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1日
新加坡教育部爲理工學院和工藝教育學院應用教育所做的檢討工作日前公布,領導這項工作的總理公署部長兼教育部和外交部第二部長孟理齊博士指出,未來將提供更靈活的升學渠道和機會,支持畢業生爲未來經濟做好准備,以及加強對學生的支援。這三方面所包括的六項建議將分階段從這個學年起逐步落實。此外,也將加強學生的生活技能,包括培養批判思維和國際視野等能力。
教育部持續更新技術教育體系,提供更靈活的畢業年限,是顧及受家庭背景或健康與運動競技等因素影響的學生所面對的挑戰。(網絡檔案照)
有別于“學科”教育路徑,理工學院和工教院更著重學生在具體工作和研究方面的操作經驗。在這基礎上,國人應該更重視理工學院體系所提供的“術科”教育資源可能爲子女帶來的教育機會。教育部持續更新技術教育體系,提供更靈活的畢業年限,是顧及受家庭背景或健康與運動競技等因素影響的學生所面對的挑戰,除了是人性化的考慮,更是要確保在國家教育的路上“一個也不能少”的用心。
我國理工與工藝教育體系早在1989年便積極向德國與瑞士取經,研究工讀雙規的職能教育模式。2014年,時任律政部兼教育部高級政務部長英蘭妮分享赴德國與瑞士考察的心得,談到兩國如何實行被視爲有效保持低失業率的工讀雙軌制。她指出,其中一個挑戰是我們對職能培訓和工作的態度,“我們仍看重文憑的追求。我們必須認真看待每一份工作的價值,對專業、技能和手藝予以重視。”時任教育部長王瑞傑也指出,要確保年輕一代不會錯失機會,就要徹底改變重文憑、輕技能的心態。
盡管技術與職業教育長期被社會大衆視爲非主流學術教育,不是子女升學的首要選擇,但政府在我國教育發展道路上不僅始終沒有矮化技術與職業教育,反而在九十年代下大功夫提升這一方面的投資與培訓。淡馬錫理工和南洋理工都在那時期建立,直到2003年又增設了共和理工學院,使總數達到了五所。
工藝教育學院也是在九十年代轉型自職業學校,不但擁有更多元化的職業技能課程選項,也更重視貼近企業需求的培訓與實習機會。
新加坡義安理工學院(網絡檔案圖片)
工教院如此,理工學院更是在課程規劃方面始終緊貼國際工商業領域的趨勢與需求,曆屆畢業生繼續在國內外延續專業大學課程的所在多有,而理工學院畢業的工商業精英也不在少數。此次改革也強調培養學生國際視野,正是考慮到技術人才也不能忽視瞬息萬變的世界科技乃至政經趨勢。
我國教育體系多年來都在發達國家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名列前茅,在曆年的國際教育競技PISA,以及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IB)考試,我國學子也都有不俗的表現。而事實上,本地理工學院在課程水平、規模和硬件上,比起很多國家的普通大學不僅毫不遜色,甚至擁有更強的競爭力。這種種進展說明,本地教育體系的發展不僅僅用心在學術強項,也高度看重技術教育與培訓,兩者無一偏廢。
工業與技術教育是一個國家實體經濟建設不可或缺的一環,在我國整體經濟規劃中,制造業始終占據四分之一的分量,說明我國深知這是國力的根本。而要長期厚植國力,本土工業技術人才一定要能源源不斷地供應。
今天世界正進入又一個技術跳躍階段,電動、智能科技以及芯片技術等,都將推動未來經濟的多個領域,如何加強我國技術領域人才的競爭力,是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而基礎工藝教育正是一個重要起跑點。
環顧世界經濟強國,莫不以科學技術和專利稱雄,這其中,高技術領域人才的貢獻巨大,而教育與專業技能的培養則是一切的根本。我國更新技術教育體系的力度看來不大,但在更靈活的時間內,數以萬計的年輕學子填鴨趕考的壓力可以減輕,無限想像力與創意思維的潛力可以進一步挖掘,相信有助于孵化出新時代所需的各種專業和新技能。這應該是本次改革的意義所在。
文章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