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段時間,202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被授予獎項的有三個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戴維·卡德,麻省理工學院福特經濟學教授喬舒亞·安格裏斯特,以及斯坦福大學教授吉多·因本斯。
比起其他兩位教授熱衷的經濟學領域,中間這位安格裏斯特教授的研究興趣,多了一個“教育經濟學和學校改革”。
他被中國粉絲稱爲“安神”,熱衷研究的課題,往往也是家長最關注的教育問題。
比如,多讀一年書,到底能帶來多少收入?
結論是,接受12年教育的人比接受11年教育的人的收入增加12%,接受16年教育的人比接受11年教育的人收入高出65%。
再如,班級的規模對不同年級的學生成績有不同的影響。
小班教學對小學高年級的學生成績影響最大,而對低年級的學生成績影響不顯著。
那麽“擇校”和“名校”對孩子成績的影響呢?
浙江財經大學經濟學系教授李井奎,曾著書描述父母們對名校的熱忱:
他拿北京舉例。一個北京的中産,其畢生的夢想,就是在海澱區買一套房子,讓自己的孩子上人大附中。
“把孩子送進重點中學,是無數中國家長的夢!”
百年之前,同樣如此。
位于海澱黃莊、古稱文聖廟的慧聰書院,明清時期,是進京趕考的舉子們必拜的聖地。
如今的海澱黃莊,延續了這數百年的求學氛圍。
慧聰書院不遠處就是中國頂尖的學府:北大、清華、人大……周邊的教培機構,曾被稱爲“宇宙補習中心”。
來這邊補習的孩子,享受著全國最優秀的教育資源,還唯恐落後;拿出金錢的家長更是付出時間和精力,跟著孩子一起做筆記,比孩子還努力。
從價值千萬的學區房,到陪著孩子孜孜汲汲,海澱不是孤例,全國上下皆然。
如此挖空心思讓孩子上重點高中,高考的贏面會更大嗎?
這是安神最新的研究課題,結論,顛覆了所有人的認知。
02
在說這項研究之前,我們還得理清家長們想讓孩子進入重點中學的原因和目的。
李井奎教授總結了三點:
第一,重點學校的學生們,都很優秀。
古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當年孟子的母親爲了給兒子創造一個好的環境,三次搬家,留下了“孟母三遷”的故事,也是因爲孟母相信同群效應。
同是精英學校的學生,大家比著學習,很可能會共同提高成績。
網上時不時會有“學霸寢室考研全被錄取”的新聞,大家首先聯想到的,也是“要和優秀的人在一起”。
第二,這些頂級中學在課程體系上與衆不同,開設了各種高級課程,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擴大他們的知識範圍。
學校經常提供一些學術研究機會,比如人大附中有十年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那裏的孩子在2004年就可以學習英國劍橋國際高中課程。
此外,還有擊劍、俄語、影視鑒賞、天文等多達150余種“偏門”的興趣課供學生選擇。
第三,但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就是這些中學非常有錢,經常可以得到捐贈,並爲某些特殊的項目接受金錢資助。
去年京投發展公司向清華附中教育基金捐贈3250萬元,分五年支付。
紐約的布魯克林高中基金會在2005年一次就爲學校籌款1000萬美元,分別用于學校的機器人實驗室、圖書館、健身房等設施的改進。
名校和名校的教育方式、學術氛圍、師資力量,真的對進入名校的學生有顯著的提升作用嗎?
擁有了這些領跑的條件,這些孩子是不是就可以從頂尖中學,邁向頂尖大學?
是不是代表著,他們未來的人生走向,可以穩操勝券?
答案,不盡如人意。
03
安格裏斯特研究的對象,是美版的“人大附中”。美國成立最早和最優秀的高中——波士頓拉丁學校。
它的錄取條件也和中國類似,參加考試,經曆激烈又殘酷的競爭,達到分數線後擇優錄取,一分之差就會被甩進普通學校。
這所學校培養出了美國的五位開國之父,包括獨立宣言的四個簽署人,富蘭克林、亞當斯、漢考克、羅伯特等都在這學習過。
此外還誕生了四位哈佛校長,四位麻州州長等大批社會精英。每年超過25名畢業生會獲得哈佛的錄取,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學生進入常春藤。
也就是說,只要踏進波士頓拉丁學校的校門,學生離重點大學就只有一步之遙了。
據@複旦研究學院 的資料,安格裏斯特和其他合作的調查人員,選取了兩批學生,來找出學校本身對學生的影響。
一批是剛剛通過波士頓拉丁學校錄取分數線的學生,另一批是略低于該分數線名落孫山的學生。
也就是說,實際研究對象,具備相同的智力水平、學業水平。
跟蹤研究發現,兩批學生在高中畢業進入大學後,他們的成績分數、大學入學率、畢業率、大學的選擇性方面,沒有任何明顯的差異。
“進入精英中學學習,相比于在普通公立高中學習,並沒有使學生取得更爲優秀的大學入學資格考試成績。”
安格裏斯特教授說,波士頓拉丁學校的學生在那裏和在之後的大學裏成績都很好.
