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海燕指出,盡管面對土地、人力和資源的局限,我國仍承諾爭取在本世紀中葉達到淨零排放。
將我國300公裏長的海岸線設計成集防洪與休閑于一體的設施,可行嗎?新加坡面臨國土面積匮乏及海平面上升等多重挑戰,但也可通過設計並重新打造現有空間,加強島國的韌性與宜居度。
永續發展與環境部長傅海燕昨天爲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SUTD)與《海峽時報》合作舉辦的設計創新論壇致辭時,以碧山—宏茂橋公園爲例,說明設計可爲永續發展帶來各種可能。
她指出,碧山—宏茂橋公園工程將一條原本由混凝土築成的河道改建爲社區空間,河流兩旁綠樹成蔭,在爲周邊居民提供自然景觀的同時也保留了集水與防洪的功能。
“我們的目標是在近300公裏海岸線的海岸保護工作中做同樣的事情,將工程解決方案與社區的消遣需求相結合,同時保護自然地標。”
政府上月宣布,今年將開始對裕廊島和西北海岸線展開三項研究,以了解海平面上升對我國帶來的沖擊,並制定相應的海岸保護計劃。針對市區—東海岸的海岸線研究已于去年5月開始。
將林厝港農地發展爲高科技農業食品區
傅海燕指出,盡管面對土地、人力和資源的局限,我國仍承諾爭取在本世紀中葉達到淨零排放。“通過精心的長期規劃和實施,在政策和技術創新的推動下,我們不僅可以突破這些限制,還將在低碳未來蓬勃發展。”
她認爲,我國可在産品設計、流程優化,以及更高的系統層面實現設計上的可持續性。例如,爲了到2030年可以僅用1%的土地生産滿足國人30%營養需求的食品,政府從基礎設施設計開始,將林厝港農地發展爲高科技農業食品區,以可持續和資源高效的方式提高糧食産量。
除了利用科技共享廢物管理和包裝等設施來實現規模經濟,農産品生産過程中也可引入循環經濟原則,使一家企業的副産品在另一種産品的生産中加以有效利用。傅海燕說:“例如湯料可以用切魚後的邊角料制成,家禽養殖場的有機廢料可作爲蔬菜農場的肥料。”
優化資源和碳足迹
另一方面,重新設計流程使我國能夠優化資源和碳足迹,將稀缺性轉化爲競爭優勢。
傅海燕以我國首個汙水與垃圾綜合處理廠Tuas Nexus爲例說,比起目前由公用事業局獨立處理廢水,並把産生的汙泥送往實馬高垃圾填埋場填埋,Tuas Nexus把汙泥與食物垃圾混合處理,將沼氣産量提高三倍,産生的能源爲廢水處理設施提供動力。這提高了能源和資源的回收率,並減少了總體碳排放。
“此外,與修建獨立設施相比,合用這些設施將節省多達2.6公頃的土地,相當于四個足球場的大小。”
她最後總結,人類正經曆全球向替代能源、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生活方式的轉變,“未來數十年的可持續發展之旅將爲我們有抱負的設計師、建築師、企業家、工程師和決策者提供大展拳腳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