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050年,氫氣可能成爲新加坡主要的能源供應來源,而我國的能源供應組合也可能包括地熱能和核能。
能源2050委員會在昨天(3月22日)發表的《邁向能源轉型2050》(Charting The Energy Transition To 2050)報告中指出,進口氫氣(hydrogen)的預期成本將取決于驅動電解過程的可再生能源以及運輸成本。由于太陽能和風力發電成本近年已下降,綠色氫氣在未來15至20年可能更具成本競爭力。
隨著未來氫氣發電成本顯著下降,加上全球氫氣供應鏈的形成,新加坡預計會在2030年代中期建造第一座氫氣進口接收站,進口少量氫氣來發電。到了2040年,本地第一座大型氫氣進口接收站將在裕廊島啓用,可滿足我國超過一半的電力需求。
此外,在能源2050委員會的設想中,地熱能(geothermal energy)在2020年代中期也證實可成爲新加坡一個重要的能源來源。有了新一代的地熱能技術,本地第一座地熱能試驗廠預計將在2030年投入運作。到了2050年,我國預計會有五個地熱能發電廠。
不排除以核能發電
長遠來看,當其他低碳替代能源在技術上更成熟,在經濟上更可行時,也可納入我國的能源供應組合,包括生物甲烷(biometha ne)以及更安全的新核能技術。預計到了2040年代,新加坡已評估核能的可行性,並開始在國內采用核能發電。
能源2050委員會主席、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院長兼總裁蔡承國答複《聯合早報》詢問時說,核能技術的部署、監管和運作須要具備專業知識,而新加坡沒有這方面的經驗。委員會建議,除了積極留意核能技術的發展,我國也應提前建立能力,做好采用核能技術的准備。
另外,能源2050委員會在研究本地電力需求、供應技術和電網發展的趨勢後,把研究結果歸納成三個可能影響我國能源領域變化的預設趨勢。
第一,未來數十年的電力需求將持續上升,主要是因經濟增長、數碼化以及交通等領域的電氣化(electrification)所致。盡管新加坡在節能方面作出努力,其他領域的高度數碼化和去碳化將不可避免地推高電力需求。我國能源領域必須過渡到低碳能源,才能可持續地應對電力需求增長。
第二,研發進展和規模經濟效益,將促使太陽能和電池能源儲存系統的成本降低。由于太陽能和風力有間歇性供應的問題,必須輔以能源儲存系統。對這類輔助技術的需求,將進一步推動研發進展和規模經濟效益,從而降低成本。
第三,太陽能、能源儲存系統和電動車等分布式能源,將遍布我國的能源系統,並影響電網的設計和管理方式。太陽能和能源儲存系統的成本將持續下降,而隨著我國計劃在2040年之前淘汰化石燃料驅動的車輛,電動車將更加普遍。電網的設計和管理方式必須改變,才能在大量的分布式能源來源之間平衡電力供需。
根據上述三個趨勢,能源2050委員會也在報告中預測新加坡在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時,可能出現的三種能源供應分布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