“但這是因爲他們是那樣被選中的,並不是因爲波士頓拉丁學校提高了他們的成績。”
一名25年前從波士頓拉丁學校畢業的學生奧斯汀說,這項研究的結果和他的經曆吻合。
他沒有看到什麽證據表明學校本身對學生産生巨大影響,因爲這些學生來到學校時都有很強的學習能力。
同群效應、高級課程、名師教誨、頂尖的教學設施等等,並不是決定性因素。
決定一個人站在何處的,是他的雙腳。
能和“優秀的人”站在一起,說明你本身也是“被選中的孩子”。
有位校長曾經迷惑:“學生們是因爲我們才做得好呢?還是學生本來就有那種能力?”
安格利斯特的答案是:
不是名校造就學生,而是被掐尖來到這裏的好學生,成就了名校。
04
同樣的話,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楊東平,在“共識國際講壇”講座上,也曾說過。
全民教育焦慮,從孩子“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家長每一個階段都在焦慮,形成了“學曆軍備競賽”。
這些焦慮都指向了一個現實:擇校、競爭。
大家都要競爭,要享受最好的資源。
卻沒想到,頂尖的資源,就是靠吸納佼佼者,才得以成爲“頂尖”。
“我們有一小批學校是重點學校,大多數是非重點學校;重點學校裏面又分成國家重點、省重點、區重點,等等。
說到重點學校,北京海澱“六小強”、西城“四大金剛”等這樣的學校,每個大城市都有一批,升學率特別高。
其實這種重點學校,我覺得是不令人敬佩的,因爲它們最核心的法寶就是掐尖,就是用盡辦法把高分學生都弄到自己學校來,這完全違反了教育自身的規律。”
把一群最好的學生,歸攏到一個學校去,他們考上了清華、北大,985、211,是學校的本事,還是學生的本事?
現在突然有一項實驗結論,告訴大家:“擇校”對你的孩子,不會起到任何顯著的積極影響,可能很多人不會認同。
但是仔細想一想,教育的成功,不是起跑線的競爭,而是終點線的競爭。
不是贏在起點,而是不能輸在終點。
就像馬拉松,起點早一點、晚一點,快一點、慢一點,有什麽關系?
成年人裏,有多少人會記得自己小學一年級時候的排名或者成績,三年級時候的排名和成績?
這些對你的成長有重要性嗎?
大概率沒有。
05
那麽,擇校和名校就沒用了嗎?
當然不是,研究和實驗是單行線,教育卻是多維度的。
對于本就優秀的孩子來說,名校與他們是互相成就;對于資質平平的孩子來說,擇校是救過補缺。
萬變不離其宗的,永遠是身處其中的人。
砸了重金買下學區房,讓孩子得以享有最優渥教育資源,義務教育階段是沒問題。
中考時再努努力,盯緊點把孩子逼進好高中,也沒問題。
可在大學期間躺平被勸退的學生,比比皆是。承受不了壓力選擇付出生命尋求解脫的孩子,不是少數。
再者,人生而不同。
有的孩子動手能力特別強,有的孩子有藝術天賦,有的孩子更願意去從事技術型和勞力的工作,適合讀書的人,也許只占一部分。
作家郝景芳曾說過一段話:
“如果我們的目標就是要上清華北大,清華北大加在一塊,一年招一萬個學生,我們每年的應屆考生八百到九百萬,考上的概率是多少?大概是千分之一的概率。
有人說:‘不行,我至少要上一個985、211。’985、211加在一塊,每年招生五十萬,概率是5%。
你想想看,你的孩子是要多麽優秀,才能在同齡人當中占到前5%?這是不是對子女過于苛刻的要求?”
我們要擺脫教育焦慮,以平和的心態,面對最真實的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只知道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那麽掉下獨木橋的時候,他又該何去何從?
上不了名校沒有那麽可怕,可怕的是,你的孩子沒有任何愛好。
沒有任何特長,尤其是對各種新興起的領域和職業,沒有基本的了解,提不起興趣,也不願做出嘗試,這才是令人擔心的。
06
我們需要反思的,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不是拼命把孩子送進輔導班,不是一味灌輸“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不是以短期功利性的視野去逼孩子提高排名。
而是讓孩子在充斥著焦慮、浮躁的社會中,獲得由衷的幸福。
如周國平所說,
找到一件你喜歡做的事,並且把它變成你的職業。你喜歡做的事,你八小時都在做,當然很幸福,八小時之內就幸福了。
教育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尊重孩子、信任孩子。
是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學會明智選擇,學會心懷信念。
是讓他在除獨木橋之外,擁有新的技能。開創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去敢于冒險、敢于探索、敢于進入各個不同的領域,去經曆他們自己的未來。
然後體面,又自得其樂地過完這一生。
資料來源:浙江財經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李井奎:《大偵探經濟學》複旦發展研究院:上好學校一定會有好成績嗎?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楊東平“共識國際講壇”講座上的發言
作者: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一個路見不平,就忍不住一聲吼的中年boy。
End
※ 往期推薦 ※
快樂又崩潰!我在新加坡7年,連生了5個兒子……
2021-10-29
新加坡疫情告急!孩子們的心願,差點把我感動哭……
2021-10-29
一起來搗蛋!新加坡萬聖節活動大全,環球影城驚魂夜、夜宿聖淘沙、恐怖美食……
2021-10-29
你家娃的英文閱讀水平有多高?這個網站可以免費測,超實用~
2021-10-28
點個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