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難發現,最近身邊有越來越多“城市農夫”。他們會在自家門口種上幾盆蔬菜,翻土澆水,從中體驗動手勞作及收獲果實的滿足感。
去年中,國家公園局爲鼓勵人們嘗試種菜來舒緩疫情期間的壓力,向公衆免費派發了蔬菜種子,結果獲得非常熱烈的反應。活動推出不到兩天就收到了25萬份網上申請,當局于是決定多派發40萬份種子配套。這份種子配套裏包括一種葉菜類種子(如菜心、苋菜和芥蘭等),以及一種果菜類種子(如番茄、茄子和羊角豆等),還附上種菜指南。從公衆的反應可看出,不少人對在家種菜躍躍欲試。
垂直水耕法打理簡易
在家用水耕法種菜,讓許多居民躍躍欲試。
致力于推動綠化、環保生活的淡濱尼天地(Our Tampines Hub),也在去年11月推出名爲“Our Green Hut”的小綠屋計劃。
這是一項鼓勵居民在家水耕蔬菜的計劃。他們特別設計了一套垂直水耕設備,高1.2米、寬1米的架子共有四層可放置種菜海綿的洞口,底部設有水箱。箱子中含營養液的清水通過水泵引流到上方,供養分給附著在海綿上的菜苗。
栽種者首先需在一個容器中培育種子,待種子發芽後,再移植到架子上。之後,栽種者只需測量水箱中水的酸堿值,依據情況添加營養液即可。
一般上,蔬菜的生長期爲四至六周,一個水耕架子每個月可收割約兩公斤蔬菜,可供一家四口分兩三次食用。
小綠屋計劃推出後,共收到超過1000份申請,就連住在別區的居民也想參加。不過,計劃目前只開放給淡濱尼的居民,已有50名符合條件的居民獲選參加爲期三個月的試驗階段。
負責這項水耕計劃的場地經理陳和源受訪時表示,水耕蔬菜需要每天四至六小時的日照時間,架子最好放置在陽台。另外水泵必須接上電源,24小時開著。
“我們在篩選參加者時都親自上門查看住家是否適合放置水耕設備,考慮因素包括陽光是否充足、電插座的位置等等。此外,參加者必須熱愛園藝,有耐心及恒心照顧植物。參加者還得上課,學習水耕蔬菜的知識。”
他也表示,一套水耕設備的成本爲80至100元。可耕種的蔬菜種類包括小白菜、蕹菜和芥蘭等。正式開始栽種後,計劃負責人將與參加者保持緊密聯系,以確保方法正確有成效。
義工陳敏珠表示水耕法打理起來不難。
在淡濱尼天地生態社區花園當義工的陳敏珠(65歲)已使用這個水耕設備在家種菜幾個月,她說,比起她熟悉的土耕法,水耕垂直的排列方式更節省空間,而且系統操作起來也不難,只需每幾天測量水的酸堿值就可以了。
“水耕菜的顔色沒有土耕菜那麽綠油油,但吃起來味道沒差。自己種的菜也會比較嫩,口感很好。”
淡濱尼天地生態大使Dorothy表示,在家種菜順應了近年來備受推崇的“從農場到餐桌”(Farm to Fork)概念,讓消費者更接近食物源頭,可以吃到更新鮮、營養保存得更好的食物。
走廊種菜有條規
顔金勇部長到參與走路園藝計劃的居民住家走廊參觀,並幫忙收割芥蘭菜。
在島國另一端的蔡厝港,也于今年1月推出走廊園藝(Corridor Gardening)試點計劃,鼓勵更多居民在家中和走廊栽種蔬菜。計劃吸引了逾1300戶居民報名,遠超出設下的1000戶目標。
計劃籌委會在公園局的支持下舉辦了一系列工作坊,幫助居民掌握園藝技巧。報名參加的住戶可獲得入門工具包,包括了可調整的植物架、栽種槽、園藝工具、1.5公斤的育苗土和兩包種子。
同時,錦簇社區計劃(Community in Bloom)大使也協助培訓義工,教導居民如何播種,參加工作坊的義工還包括裕廊先驅初級學院的學生。其實,除了蔡厝港,在其他地區也常看到居民在走廊種菜。必須注意的是,由于組屋走廊是公共空間,在走廊種菜必須遵守新加坡民防部隊和市鎮理事會的安全條例,也需避免妨礙到鄰居。
根據公園局去年推出的走廊園藝指南,組屋走廊必須維持至少1.2米寬的通道不受阻,所有花盆和植物架也應排列整齊,不能阻礙通行。
種菜不只是愛好
早在各種在家種菜的計劃推行之前,政府已在各地區開辟了社區花園供人們栽種蔬果,近年來更在組屋停車場頂層等地規劃出耕種區,鼓勵居民動手勞作。借著一起耕耘、一起分享成果,加強鄰裏的凝聚力。
此外,去年因疫情而産生的食物危機感,也讓政府決定加大力度提早實現“30·30願景”,即到了2030年,本地生産的農産品占國人營養需求的三成,其中20%來自蔬菜水果。
爲此,政府將撥出更多農用空間,並積極推動高科技農耕。鼓勵人們在家種菜以培養對園藝的興趣,同時讓他們意識到自給自足的重要性,成了重要的一環。
(文·吳曉君 圖·淡賓尼天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