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市場管理局委任的委員會提出報告稱,核能發電可能在未來成爲新加坡的發電選項之一。圖爲位于法國中部的一座核電廠。(法新社)
作者 李國豪
新加坡政府在上個月公布的2022年財政預算案中宣布,新加坡希望能提前在本世紀中葉實現淨零碳排放的目標。
如欲達標,約占本地碳排放40%的能源領域如何實現零排放,將是重中之重。
能源市場管理局委任的能源2050委員會(Energy 2050 Committee)前天(22日)公布的報告就指出,我國能源領域應該有辦法在2050年前實現淨零碳排放。
值得注意的是,這份名爲《邁向能源轉型2050》(Charting The Energy Transition To 2050)的報告不排除爲了達成上述目標,新加坡有可能采用核能發電。
根據該報告,全球未來在對抗氣候變化上的合作程度,以及幹淨能源技術的發展速度,將決定新加坡未來能源轉型可能面對的三種情境。
在三種不同情境下,新加坡的電力來源分布將所有不同。
其中,在最壞的情況下,若全球因地緣政治危機而處于分裂,且幹淨能源技術無法及時到位,那新加坡在無法仰賴進口幹淨能源的情況下,將不得不采用核能發電。
全球分裂且幹淨能源科技不到位的情況下,我國的電力來源分布。(邁向能源轉型2050)
核能發電技術如今更新、更安全
說起核能發電,曆史上其他國家曾發生過的核能災難難免令人心有余悸。
事實上,我國政府也曾在2012年作出當時的核能技術不適用于本地的結論。
不過,《邁向能源轉型2050》報告強調,近年來,核能發電技術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普遍被認爲有潛力比現有傳統的核能發電來得更安全。
我國政府的態度亦有所轉變。
人力部長兼貿工部第二部長陳詩龍今年1月在國會被問及,全球電力短缺是否影響當局使用核能發電的立場時回應表示,政府一直都在持續關注新型的先進核能技術。
全球目前主要有兩種新形態的核能發電技術處于萌芽階段。
第一種:核能發電領域的“明日之星”——小型核反應堆。
小型核反應堆的優點包括建造時間較短,且無需像傳統大型核電廠那般占用廣大土地,或有助于新加坡擺脫土地面積較小的限制。
目前小型核反應堆的相關技術仍處于研發階段,尚未投入商業運轉。
但報告預測,相關技術有望于2030年代末端開始在全球範圍使用。
新加坡在2040年前,將能決定核能發電是否可行,並著手開展相關核能發電工程。
全球科學界正努力探尋小型核反應堆發電的可能性。(互聯網)
第二種:新核能發電技術——核聚變(fusion reaction)。
國際原子能機構的資料顯示,太陽連同所有其他恒星都是由一種稱爲核聚變的反應提供動力,因此如果能將核聚變在地球上複制,那它將可以提供幾乎無限的清潔、安全和廉價的能源。
目前,傳統核電廠采用的是核裂變反應(fission reaction),而核聚變産生的能量更大——是核裂變反應的四倍。
同時,核聚變反應堆也相對安全。由于不是透過連鎖反應來運轉,核聚變反應堆不會像傳統核裂變反應堆那樣産生較爲嚴重的意外。
核聚變反應堆的優點還包括,其産生的核廢料存有輻射的時間較短,同時也無法作爲武器用途。
和小型核反應堆一樣,核聚變的相關技術仍未成熟。科學家還在持續試驗新材料和設計新技術,以改進約束性能和等離子體的穩定性來獲取聚變能。
報告建議,新加坡應該及早爲采用新興的核能發電技術做好准備,確保我國能在相關科技成熟後迅速接軌。
2014年,我國撥出6300萬新元,展開了一項有關核能安全、科學及工程的研究及教育計劃。
2017年成立的新加坡核研究與安全所(SNRSI)過去五年也提供了24份和核能領域有關的研究生獎學金。
氘和氚(兩種氫的同位素)的混合物將被用來作爲未來聚變電廠的燃料。在反應堆內,氘和氚的原子核發生碰撞和聚變,釋放出氦和中子以及大量的能量。(國際原子能機構)
另兩種不必用到核能發電的情境
無論如何,根據《邁向能源轉型2050》,核能發電僅有在未來能源發展三種可能情境的其中一種情境,才有必要采用。
報告提出的另外兩種情境則無需采用核能發電。
一、全球緊密合作對抗氣候變化,同時能源科技進展順利。 這是最理想的情境。
在此情境下,新加坡能順利地去碳化,並擁有多元的電力來源。
其中,在全球緊密合作,地緣政治危機受控下,進口電力將是本地能源的最大來源。
目前,我國已研擬向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等國進口電力,同時計劃加入本區域的老撾—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電力整合計劃。
與此同時,受益于全球能源科技的快速發展,新加坡也能大量采用氫氣發電技術。
新加坡屆時可以完全放棄天然氣發電。目前,本地有95%的電力來源爲天然氣。
全球緊密合作,能源科技發展到位情況下,我國的電力來源分布。(邁向能源轉型2050)
二、全球緊密合作對抗氣候變化,但能源科技進展遲滯。
這是相對次之的情境。
在這個情境下,全球爲對抗氣候變化通力合作。
但由于全球經濟從冠病疫情中恢複的時間較長,全球投入幹淨能源研發領域的投資將會有所延緩。
因此和第一種情境相比,氫氣發電的比重較少,進口電力的比例必須提高,同時我國仍須保留一定數量的天然氣發電。
全球緊密合作,但能源科技發展遲滯下,我國的電力來源分布。(邁向能源轉型2050)
發電成本勢必隨能源轉型而提高
最後,不論是哪種情境,不論是否用到核電,本地民衆最爲關切的,恐怕還是電費會不會更貴?
能源2050委員會的答案並未讓人太意外:
會!
報告指出,消費者和本地企業必須做好准備支付更高的電價。
報告建議,現行的電價固定費率模式有必要在未來轉換,消費者的用電習慣也必須改變,例如避開在尖峰時刻用電及采用智能電力管理系統等。
報告強調,若要確保能源系統更加可持續和可靠,在能源轉型過程中,成本上漲將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