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上周正式推出讓符合資格的冠病確診者在家中休養的居家康複計劃。(聯合早報檔案照)
作者 李國豪
爲了確保新加坡在過渡到與冠病共存階段時,醫療體系不會因爲確診人數的大幅攀升而崩潰,政府早前宣布推出居家康複計劃(Home Recovery),以此作爲既定模式,讓所有符合資格的確診病患在住家休養。
居家康複的相關流程可參考紅螞蟻的這篇文章,衛生部、政府平台Gov.sg和各大媒體也有關于居家康複的相關細節。
居家康複計劃是爲了緩解本地醫院壓力而展開的措施。(聯合早報)
不過問題來了。
公告雖然是這麽寫的,但一些被納入居家康複計劃的患者卻發現,整個過程並不是那麽一回事,衛生部執行相關工作的效率可謂是差強人意。
簡單來說,衛生部理應在確診者居家康複期間,透過簡訊等方式和確診者聯系,第一天會先爲患者安排遠程醫療評估,同時安排一名康複夥伴(buddy),在患者康複期間與之聯系,確保病患的病情穩定。
然而,不少居家康複患者卻表示,當局根本無法按照時間表爲他們作出相關安排。
患者不是聯系不上當局,就是遲遲得不到回複,要不然就是拖了好長一段時間才獲得當局聯系。由于沒有接獲衛生部的指示,導致他們手足無措,陷入混亂。 以下是部分例子。
案例1
《新明日報》報道,一名康女士從9月中旬確診至今,當局原本讓她居家康複,隨後又表示會安排她到社區護理設施,但最終都沒有任何下文。 如今她想安排PCR檢測確定是否已脫離病毒,也沒有獲得當局的回複。
案例2
在後港有一家五口,四人相繼確診。
據報道,最先在上周一(13日)確診的梁女士(48歲)由于擔心同一屋檐下的母親(75歲)被傳染,曾多次撥打衛生部熱線要求到社區護理設施隔離,但都無法撥通,一直到次日淩晨才接獲會有司機接送她去隔離的簡訊。
母親確診後,梁女士一家又多次致電衛生部要求把反複發燒的母親送院治療,不過當局至今也沒給出任何回應。
案例3
一對同居男女的男友染疫後,沒有其他住處的女友只能和男友繼續待在同一間房內。
期間,兩人曾多次聯系衛生部,要求當局安排他們其中一人到別處隔離,但幾乎過了一周都沒有任何進展。
據報道,因長時間與男友同房,女友的冠病檢測最終呈陽。
案例4
亞洲新聞台報道,受訪的居家康複確診者都異口同聲表示,他們自隔離以來都無法與衛生部充份溝通。
其中一名隔離者Jacob(化名)指出,他沒有收到來自任何康複夥伴的聯系,也沒有收到當局承諾配送的“關懷包”(包含體溫計、血氧儀、口罩和洗手液)。
另外,衛生部要求患者必須在家中密切監測自己的體溫、脈搏率與血氧飽和度(oxygen saturation),每天把這些健康讀數提交給有關人員。
但Jacob表示,衛生部根本沒人聯系他,告知他應該把相關數據上傳到什麽地方。
當局提供的關懷包。(通訊及新聞部)
案例5
另一名受訪者Jing Feng則遇到了與案例3那對同居男女類似的問題。
他的母親確診後,在他們同住的五房式組屋的主人房隔離,隨後他住在客房的父親也確診。
盡管自己沒有確診,但他擔心和父親共用廁所會增加感染風險。爲此,衛生部曾在本周一(20日)答應會派人來接送他父親到隔離中心,但至今仍無下文。
李顯龍總理:理解人們的不滿
針對居家康複者和家屬排山倒海的質疑和指責,總理李顯龍前天(22日)在面簿表示,他能理解這是令人倍感壓力的時刻。
“當中有人寫電郵向我表達不滿,或質問爲何衛生部要花這麽長的時間才與你或你的確診家人聯系。”
他強調,負責接送病患到護理設施,以及通知確診者,尤其是居家休養病患該怎麽做的冠病病例管理工作小組(COVID-19 Case Management Task Group)面對的是相當艱巨的工作, “確診數字還在持續攀升,政府將竭盡所能提升運作規模,確保所有病患都能獲得妥善照顧。”
當局如不改善恐影響民衆信心
當局在全面擴大居家康複計劃前,曾進行過試點計劃。
然而,部分居家康複者如今面臨的混亂局面,卻讓人懷疑政府當初是否有預設到這些情況,爲可能出現的挑戰找出解決辦法?
作爲重點項目,居家康複的成敗將決定新加坡是否需要再度收緊防疫措施,更關乎新加坡能在與冠病共存的目標上走多遠。
當局有必要正視上周三(15日)開始實施以來,居家康複計劃所出現的亂象。 衛生部曾說,居家康複計劃展開後,預計將有70%的確診病患在家休養。
沒有人會希望自己在生病時孤立無援,當局如不盡快改善居家康複的流程,提高衛生部因應的效率,恐怕將連帶影響國人對新加坡邁向冠病韌性社會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