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人們常用奸雄、枭雄、英雄來評價曆史人物。比如,提起英雄,人們會想到項羽、嶽飛等人;提起枭雄,人們會想到劉備、朱溫等人;而提起奸雄,只怕最先想到的便是曹操了。奸雄——主要指奸人的魁首,也指弄權欺世的人。
曹操“奸雄”身份的標簽,或許來源于《三國演義》中許劭對他的評價:“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意思是說,生在和平年代,曹操是治理國家的能臣,但如果生逢亂世,那麽曹操就是一代奸雄了。許劭的評價,是《三國演義》中對曹操這一形象的定位,小說中的很多情節,確實也淋漓盡致地體現了曹操的“奸雄”本色。
但曆史上的曹操真是一位欺世弄權的“奸雄”嗎?下面我們將對他最著名的一首詩歌《短歌行》中進行文本細讀,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曹操,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曹操的胸懷和理想,以及他對人才的態度,從而更加客觀的來看待這位曆史上極具影響力的人物。
一、還得從《三國演義》說起
在小說《三國演義》的第四十八回“宴長江曹操賦詩,鎖戰船北軍用武”中,有一段關于曹操橫槊賦詩的精彩描寫。
當是時,曹操一統北方,率領百萬雄師,飲馬長江,要與南方的孫權、劉備聯軍決戰。開戰前,曹操志得意滿,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置酒于長江之上,與文臣武將一起宴飲。
酒酣處,曹操取槊(古代一種重型的騎兵武器),橫立江頭,慷慨而歌,歌曰: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爲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這便是曹操著名的詩歌代表作《短歌行》!
這首詩歌十分有名,在蘇轼的《前赤壁賦》中,便提及曹操橫槊賦詩的故事,而經過《三國演義》的烘托渲染,這首詩,幾乎更是家喻戶曉了。
但這首詩,究竟主旨是什麽呢?從開頭幾句“對酒當歌……”似乎是在呼籲我們及時行樂、詩酒余生,比如唐人吳兢便說“言當及時行樂”;而羅貫中更是抓住“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等句子,給這首詩蒙上了詩谶[chèn]的色彩,說是不祥之兆,暗示了曹操赤壁之戰的失敗。
但這些,似乎都沒有說到點子上,我覺得,還是清代的張玉穀[gǔ]評價的最恰當,他說:
“此歎流光易逝,欲得賢才以早建王業之詩”。
張玉穀的這句話,有兩點重要的內容:第一,感歎時光易逝、功業不成的無奈;第二,欲得賢才、求賢若渴的胸懷。我以爲,這才是曹操這首詩真正所要表達的感情。
二、《短歌行》所代表的“憂世不治”
開頭八句,是感歎時光易逝、功業不成的無奈。詩曰:“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首先,如果單拿出這八句來看,確實有著濃厚的及時行樂思想,但是聯系全篇來看,卻並非如此。曹操感歎的,應該是戰亂仍然頻繁,一種大業未成而生命有限的緊迫感,正如他在另一首詩中所說的:“不戚年往,憂世不治”。曹操這裏“人生幾何”的感慨,是一種對生命有限的惋惜,是要幹一番轟轟烈烈大事業的渴望,是想要及時建立功業而不是及時行樂的感懷,所以魏源才評價說:“對酒當歌,有風雲之氣”。
其次,這八句中,最濃的感情是“憂”,非常的憂愁,愁得不得了。曹操爲什麽會這樣“憂”到極點呢?我想除了是發愁時光易逝外,還有對于賢才的渴望,這是在提醒那些賢士們,不要再觀望和猶豫了,時光有限,你們很快就要老去了!所以,趕緊來到我這裏施展抱負吧!
