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通過手機應用叫車,後端平台就會調派無人駕駛車輛載客。碰到行動不便者,平台還會派無人駕駛輪椅把乘客直接載到家門口,完成汽車無法做到的最後一裏路。
這是研究無人駕駛科技的新加坡-麻省理工學院科研中心(Singapore-MIT Alliance for Research and Technology,簡稱SMART)未來城市交通研究室勾勒出的願景,團隊希望三年後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校園內試用無人駕駛巴士載客,五年後推出無人駕駛車隊管理平台,同時管理由不同無人交通工具組成的車隊。
研究室至今已研發出無人駕駛汽車、輪椅、電動踏板車和輕型電動車(buggy),這些交通工具目前在國大校園內和緯壹科技城測試區試行。研究室昨天在國大舉行展覽,讓學生和職員率先試搭這些交通工具。
無人車可在馬路上行駛,輪椅、電動踏板車和輕型電動車則只能在行人用環境(pedestrian environment)內使用。無人車最快行駛速度爲每小時30公裏,其他交通工具的時速則爲每小時五公裏。
交通工具安裝的激光雷達(LiDAR)和攝像機等設備,負責收集前方是否有障礙物等數據,再由系統自行判斷是否應放慢速度、轉彎或繼續前進,整個過程完全自動化。
研究室新加坡主任、國大機械工程教授洪振勇受訪時說,無人車負責較長距離的路程,其他無人交通工具則負責頭尾一裏路,結合起來可爲用戶提供無縫便利的路程。
他舉例,行動不便的旅客下飛機後可通過應用呼叫無人駕輪椅來接送通關,出機場後會有無人車等候,輪椅則會自行回到充電站。整個流程不僅更有效率,還能節省人力。
除了機場,一些可使用無人駕駛方案的還包括校園、工業區、商場和公園等場所。
不過洪振勇坦言,要實現無人駕駛願景還需要下不少功夫,包括確保操控交通工具的系統能更好地預測周圍人類的行爲。
此外,也要確保無人交通工具能在天氣不佳的情況下正常行駛。“目前的問題是,一旦感應器探測到雨水,無人車就完全不能走。這是不少無人車碰到的問題,我們在探討如何調整演算法,讓車在下雨時仍能運作。”
一旦解決這些難題,估計無人交通工具就能在本地安全使用。不過洪振勇強調,平時還是會有一支幕後團隊負責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