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在15日于美國首都華盛頓閉幕的美國—東盟特別峰會,決定在11月于柬埔寨舉行的東盟峰會上,確立將雙方的戰略夥伴關系,提升爲全面戰略夥伴關系。這反映了雙方關系的進一步深化。在美中博弈日趨升級的戰略大背景下,美國尋求加強同東盟的關系來與中國競爭,無形中給予東盟更多的外交回旋空間,也證明東盟盡管被批評爲“清談館”,卻能夠以自身特有的辦法,維系在地緣政治競賽裏的中心地位。
被李顯龍總理形容爲“強勁有力”的峰會聯合聲明,強調雙方的合作對東盟、美國,以至國際社會都不可或缺。美國在聲明中也嘗試把自己針對中國影響力的印太戰略,同《東盟的印太展望》正面挂鈎,突出雙方致力于推進開放、包容、以規則爲基礎的區域架構的根本原則,且重申了以東盟爲核心的立場。一旦在11月的東盟峰會上通過,美國將是澳大利亞與中國之後,東盟的第三個全面戰略夥伴。
(法新社)
各種迹象表明,美國視中國爲最大戰略競爭對手,且不遺余力地在本區域努力對沖中國的外交影響。此前,美中博弈一直讓外界認爲東盟繞不開不得不“選邊站”的困境。東盟一方面須要跟中國維持日益緊密的經貿聯系,另一方面也珍惜美國對區域和平穩定所發揮的作用。然而,被西方批評爲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的東盟,還是堅持獨立外交,拒絕倒向任何一方。華盛頓特別峰會的成果,顯示了這一堅持的正確。
由于東盟的堅持,美國改變了先前偏重軍事安全合作的態度,開始在其他東盟更關心的領域,如海事安全、經貿、能源、抗疫、環保等尋求合作。這不但符合雙方的利益,也能夠避免中國的誤判。從東盟的角度而言,美國選擇在非軍事領域強化跟東盟的關系,雖然也契合美國對華外交的戰略意圖,但中國的反制,只能是在相關非軍事領域上加碼,深化同東盟的關系。這種良性互動,讓東盟把原先的“選邊站”壓力轉化爲左右逢源。
作爲一個相對松散的區域組織,東盟一向尊重各成員國的獨立自主,各國保有自身獨立甚至不同的外交政策。這一特性固然被不少評論者視爲弱點,但上善若水,在特定的條件下,這種靈活性反而能使東盟各國跨越各自語言、文化、宗教、地理條件上的明顯差異,維持作爲一個集體的存在,讓柔弱松散變成一種優勢,就如華盛頓特別峰會所展現的那樣。當然,最根本的前提是東盟必須保持一定程度的共識與團結;個別成員國的經濟與社會發展,也必須取得相當的成績,才能聚合足夠的實力來贏得國際社會和大國的重視。
這或許也是爲何李顯龍總理就美國所提出的印太經濟框架,在表達了支持態度的同時,也希望美國能邀請東盟個別國家參與。從整體而言,框架還是符合東盟在經貿方面的需要。但框架的細節仍未公布,主要精神在于爲特定經貿領域制定高標准與規則,而非立竿見影的市場開放,所以未必適合經濟發展程度不一的全體東盟成員。包括新加坡在內的個別東盟成員支持框架,再次體現了東盟松散本質所提供的靈活性。
美國總統拜登在峰會上宣布撥款1億5000萬美元(約2億948萬新元),在東盟國家推行多項計劃,涵蓋培訓、綠色能源、海事安全和醫藥衛生領域,並委派親信出任懸空多年的駐東盟大使,反映重視程度。東盟的活力,讓東南亞在大國博弈加劇的情況下,能繼續保持和平穩定。這也反過來激勵大國加強跟東盟的關系,以維持自身的影響力,進而鞏固東盟的中心地位。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讓東盟能在詭谲多變的地緣政治裏繼續茁壯發展。
文: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