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溫暖的南國氣候即使在夜晚也是暖風流動,當時擔任中國副總理的鄧小平做出了一個偉大的決定,那就是讓中國在1978年開放國門,迎來變革。
那一年的11月,鄧小平抵達新加坡,和新加坡總理李先耀親切交談,像久未逢面的摯友一般,緊緊握住對方。
對成立不久、長期封閉的新中國來說,需要盡快和世界進行交流,學習先進的經濟制度和文化。
新加坡作爲一個新興經濟體,在短短的40年時間從一個彈丸島國一躍成爲“亞洲四小龍”,其健全的法制和教育制度以及外向型的出口工業經濟是當時中國欠缺的。
新加坡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國家,是近百年來從亞洲、歐洲等地區遷移而來的移民以及後代組成的。
其中從我國廣東、福建地區遷移過去的人口占到了七成,也就是說中國和新加坡人,是同宗同源,只不過因爲新加坡的地理位置以及殖民曆史,新加坡擁有了更加多元的文化成分。
中國和新加坡,其實就像隔海相望的親戚,訪問新加坡的鄧小平,在“自己家”遇到了一些問題,現在向南洋的這位親戚尋求幫助,也順便聯絡感情。
鄧李交談
那是在新加坡總統府草坪上舉辦的晚宴,兩位領導人推心置腹,你一言,我一句。
李先耀初見鄧小平這樣描述:
“這是一位74歲高齡,身材短小精悍、體格硬朗,不足五英尺的長者,他身穿米色毛裝,從巴耶利巴機場的一架波音707快步走下,接受儀仗隊的歡迎。”
鄧小平問李光耀:“目前中國需要改革,需要發展,你認爲亟待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什麽?”
李光耀回答:“教育問題”。新加坡推行精英教育制度,新加坡教育號稱“亞洲第一”。
鄧小平若有所想,隨即說到:
“中國過去走過一些彎路,使得高考制度停滯不前長達10年,導致當時的教育出現大退步。確實需要先從教育改革抓起。”
李先耀替鄧小平出起了主意,解決問題需要能力強的人去執行,就好比如李先耀讓吳慶瑞去解決教育和房産問題。
鄧小平頻頻點頭示意。他回憶起自己青年求學的時候,那是1920年,時年16的鄧小平曾途徑新加坡去法國留學,那時新加坡港口衆多,碼頭和船塢到處停放著東西方貿易的郵船商船,簡直熱鬧非凡。
南巡的鄧小平
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建立邦國之後,在李光耀的帶領下新加坡獲得飛速發展。丘吉爾曾經把新加坡稱爲“東方的直布羅陀”。
見證了新加坡翻天覆地的變化,鄧小平心中感慨萬千,他迫切地想從新加坡之行,總結出一些助推中國、重整河山的創新之舉。
鄧小平向李先耀傳達了中國將實施新的僑務政策的信號,旨在爭取向周邊國家釋疑,獲得支持,鄧小平想向新加坡領導人,向南亞、東南亞的領導人們表達中國的態度和決心。
直到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的時候還多次提到要學習新加坡的社會管理經驗。
一個月前,鄧小平還曾訪問過日本,目睹了發達國家的新面貌,也許這也是爲什麽鄧小平迫切地想要了解造就新加坡奇迹的原因。
當年74歲的鄧小平總共出訪了7個國家,除了鄧小平,中國在1978年的12位副總理、副委員長以上領導人先後20次訪問了51個國家。這些國家既有鄰國,也有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還有並未與中國建交的西方國家。
李光耀也向鄧小平表達了東南亞國家的擔憂:
這裏的大量華僑口無遮攔地強調同中華民族的血脈相連和情感認同,只會讓東南亞國家與中國的關系更加緊張。李光耀請求中方停止印尼共産黨和馬來西亞共産黨在南洋進行的電台廣播。
鄧小平說需要時間考慮,事後果然停止了廣播。李先耀對鄧小平的坦誠表示敬佩,他後來還回憶說,從未見過鄧小平這樣的領袖,願意直面現實放棄一己之見。
以鄧小平爲代表的中方領導人在對發達國家的訪問中親眼見證了兩者之間的距離,也讓領導者們更加堅信改革開放的必要。中國領導人訪問鄰國,目的是讓鄰國對中國放心,中國才會擁有寬松的國際環境。
新加坡的建設成果
新加坡在開放和引資上的經驗對中國是最有吸引力的,當時的新加坡正逐漸從勞動密集型産業轉向資本密集型産業。
過去的新加坡沒有工業基礎,和中國沿海的大多數漁村一樣破敗落後,最早的一批新加坡人,也不過是廣東、福建等地沒有什麽文化水平、依賴打漁爲生的農民的後代。
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同時抓住了歐美日産業轉移的機遇,新加坡的工業從無到有,而後慢慢轉型,發展服務業和國際金融業,成爲了先進的現代化花園城市和世界金融中心之一。
鄧小平感歎,新加坡的改變實在太大,李先耀說:中國追上新加坡只是時間問題,未來中國應該會比新加坡更好。
相比于面積小、資源匮乏、曆史文化淺薄的新加坡,中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人口衆多,通過改革開放、發展市場經濟,必將成爲亞洲地區乃至世界的重要經濟體之一,這是新加坡無法到達的體量。
鄧小平參觀了新加坡的裕廊工業園區,這是亞洲最早成立的開發區之一,也是亞洲最富經濟活力的區域。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的深入人心,全國各地將陸續建立起中國人自己的工業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