爲什麽能讓人體會出這樣的含義呢?這從下面的詩句中最能感受到。
要知道,曆來開創霸業的雄主,要想治國平天下,必須唯才是用,廣招天下賢士來輔助自己,漢高祖劉邦得天下後高唱“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便是這樣的道理,不同的是,漢高祖是治天下,曹操是要取天下。
而此時的曹操,正是躊躇滿志的時刻,“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如此志得意滿的時候,他更需要優秀的文才武將來輔佐他取天下、進而治天下。所以當他“酾酒臨江,橫槊賦詩”的時候,他自然要吐露自己求賢若渴的心情了。
三、《短歌行》所代表的“求賢令”
從“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直到結尾的“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其實都是曹操的“求賢令”,而從這段“求賢令”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曹操對待人才的態度,且他對不同人才的態度是稍有差別的,但是合起來,卻更加體現了他想要網羅天下人才的胸懷。
(1)對隱居者的態度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于《詩經·郑风·子衿》,本来是说一个姑娘对爱人思念的大声告白,下面还有一句“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直接摘录这两句,其实正是向天下所有隐居还未出仕的贤才招手:即便我找不到你,你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再加上后面的“但爲君故,沉吟至今”,便更能表現曹操那求才若渴的心情了。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出自《詩經·小雅·鹿鸣》,《鹿鸣》本是描写贵族宴会上热情款待远方客人的诗歌,接下来的句子是“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所以曹操明确表示,你来到我的帐下,我一定会热烈欢迎你,而且不仅欢迎你,还要发挥你的专长,让你能够展现自己的一番才能。
這是曹操對于天下隱居還未出仕人才的態度,只要願意投到曹操帳下,他都待之以上賓,讓他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能。
(2)對歸順者的態度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這其實是對于歸順者或者說投降者的態度,明月或許可以比喻爲敵方的人才,因爲是身在敵方,所以不能夠“掇”取,有才之士不能爲自己所用,這令曹操十分憂愁。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所以,即便是曾經和自己作對的人才,只要你願意前來投奔,曹操也都會“契闊談宴”,聊一些過去的交情,談一些宴會上的佳話,絕不會心懷他意,令歸順者冷了心。
曹操確實是這樣的。比如當年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曹操仍然待之以禮,這是僞裝不出來的。再比如他對于張繡的態度,更是十分仁義,張繡曾經令曹操受傷,還損失了長子曹昂、猛將典韋,可是當張繡來投誠後,曹操不僅沒有計較前怨,反而封他爲列侯,還結爲兒女親家以示不念舊惡。對“仇深似海”的張繡尚且如此,那其他的人呢?豈不是顯而易見了嘛!
(3)對觀望者的態度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以烏鵲來代表那些正在觀望和徘徊的才士。正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良將擇主而事”,遇到一位可事之主,卻錯過了,對才子來說可謂是最大的不幸。而曹操表示,自己便是這樣一個值得依托的主公。
所以曹操展示了他的態度,同時也是對天下所有人才的態度,“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正是曹操的承諾和胸懷,正是他廣納賢才的心願,《管子》中說:“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衆”,曹操不就是這樣的明主嗎?
官渡之戰時,許攸來投,曹操光腳迎出帳外,撫掌歡呼,不正和“周公吐哺”一樣嗎?
四、從《短歌行》來看曹操及對人才的態度
或許很多人受到《三國演義》中曹操形象的影響,認爲曹操是一位自欺欺人、手段毒辣的盜國獨夫,但其實,這只不過是小說中的形象而已。
公正的說,曆史上的曹操是一位思想開明的改革家。自漢武帝時罷黜百家之後,發展到東漢末年,人才和思想都漸漸趨于僵化,而曹操卻對傳統以經、孝等取士的方式提出了質疑,他曾經說,“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陳平豈笃行,蘇秦豈守信邪?而陳平定漢業,蘇秦濟弱燕;由此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
曹操善于網羅人才,也善于愛惜人才、發揮人才的長處,比如《三國志》中引魏書的記載說:“知人善察,難眩以僞,拔于禁、樂進于行陣之間,取張遼、徐晃于亡虜之內,皆佐命立功,列爲名將;其余拔出細微,登爲牧守者,不可勝數”。
曹操折了典韋之後,祭拜于淯水之濱,痛哭流涕、昏絕于地;在郭嘉死後,哭倒于地,悲歎“乃天滅吾也”;即便是對罵了他祖宗的陳琳,依然甚爲愛惜,不忍殺之,還加以重用。這一例例的事件表明,曹操對人才的態度,絕不是惺惺作態,確實是求賢若渴、唯才是用!
所以,當我們再回過頭來看曹操“橫槊賦詩”的時候,確實應該肯定曹操求賢若渴的心情。
而且順便說一句,在《三國演義》中因爲一句“烏鵲南飛”而預言曹操必敗,被曹操一槊插了的那個劉馥,正史中並不是這樣死的,可見這個故事純爲小說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