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剛剛開始之際,國際經濟領域的一個大事,莫過于“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協定的正式生效,這標志著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正式啓航。很多國外媒體將此評論爲“中國的勝利”,因爲“在設定亞太貿易規則上,中國扮演了更顯著的角色”,而美國作爲RCEP的“局外人”,未來如何影響亞太經貿規則制訂的格局,就成了外界備受關注的一個事情。
衆所周知,中國原先被排除在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之外,但美國總統特朗普“退群”之後,美國許多國會議員也反對TPP協定,拜登政府後來也表示沒有計劃重新加入。面對RCEP的生效,美國前貿易官員、亞洲社會研究院副總裁溫迪•卡特勒說:“這將是共同合作、制定新規則與新標准的一群國家,而美國則往另一方向發展”。
在2020年11月,當RCEP成員國完成協定的簽署時,拜登就聲稱美國必須“制定道路規則,而不是讓中國與其他國家因獨大而發號施令”。而參議院財政委員會委員克拉普爲首的13名共和黨參議員也致函拜登,敦促他參與亞太地區新貿易規則的制定,他們說,RCEP是與中國利益一致的協定,美國的缺席是在“鼓勵潛在夥伴在沒有我們的情形下前進,同時確保中國掌控全球經濟”。
現在我們已經看到,其實TPP比RCEP更早完成談判,但特朗普上台之後玩“退群遊戲”,如果特朗普沒有讓美國退出的話,TPP將會是超越RCEP規模的全球第一大區域經貿組織,難怪我們都會嘲笑稱特朗普是“川建國”。
而拜登上台後,雖然糾正了許多特朗普的政策,但是內部的民粹與反自由貿易以及兩黨的反對,已經讓TPP之類的自由貿易協定在美國難以落地。在中美的競爭中,美國屢次發起對中國的經濟圍堵,但在RCEP一事上,美國只能靠邊站,這也是爲什麽RCEP生效會被很多美國媒體視爲“中國的勝利”。
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國顯然不會放棄對中國進行遏制與圍堵,在經濟上美國已經打算另起爐竈,那就是“印太經濟框架”。
這個所謂的“印太經濟框架”,是拜登政府上台精心策劃制定的。該框架雖未指名道姓提到中國,但實質上卻是在拜登政府定義中美關系“競爭主基調”的背景下産生的,目的是讓美國在亞太區域貿易中趕超中國,並爲區域國家提供所謂的基礎設施建設“替代方案”。
理論上,如果這個“印太經濟框架”搞起來的話,就能把RCEP成員國,盡可能的“挖到”這個新的經濟框架內,讓大家“排除中國”,削弱中國在亞洲的經貿勢力,甚至一定程度上“架空”RCEP。
但現實上,美國的這個構想實現的幾率非常低。
我們首先來看美國自身,如果美國要讓“印太經濟框架”成爲更優惠、更有吸引力的一個計劃,一定要盡量開放美國市場,但美國在這個方面一直都是“口惠而實不至”,就連美國的親密盟友日本都因爲“印太經濟框架”的法律地位尚不明確而有疑慮。但是如果要“確立法律地位”話,就要重新面對當年TPP面對的美國國內的各種問題,其實就是回到了原點,所以“印太經濟框架”可能突破嗎?顯然不可能。
我們再來看那些美國要拉攏的亞洲國家,如果美國給予更多優惠,當然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美國的附加條件是要“排除與遠離”中國,那麽他們就要好好的斟酌斟酌了。因爲無論從市場規模、地理因素、或是産業分工與互補等考量,亞洲國家都沒有可能舍近求遠,更別提中國已經幾乎是所有亞洲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了。
總之,如果美國最後搞出來的“印太經濟框架”沒有太多吸引力,大概就別期望有太多“挖牆角”的效果了。其實在這個事情上,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說得最爲直接和清楚:我想沒有多少國家願意加入一個會排除其他國家的聯盟,尤其是一個沒有中國的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