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有地住宅用地發展費下月起平均上調0.3%。分析認爲,此類用地的發展費保持平穩,有利于集售市場,因爲提高土地使用密度的成本保持不變,將鼓勵發展商通過集售來填補土地庫存。
政府今年略微調高非有地住宅用地的發展費,從3月1日起平均上調0.3%,上調幅度顯著低于去年9月的10.9%。
分析師認爲,去年12月推出的房地産降溫措施,導致集體出售市場交易活動放緩。如今發展費小幅調高,或將鼓勵急于填補土地庫存的發展商,繼續支持集售市場。
根據國家發展部昨天發布的文告,非有地住宅在118個區當中,只有六個區的發展費有所調高,上漲3%至15%,其余116個區維持不變。漲幅最大的是基裏瑪路、蒙巴登路和丹絨加東一帶地段。
有地住宅用地的發展費漲幅較大,平均調高4.8%。所有區的發展費都調高,上調幅度介于1%至10%。
有地住宅發展費三連漲 丹絨加東漲幅最大
合登房産集團(Huttons Asia)研究部主管李思德表示,這已是有地住宅用地發展費連續三次調高,反映了有地住宅需求強勁,價格節節攀升。
去年有地住宅價格指數上揚13.3%,是表現最好的住宅類別之一。其中,位于澤維士山(Jervois Hill)一個優質洋房以6500萬元或尺價4307元售出,是近年來有地住宅最高成交價。
李思德也說:“非有地住宅用地的發展費保持平穩,有利于集售市場。降溫措施提高發展商的風險,但發展費持平,意味著提高土地使用密度的成本保持不變,將鼓勵發展商通過集售來填補土地庫存。對買家來說,這也有助于穩定房價。”
ERA産業研究咨詢部主管麥俊榮則認爲,最新一輪的降溫措施,導致集售交易勢頭放緩,即便住宅用地發展費繼續上調,預料不會對私宅價格産生顯著影響。
至于丹絨加東一帶的發展費漲幅最大,他相信去年11月加東添壽道(Thiam Siew Avenue)的兩幅毗鄰永久地契住宅地段以8億1500萬元成交,是促使該地區發展費上揚的主要原因。
商業用地兩年來首次上調
主要影響市區地帶
發展費是由發展商支付給政府,用來填補土地使用密度和價值提高後的價差。它也反映了發展商的土地需求。
國家發展部每年調整發展費兩次,一次在3月1日,一次在9月1日。當局是在征詢首席估價師的意見以及參考市場現狀後,制定最新的發展費。
這一次除了住宅用地發展費上調,商業用地兩年來首次上調,平均上調0.7%。118個區當中,有29區的發展費上調3%,其他89區的發展費與上輪相同。
高緯環球(Cushman & Wakefield)研究部高級經理黃顯洋說,商業用地發展費上調集中在萊佛士坊和丹戎巴葛等市區地帶。“這反映市場‘擇優而棲’(flight to quality)的趨勢,對質量更高、管理更好的市區商業房地産有濃厚興趣。”
在酒店/醫院和工業用地方面,前者發展費下調0.7%,後者上揚2.2%。
萊坊(Knight Frank)研究部主管鄭衛銘認爲,本地酒店業仍受到旅客量減少的沖擊,盡管不少人選擇在國內“宅度假”(staycation),酒店入住率持續走低,影響了酒店投資情緒。
去年9月濱海景(Marina View)一幅須發展酒店的白色地段招標結果出爐,僅吸引一方投標,而且土地價格較預測低了20%,令市場大跌眼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