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軍又再度侵入中國邊境。並且這一次印軍公然入侵的地方,是毫無任何爭議的原中國和錫金邊境。上一次印度如此悍然入侵的後果,就差點被解放軍打入新德里。那麼這一次,印度捲土重來,到底底氣何在呢?筆者研究後認為,這一次印度的底氣恐怕依然來自西方某些勢力的撐腰和軍備輸送。
(中方展示印軍入侵照片)
前天印度的航空工業又雙叒叕得到外國援助大禮包了。近日,一則來自印度《先鋒報》的報道,引起了很多防務觀察家們的注意,這則消息就是:印度塔塔集團與美國航空巨頭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於 19 日簽署了在印度聯合生產 F-16 BLOCK 70 型戰鬥機的合作意向書。F-16 BLOCK 70 型是F16戰鬥機的最新型號,包含有大量成熟先進的技術。若這一項目得以實施,確實能夠對印度航空工業來說有顯著的提升作用。無怪乎不少印度網民在得知此事後信心爆棚,認為「中國和巴基斯坦要震驚了」「這是印度航空工業必將超越中國」。
(川普:待會三五瓶。 莫迪:老哥,穩~)
靠引進一條F16生產線印度真的能超過中國麼?恐怕任何一個對兩國航空工業有初步了解的人都會搖頭。甚至別說F16了,就是美國人把最先進的F22、F35生產線都搬到印度,對這種論斷抱有懷疑態度的也大有人在。很簡單,航空工業是買不來的。靠引進先進的技術產品或許能夠支撐一時,但若沒有自身深厚的積累,那一定也會很快重新落後的。印度人熱衷與中國對比,幾乎從兩國航空工業發展以來,這種對比就一直存在。
其實,中印當年都在極低水平上起跑
印度於1947年脫離英國殖民統治贏得獨立,三年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宣布成立。兩個人口眾多但都有發展潛力的大國差不多同時站在了歷史的起跑線上。兩國第一代領導人都面臨著建國後帶領自己國家發展的重要任務。毛澤東立誓要帶領中國人民站起來,尼赫魯也要印度做有聲有色的大國,他們不約而同認為航空工業是實現國家發展的重要方面。
當然,在這場賽跑最開始的階段,印度無疑是領先的。英國殖民者給其留下了比較完善的基礎設施,其實也包括一個全套按照西方標準建立起來規模較大的航空企業——印度斯坦飛機公司,已經能夠生產美國設計的飛機。印度獨立後,尼赫魯借鑑蘇聯模式,對印度航空工業進行了重點扶持,使其綜合實力獲得較大提升。
(印度50年代國產機)
而當時的中國,在經歷八年抗戰和三年解放戰爭之後,航空工業幾乎是零基礎。在此情況下,中國決定勒緊褲腰帶辦大事,在建國初期「一五計劃」中舉全國之力並引進蘇聯援助的156個重點項目中,有14個為航空方面項目。應該說,兩國建國之初對航空工業都重視,但印度更注重的是提升企業的生產水平,而中國則注重整個航空工業上的布局。雙方從一開始就點了不同的天賦,這決定和影響了今天的整個航空工業。
(中國50年代國產機)
中印分道;紮實吃透和好大喜功
兩國航空工業在建國之後,都呈現了不錯的發展勢頭。此時世界航空工業已經進入了噴氣式飛機的發展階段,中印兩國通過技術引進,相續進入噴氣式飛機的領域。此時,中國的方法是老老實實扎紮實實的消化引進的技術——由於工業基礎、人才水平等的巨大差距,雖然通過技術引進生產了殲5、殲6等較為先進的噴氣式飛機,但實際上技術遠遠還沒有吃透。
當世界進入了六十七年代,中國航空工業曾經遭受過極大的挫折。一方面受中蘇交惡影響,中國失去了唯一的國外技術支持,另一方面則受「大躍進」的思想影響,中國飛機工廠提出要「多、快、好、省」的生產飛機,但在生產過程中卻出現簡化程序、擅自改動、粗製濫造等問題嚴重,最後導致了大量不達標的產品出現。
說起來極為觸目驚心,六七十年代中國航空工業生產的飛機質量極不穩定,飛機成批次出現故障,多次出現機毀人亡事故。這一嚴峻形勢引起了國家領導的極度憂慮,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中國甚至不惜放慢了發展節奏,重新一點點的吃透現代航空的各項技術:有的已經仿製「成功」的飛機開始重新按標準仿製,有的已經「改進」的發動機則被全部收回報廢。雖然這段時間很漫長,也鮮有大的成果,但中國航空的基礎卻在自我整頓中打牢了基礎。
