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1月12日,鄧小平抵達新加坡,他將在這裏進行爲期兩天的正式訪問,彼時擔任新加坡總理的人是李光耀,而鄧小平的到來,給這位新加坡總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鄧小平與李光耀見面
鄧小平前往新加坡
鄧小平會做出訪問新加坡的決定,其實也是因爲在十年特殊時期,中國國內積壓了很多問題,亟待一系列改變,讓中國各領域發展煥發生機。
1978年,中央探討多次後,決定派人前往國外,看看其他國家是怎麽發展的。副總理谷牧站出來,他認真挑選了20多位主管經濟的高幹,前往西歐五國進行訪問。
谷牧曾在78年帶領代表團訪問西歐五國
在臨行前,鄧小平親自爲他們送行,叮囑他們一定要好好的考察學習。在這個代表團中,只有兩個人曾經有出國的經曆。
一位是當時的水利部長錢正英,但他也只是去過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另一位則是外交部配給的工作人員(名不詳),想著有他們在,高幹們在國外應該還會方便一點。
但等真正到達國外以後,大家還是傻了眼。他們看到裝著落地玻璃門的賓館,第一次嘗到了冰激淩。
八十年代的東柏林
雖然出行時賓館的工作人員都會提醒小心不要碰到頭,但高幹中還是有人不小心撞在玻璃門上,眼鏡碎了一地;品嘗冰激淩時,有人覺得太涼,竟然提議“加熱一下”。
當然生活上的不適應和手足無措還好說,更令代表團吃驚而心酸的是,他們不敢想象其他國家竟然已經如此發達。
出國前代表團的內心想法是“西方正在腐朽沒落,我們要拯救三分之二受苦的人”,但真正到國外後,代表團沉默了,他們甚至不敢想象如果中國繼續封閉下去,將會是什麽樣子。
八十年代的西歐五國很發達了已經
谷牧代表團在法國參觀一個鋼鐵廠時,注意到該鋼鐵廠的年産鋼量爲350萬噸,而國內的武漢鋼鐵公司,年産鋼量卻只有230萬噸。
最令谷牧難以接受的是,法國的這個鋼鐵廠生産350萬噸鋼鐵只需要7000名職工,中國武漢鋼鐵公司生産230萬噸鋼鐵,卻需要6.7萬人……我國當時與歐洲的差距,大體上落後足足20年時間。谷牧沉默了,他找到我國駐法大使館,質問:
“長期以來,爲什麽不把實情報告給國內?”
而他得到的回答是:“不敢講。”何其心酸,何其悲哀。
谷牧與代表團
同年6月,代表團從國外回來,將所見所知毫無保留地彙報給了鄧小平等最高層領導人,在座聽者無不動容,也是因爲此次經曆,鄧小平態度更加堅定,中國一定要“改革開放”。
1978年10月,鄧小平親自出訪新加坡,選擇新加坡是因爲當時該國已經是“亞洲四小龍”,鄧小平希望通過與新加坡加強交流,找到快速促進中國發展的道路。
他所邁出的這一步是有創造性的,要知道在之前,國內經常將新加坡稱爲“美帝國主義的走狗”,根本不願意與其深交。
鄧小平與谷牧
鄧小平在新加坡
鄧小平抵達新加坡後,看著新加坡取得的各種成就,他承認新加坡所實行的對外開放、引進外資的方針很正確。李光耀就著鄧小平的話,指出“中國必須停止革命輸出”,此話讓鄧小平停頓了一會兒,而後鄧小平非常認真地詢問李光耀:
“你要我怎麽做?”
鄧小平與李光耀
李光耀本以爲鄧小平會不高興,實在沒有想到鄧小平會詢問自己的建議,于是他大著膽子對鄧小平說:
“停止馬共和印尼共在華南的電台廣播,停止對遊擊隊的支持。”
鄧小平對此若有所思,但並未多說什麽。後來到11月12日,鄧小平再次來到新加坡,他出席李光耀舉行的歡迎宴會時,提出:
“中國政府一貫主張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建立和發展友好合作關系。”
李光耀迎接下飛機的鄧小平
此話體現了中國將來不再會固步自封,而是要積極與國際接軌。對比10月份訪問新加坡的經曆,此次訪問之旅讓鄧小平印象深刻的無疑是“新興工業中心”,這是新加坡當時最大的工業區。
鄧小平參觀過後,找來中國駐新加坡機構的主要負責人,認真強調,辦工廠時一定要跟國際上的先進東西比,千萬不要只是和國內的相比。要注意工廠管理、質量和技術好不好,這才是工廠辦得好不好的重點。
鄧小平參觀新興工業中心
鄧小平在新加坡的一言一行都讓李光耀贊許不已。交談過程中,李光耀也有好奇地詢問鄧小平,
“如果你出生在新加坡而我出生在中國會怎樣?”
不待鄧小平回答,李光耀繼續說:
“我敢肯定你將是新加坡的領導人。但是如果我在中國,我很可能走到半路就被人推開了。我能走到一半就不錯了。”
李光耀很佩服鄧小平
後來的鄧小平和李光耀
的確,相比于周總理而言,鄧小平的經曆稱得上坎坷,鄧小平經曆過三起三落,但不管身處什麽困境,他骨子裏的堅韌都支撐著他,讓他等待下一次機會。
當然這之中的艱辛和苦楚也不足爲外人道也,所以鄧小平只是笑了笑,沒有深入討論李光耀所挑起的話題。
不管怎麽說,78年對于新加坡的訪問,對鄧小平的影響非常大。
鄧小平主持改革開放很成功
他代表我黨和中國政府承認了兩個錯誤——一是中國的保守自閉不對;二是中國搞革命輸出不對。
從國外回來以後,鄧小平開始大力推進“改革開放”,主持“對外開放、引進外資”;同時不再搞革命輸出,積極改善中國的對外關系。這些改變讓中國在“改革開放”之路少了很多攔路虎。
晚年時期的鄧小平
猶記鄧小平談及改革開放時,不止一次說到一定要好好“借鑒新加坡的經驗”,在一次關于利用外資的講話中,鄧小平更是直言:
“我到新加坡去,了解他們利用外資的一些情況。外國人在新加坡設廠,新加坡得到幾個好處,一個是外資企業利潤的百分之三十五要用來交稅,這一部分國家得了;一個是勞務收入,工人得了;還有一個是帶動了它的服務行業,這都是收入。”
鄧小平和其他人強調“改革開放”
如果說之前鄧小平還對改革開放政策有所保留,那麽新加坡之旅,無疑像是一塊敲門磚,叩開了鄧小平的心門,讓鄧小平堅定:改革開放能夠讓中國煥發生機。
許是因爲鄧小平的人格魅力感染到了李光耀,也許是因爲李光耀想要看看改革開放後中國到底能産生什麽變化,總之這位新加坡總理一生中多次訪華,從1976年到2015年,他先後訪華30多次,是國外領導人中訪華次數最多的一位。
李光耀曾30多次訪華
李光耀曾回憶鄧小平時說:
“我從未見過一位共産黨領袖,在現實面前會願意放棄一己之見,甚至還問我要他怎麽做。盡管鄧小平當時已經74歲,但當他面對不愉快的現實時,他還是隨時准備改變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