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you can make it here,
you can make it anywhere.
“你爲什麽要去留學啊,我們自己國家不好嗎?”
“你年紀輕輕漂洋過海去讀書,是不是很孤單啊?
“你爸爸媽媽就一個女兒,還舍得送出去啊?”
“去國外以後回來是不是只能當翻譯啦?”
留學三年,這些問題時常萦繞在我和父母耳邊。它們很多是來自一些關懷我們的親戚朋友,也會來自沒有機會出國的人口中。因爲出國留過學的人,不會問出這樣的問題。
對我來說,在國內這樣逼仄的教育系統下,我走不出來。而留學新加坡是我通向綠洲的路。不,不只是綠洲,還有威爾士的森林,有波羅的海,坦桑尼亞的草原,也有中國的連綿的山脈。留學爲我帶來的,是眼界,是可能性,是無限個未來。 作爲留學生,我將永遠保持感恩。
“孤單嗎“
我看著這張照片,陷入了沉思,我在想,這是一件多麽奇妙的事情啊,這張照片裏的我們,來自五個不同的國家(韓國,中國,印度,日本,新加坡),然後在世界地圖上的這個小紅點上相遇了,義無反顧的成爲了互相最好的朋友。我真的很珍惜和她們的友誼,不僅是因爲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他們教會了我太多太多,更是因爲這份難得本身,這份只有新加坡這樣多元化的國家才能爲我帶來的獨特友誼。我們說著不同的語言,有著不同的皮膚顔色,但是在一起的時候,一切的隔閡和藩籬都轟然倒下。
我不認爲孤單這個詞是個群像性的形容詞,它是一種選擇。你可以選擇當個孤單/不孤單的留學生。
因爲人,作爲群居動物,是有著社交本能的。這一點,不會因爲所處環境的變化而消退。反而,在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時,人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會大大加強。作爲留學生的我們,在選擇克服一些事情之後,不難收獲大把的友誼!或許最難的一關就是語言,掌握好當地語言是建立起自己的社交圈的基礎,更是融入當地文化的門檻。所以我們一定要積極去學、去說。有時我們只是太害怕說錯了,在他人面前丟臉,但你試想一下,如果一個遠道而來的外國朋友說中文時不夠流利,你會去嘲笑他嗎? 我們實在應該對人性的善良和寬宥再更自信一些。
既然是選擇,那麽不是每個人都會願意跨過語言這一關,踏出自己的舒適圈去找外國夥伴,而是只在中國留學圈裏兜兜轉轉。不是說只和中國朋友交往不好,但在外留學,我們總不好將自己局限在那,不去學習與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
那這裏我就分享一些快速交到本地朋友的小tips:
1,學會singlish。就算不學會,但一定要聽得懂。畢竟本地孩子日常交流都是用singlish說的,你如果聽不懂,那不就很尴尬了。而且我發現singlish的簡潔反而能更快的拉近人的距離,畢竟人們在交流時不必在乎語法問題了哈哈哈。
2,學會常用的縮寫。這一點太重要了!就和中國年輕人一樣,新加坡的朋友們也喜歡打字時用縮寫。比如ttyl:talk to you later. brb: be right back, ngl: not gonna lie, tysm: thank you so much.等等。要是你和新加坡朋友在網上聊過天,就會懂啦。
3,多多參與活動。不管是班級的,學校的還是社區的,只要有一些你能貢獻自己的能力、並和其他人打交道的活動,就沖吧。這樣的活動往往是最能培養友誼的!因爲大家會在一起頭腦風暴、參加活動,basically同甘共苦。所以別放過這些機會呀。
“中國不好嗎?”
我熱愛我的國家,我也爲之感到自豪。但是在中國生活和學習是兩回事,我認爲外國的教育方式更吸引我、更適合我,在中國的教育環境中,我卻看不到未來。所以,我做出了選擇,又有什麽不妥呢?
