶轉變而來的朋友。
對此,麗恒看得格外寶貝,小心翼翼地和他們保持著聯系。心中也有個小小的願望,期待在以後,萬一遇到什麽困難,還能有個求助的地方。
考慮到年紀越來越大,麗恒著手開一家戶外用品店,從事和旅遊相關的産業。麗恒找到了朋友圈中,那個知名的戶外品牌供應商,希望他能夠給出意見和建議,並商談加盟事宜。
對方倒是很客氣,對麗恒又是恭賀又是點贊,但對于最核心的産品加盟與合作事宜,則不肯透露半點消息,只是給了麗恒一個電話,讓她聯系具體的負責人。
”也許,人家大老板真的很忙”,“也許,做生意,就是要一碼歸一碼”。麗恒在被婉拒之後,如此安慰自己。此前,她所幻想的“綠色通道“根本就沒有。
麗恒最後總結,也許,朋友圈裏自認爲哪些人可以成爲方便自己的”人脈”,本身就是一種錯誤的想法。只有當自己具備了更強大的實力,才能與同一經濟水平的人“坐而論道”,才能夠互相幫助。否則,誰會”救濟”誰呢?
朋友圈的歲月靜好,多半是擺拍。
人們常說:“哪有什麽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我們在朋友圈裏看到的,更多的是”歲月靜好“,而不是”負重前行“。
也許,著短暫的、片段式的美好,能夠給予人一種強大的心理暗示吧,終究有一天,也會讓自己活成朋友圈的模樣。
阿蓉是個售樓小姐,每天一身標准的職業裝扮,靓麗大方;在裝修或豪華或典雅的售樓部,每天接待形形色色的看房客,然後,熱情、優雅地一遍遍地講解小區環境,介紹戶型,看樣板間,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一個樓盤售罄,阿蓉就要轉戰下一個樓盤,重複同樣的工作。只是,自己也很喜歡這些高檔小區住宅呀,可是光鮮亮麗的外表下,卻是並不理想的工資待遇。超強度的負荷,常常令人焦慮失眠。
阿蓉的朋友圈,要麽是新推樓盤的靓照,要麽是征得客戶同意後,發出的售樓戰報,簽訂合同的喜報,可是,這些,都是在爲他人做嫁衣裳,真正屬于自己的房子,還遙遙無期。
聰明的人,朋友圈越來越簡單:退出那些從來不發言的群聊,刪除不知何時添加的陌生人,把那些久不聯系的人設置爲朋友圈不可見。
畢竟,朋友圈,就像一幅幅浮世繪,太多了,也就亂了。而自己,需要的是屬于自己的生活,屬于自己真正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