(中國第一款噴氣式教練機,因為有些技術問題無法自我解決,所以只造了三架就下馬了。下馬後,中國開始從人才儲備,基礎零件國產化等最基本的問題開始著手自主籌備和研究。)
而與之相比,印度開始中國作為競爭對手。其雖然仿製飛機質量還未穩定,但卻早早開始要自行研製世界一流戰鬥機蓋過中國的宏偉計劃。這裡必須要提一下印度「自行」研製第一款國產多用途戰鬥機「風暴之神」戰鬥機,這是當時除了主要的軍事大國以外第一次有其他國家在這方面做出嘗試。
根據當年印軍提出來的要求,這款戰機必須是一種既能高空截擊又能低空攻擊的多任務戰鬥機,必須達到兩倍音速,升限18290米,作戰半徑805公里,還必須能夠作為艦載機使用。這在當時是遠遠超越印度甚至很多已開發國家工業水平的要求。所幸當時印度擁有了遠比中國優越得多的國際環境,可以輕鬆地花費金錢買到技術。為了造出這架飛機,印度聘請了德國設計師、先後向美國、蘇聯和英國提出了技術援助,但由於自身實力不足,所以最終只拼湊能夠湊合當對地攻擊機的飛機。如此吃力還並不成功的項目竟然沒有引起印度警覺,在其後,它又大張旗鼓地開始了大名鼎鼎的LCA計劃。
驚人的結果;萬國品牌和世界一極
實際上,在LCA計劃提出的八十年代,印度和中國航空並沒有顯示出多少代差:印度能夠引進仿製最新型號的米格21,而中國主要生產也是仿製於米格21的殲七戰鬥機,自行研製的殲八也並不先進;印度空軍能夠廣泛進口蘇聯、英國、法國先進的戰機,接觸最先進的航空技術,而中國卻只能用自己的飛機。但若從骨子裡分析,中國航空工業已經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刻,完成了技術積累,實現了自力更生和自我發展,只要條件允許一定能夠爆發;而印度航空工業則依舊在低層次徘徊,不能擺脫對外國技術的依賴,越來越像一個扶不起的阿斗。
這一差別在兩國引進su27/30戰鬥機生產線的效果上就表現非常明顯了。中國引進su27生產線後,很快就能夠消化其先進技術,研製出本國的殲11,並以此為基礎陸續改進出殲11A,殲15、殲16;而印度在引進了更先進的su30生產線後,卻只能夠進口俄羅斯零件進行組裝,造價甚至比進口都高,而低劣的質量卻如同噩夢般籠罩在了每個印度飛行員的頭上。這些年竟然摔掉了千架次,你敢信?
(印度空軍現狀)
至於LCA則在糅合法國啟動設計、美國發動機、德國雷達、以色列武器等後,成了近30多年的「難產兒」,技術指標已經遠遠落後,而至今問題重重。並且由於本國航空工業不給力,現在的印度空軍只好一年又一年採購外國飛機,現在同時裝備多個國家多種標準的軍機,除了耗費大量金錢外,其後勤保障難度堪稱世界第一。
而反觀中國航空,有那麼一些人,他們在最黑暗的時候沒有絕望,在最困難的時候沒有放棄,而是一步步踏踏實實地選擇追趕。他們付出了幾十年的辛勤努力,承受了無數挫折,但終究換來了成功,從FC-1到殲10再到殲20、殲31、運20,他們一步一個腳印,一代人接著一代人,使中國終於走到今天。
殲10總設計師宋文驄隱姓埋名幾十年
(中國空軍現狀)
受到西方支持的印度,為什麼總是敗給被西方封鎖的中國?我想這就是答案。因為人若不自立,必然靠山山倒,靠河河干。55年前,印度購買了大量西方武器之後,自信心爆棚,然後悍然入侵中國邊境,而中國果斷摧毀了其越境非法修建的一個地堡,然後對其展開了自衛反擊戰,打得印度丟盔棄甲,新德里都差點被攻下了。
(大批印軍被俘虜)
而今天,印度某些勢力似乎仍沒有吸取足夠的教訓,在從美國購買了大批「先進戰機」後,似乎自信心又爆棚了,再度悍然入侵中國邊境。當然這一次,中國也果斷再次摧毀了其越境非法修建的兩個地堡。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也希望印度能夠及時懸崖勒馬,畢竟現在都加入了「上合組織」,已經算是咱自己人了嘛。更何況有些錯誤,真沒必要重複犯兩次,大家說對不?總之,讓我們共同見證歷史,共同捍衛真相與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