而且,這裏我想談談出國留學後我最大的一個變化。像聽到“中國不好嗎”這樣的問題時,我再也不會斬釘截鐵地說,“中國啥都好!”了,沒有一個國家,一樣事物,是完全的好或者不好的。對任何事物,我都開始用辯證思維去看待了,我想要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判斷,而不是一味的接受他們想讓我看到的東西。
其實世上本沒有對錯,全是立場。當你有了站在不同立場思考問題的能力,也就有了保持清明的底氣。在國外讀書從來不受防火牆束縛,所以各國的新聞報道盡收眼底。只要稍微看幾家不同報社,比如new yorks time, the strait times,還有我們中國的環球時報,你心中就有了數。明明是一件事情,爲什麽各家報社報道起來千差萬別呢?那我該信誰,那麽多嘈雜的、具有目的性的信息啊,都想借著它們冠冕堂皇的殼子鑽入我的耳朵裏,魚龍混雜中,答案只有一個——我自己的心裏。
不久前冬奧會,關于某某某犯規,某某某勝之不武這類的新聞層出不窮。只是,你有沒有發現,在中國媒體上,犯規的永遠是別人。而在外國媒體上,也是一樣的,他們的運動員永遠行得正坐得端。立場罷了。我們有時沒必要爲了立場不同就上綱上線,那是一種盲目。 所以我們不難發現有過留學經曆的學生,大多不會盲目追捧或者貶低西方/國內情況,他們經常會對比中西兩種文化和觀點,開始理性的分析中西兩邊各有的美好。這樣的國際化視角是留學給我帶來的珍貴的禮物。
還有許多豁然開朗的瞬間,使我的留學有了無盡的意義:我發現,原來一個國家能有這麽多個種族一起和諧生活呀;原來伊斯蘭教的真正奧義是這樣的啊;原來拉美未必那麽窮呀;原來歐洲不是那麽富;原來中國,也有不一樣的一面……
如果可以當一株心中清明、紮根地底的雲杉,就別當那隨風飄搖的蒲公英。
“舍得嗎”
舍得嗎?對父母來說,最親愛的孩子要去到離自己那麽遠的地方,誰會舍得呢。但值得嗎?你問我的父母,他們絕對會告訴你值得。
但我並不打算刻意美化留學生活,所以很清楚的在這裏告訴大家:出國留學就是會遇到很多很多困難,需要獨自面對。這是一段留學生寫的經曆: “洗衣做飯要自己,安裝家具要自己,生病只能吞從超市買來的膠囊要自己。被偷了現金,自己去報案,跟不上學校課,自己花雙倍工作量熬夜去補。
偶爾在某個晚上,看到昏暗空蕩的房間,會突然被襲刺全身的一種孤單感壓倒到透不過氣。但類似的事情經曆多了,也就適應了一個人面對,後來甚至學會了享受獨立。已經能習慣自己去吃每一頓飯,去每一個地方,也學會了跟外國人交朋友;自己安排時間表,把生活過得井井有條,學會了時間管理,找到自己與自己相處的方式。畢竟,人都要學會自己掌控生活,而不是等著有家長全部爲自己安排好。”
這些困難很真實,同時也很好地錘煉了每一個留學生。這些事情,是每個人最終都得經曆的,或早或晚。我們在這個年紀被捶打,反而能讓我們在以後試錯成本更高的年紀遊刃有余。最重要的是,我們一定能成長爲自己人生的掌控者,光是這一點,就狠狠令我的留學生活無比值得了。
圖片來自網絡
別讓風決定
有朋友告訴我,留學之後,見的東西多了,反而迷茫了。
是啊, 我們認識了這麽多種人: 黑皮膚、白皮膚、黃皮膚的; 黑頭發、紅頭發、白頭發、黃頭發的; 喜歡異性、喜歡同性、異性同性都喜歡的; 不吃肉的、不吃菜的、不吃大米的; 會沖浪的、會高爾夫的、會編程的、會潛水的、會創作的……
圖片來自網絡
我們發現了許多新的學習方法: 沒有老師填鴨式地灌知識點,沒有教科書,更沒有所謂的“標准答案”; 教授不停地抛出一個又一個話題跟你交互式地討論,分析,論證; 和同學們進行小組合作,沒日沒夜的完成一個項目; 所有的理論都是可挑戰的,只要你能夠拿出足夠的實證證據和研究支撐。
我們看到了那麽多種活法: 有人關在房間裏開著冷氣打著遊戲; 有人跑著商場忙著代購; 有人在金沙烏節物欲橫流的地方買買買; 有人早出晚歸在圖書館忙著學習; 有人在派對和社交活動之間流連; 有人宿舍學校兩點一線……
圖片來自網絡
我們都在留學,但活法卻那麽不一樣。 生命終究是一個個體的旅程,我們終得找准自己的定位,做出選擇,而不是任這條留學路隨意帶你去一個地方。
《海邊的卡夫卡》裏,佐伯問卡夫卡,如果一只鳥落在細樹枝上,樹枝被風吹的搖擺,鳥的視野是不是也隨著樹枝劇烈搖擺。 佐伯覺得像鳥一樣的人生很累,“隨著自己所落的樹枝一次次搖頭晃腦的人生。”
我不想要搖頭晃腦的人生, 我已經站在了樹枝上,看到了更遠的地方, 就絕不會讓風替我決定, 我飛翔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