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長認爲若取消年中考試,今後可能很難評估自己孩子的進度。再說,如果將升學表現都“孤注一擲”放在年終考試上,對孩子而言可能壓力更爲巨大。(海峽時報)
作者 張麗蘋
我國上回在國會宣布教育改革,是在2019年撥款委員會辯論教育部開支預算期間。
時任教育部長的王乙康當時宣布,從2024年起,在新加坡所有中學全面推行科目編班,取代實施了將近40年的中學分流制度。
三年後的今年,教育部長換成陳振聲,他也在撥款委員會辯論教育部開支預算時作出重大宣布:從明年起,中小學將取消各年級的年中考試,騰出更多時間讓學生探索學習樂趣,減少對考試的偏重。
新加坡教育部長陳振聲。(Gov.sg國會視頻截圖)
其實,過去幾年,本地的小學已陸續爲小三和小五學生取消年中考試。中學也取消了中一和中三年級學生的年中考試。
陳振聲說,這些試點的效果非常不錯。學校教師發現,他們可以更好地評估學生們掌握了哪些知識,又在哪些方面遇到學習困難。學生們也可以將焦點放在學習上,而不是分數上。因此教育部決定將計劃擴大至所有年級。
“這將騰出更多時間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培養21世紀技能,我們也將檢討課程內容與評估要求……這些改變旨在推動文化轉變,學生有內在動力,激發他們全面學習並掌握技能,而不是一味擔心與人做比較。”
除了取消年中考試,陳振聲也同時宣布了其他四項改革的細節。這裏借《聯合早報》根據教育部資料制作的一張圖表進行總結,就不加以贅述。
(聯合早報)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家長們對這項“理應讓學生們松一口氣”的教育改革宣布的第一反應,不是松一口氣而是憂心忡忡。
不少家長突然意識到,若取消年中考試,今後可能很難評估自己孩子的進度。再說,如果將升學表現都“孤注一擲”放在年終考試上,對孩子而言可能壓力更爲巨大。
對孩子們自動自發學習不太有信心的家長們認爲,年中考試是必要的。如果取消了,孩子在學習過程中肯定會懈怠,到了年終考試才臨時抱佛腳。然後就會發現,天哪,白白浪費了一年時間。
“年中考試除了有助于監督學生的學習進度,了解他們學到什麽,也能鼓勵學生們養成定期複習的好習慣。”
“取消年中考試但沒有取消年終考試並不妥,因爲這意味著將少了一個能夠幫助學生了解弱項在哪裏並爲他們提供支援的環節。一個更好的做法是將年終考試分爲一年四個小考,每場考試占比25%。”
有持反對意見的家長,自然也有支持這個政策的家長。
以下網民說,考得好並不代表學生都將知識百分百吸收了。
“我支持這麽做。考試並非評估學習的唯一或者最佳方法。我身邊有那麽多人華文科考到A,但是一踏進中餐館卻完全無法點餐。爲了考試而死記硬背,跟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完全是兩碼事。”
“你們這些家長啊,只要不老是忙于其他事物,花些時間與孩子在一起,肯定會清楚孩子們的進度。所以請不要再擺出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總是希望學校和體制能幫你辦妥一切。你的孩子成功與否,是家長的責任,不是學校、不是教育體制,更不是社會的責任。”
有議員在國會上也問了陳振聲類似的問題,認爲取消年中考試可能會讓家長更難以評估自己孩子的進度。
陳振聲的回複倒也有意思。他反問在場議員們,
“身爲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聚焦于四組課題,從中找到適用于我們自身的正確答案:爲什麽要測試?如何測試?什麽時候測試?拿到測試成績後應該用來做什麽?”
他強調說,學習的目的不在于讓學生懂得用過去的方法來解決過去的問題(這可以靠死記硬背來達到),而是讓學生能夠運用未來的方法去解決明日的問題。這即意味著,以後的考試要比以往的考試難得多。平日裏背書背得好的學生不一定能考到佳績。
陳振聲說,如果我們將測試視爲一種找出每名學生強項與弱項的手段,以便可以給予正確的輔助資源幫助他們實現最大的潛能,那麽測試成績的作用,就是用來確定學生們走上正確的學習道路需要哪些合適的資源,而不是用來考入一所公認爲最受歡迎或最成功的名校。
教育改革,要改的正是這種認知與態度。
“我們想給予大家的保證是,測試的時間點不應該也不可能永遠界定一個人的未來。我們有一個被國務資政尚達曼稱爲‘持續英才’(continuous meritocracy)的過程。一個人一生中的表現,是取決于他持續的表現來評估,而不是單一節點或者一次性評估。否則我們只會在學生心裏種下恐懼。”
教育部長的苦口婆心和諄諄善誘未必人人都聽得進去。但也有網民例外。
“問題從來就不在于考試。不切實際的期望才是問題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