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憶薇和亡夫。(圖:受訪者提供)
大兒子告訴我,除了爸爸,沒有人是他的好朋友,他唯一的朋友沒有了。他問我,我不開心時爸爸以前都靜靜走在我後面,你做得到嗎?
陳憶薇(42歲)的丈夫在2020年4月因大腸癌離世,留下三個還在念書的孩子。獨自承擔傷痛的她除了必須扮演父親和母親兩角色、還須學習經手亡夫的生意,同時得照顧家婆和姑姑,讓她一度萌生輕生的念頭。
“家婆的悲傷非常強烈,動不動就埋怨我。我一個女人也必須到我先生的咖啡店去和租客談生意,起初我什麽都不懂。我的大兒子沉迷網上遊戲,有時還會抱著遊戲機睡覺。有一天我們吵了架他推了我一把,就沖出房子。”
所幸,陳憶薇在孀婦愛心協會(Wicare Support Group)其他遺孀的支持下,漸漸走出陰霾,也學會了與孩子們和家婆溝通,如今關系大有改善。
單親家庭服務中心 (HELP)的輔導員薩拉達·拉馬錢德蘭說,她處理的喪偶個案所面對的挑戰包括需要處理房屋、經濟、公積金、就業、看顧孩子、重新找出生活規律、面對夢想與期待的落空,以及建立新身份。
“他們在重建穩定生活和常規之余,仍需要面對悲恸。”
圖:iStock
“現在慢慢可以講了。我會和兒子聊起爸爸跟我們在一起的每一個情景、每一個瞬間。”
魯麗
85%寡婦面對亡夫未留遺囑問題
陳憶薇向《8視界新聞網》表示,慶幸的是,丈夫過世後,她無需擔心錢財的問題。但許多遺孀就沒有那麽幸運。孀婦愛心協會發言人透露,協會有850名會員,其中85%就面臨亡夫未留下遺囑的問題。
魯麗(41歲)的丈夫在2019年8月一覺不醒,在加護病房住上半年後離世,讓她一時之間不知所措。魯麗的先夫因爲走得突然,未留下遺囑。幸虧她獲得親戚援助,先借錢給她,讓她度過難關,以及協助她處理繼承遺産事宜。但繼承遺産的過程艱辛,花了近一年多的時間才完成。
“要經過律師、宣誓官。需要出示文件,還有要簽好多文件。我想我大概見了律師和宣誓官至少十次。”
孀婦愛心協會發言人表示,協會會在了解需要經濟援助的會員的情況後,爲他們提供緊急基金、經濟援助以及爲他們的孩子提供助學金和學費援助。
“協會也針對我們成員的其他需求,與社會及家庭發展部旗下的社會服務組織、家庭服務中心和社會服務機構合作。”
(圖:互聯網)
喪夫之痛沒人了解
魯麗和陳憶薇表示,寡婦們爲了避免和他人談及亡夫觸景傷情,會不經意地孤立自己,但同時她們也渴望有相同經曆的人能傾聽心聲。
魯麗說:“寡婦都非常脆弱。如果沒有親戚一個人顧孩子很危險,因爲隨時會暈倒,但是如果有孩子就會爲孩子撐下去。旁人其實給不了什麽幫助,除了陪伴。太多的語言其實也沒有多大的用處。”
也是加強婚姻及家庭關系行動聯盟成員、專注于支持單親父母的薩拉達表示,在協助喪偶者時,最重要的是以不論斷的態度傾聽。
“除非他們要求,否則不要提出建議或意見。協助單親父母識別有哪些社區資源能進一步解決他們在財務、住房、就職和看顧家人的問題也很重要。”
魯麗和兒子。(圖:受訪者提供)
孩子也會痛
除了喪偶者,失去至親的孩子也面對不少心理挑戰,但是往往被忽略。
陳憶薇的丈夫過世時,三個孩子還在念書。最小的兒子和最大的兒子在同一年需要考小六會考和O水准會考。
她說,亡夫很愛孩子,一直是他們的玩伴,也爲孩子們主辦各種活動。先生過世後,這個重擔就落在她身上。當時還在學習如何扮演父親和母親兩個角色的她就和孩子們發生不少摩擦。
“我不曉得孩子也會傷痛。我可能也忽略了大兒子的感受。大兒子告訴我,除了爸爸,沒有人是他的好朋友,他唯一的朋友沒有了。他問我,我不開心時爸爸以前都靜靜走在我後面,你做得到嗎?之後我就嘗試扮演爸爸的角色,用爸爸的方式,靜靜陪著他。”
陳憶薇表示,她得到了孀婦愛心協會的幫助,學會如何與孩子相處,了解他們的感受。她在半年前,更成爲了協會的義工。
陳憶薇和亡夫。(圖:受訪者提供)
“有一天,大兒子跟我說,‘媽咪我爲你感到驕傲’,幾個星期前他還約我打保齡球。這是他第一次主動約我出去。我真的很感動。”
魯麗則分享,丈夫走得突然,兒子當時才六歲。當她告訴兒子,“爸爸回不來了”,兒子突然大哭,一直流淚。“到了現在他有時晚上也會獨自在房間落淚。”
丈夫離世後的幾個月裏,魯麗和兒子都不敢在家提到他,深怕一提及就會傷心。如今,母子倆已漸漸走出陰霾。
“現在慢慢可以講了。我會和兒子聊起爸爸跟我們在一起的每一個情景、每一個瞬間。”
示意圖。 圖:iStock
旁人以異樣眼光看待喪親孩子 盼有更多援助
陳憶薇認爲,一些人會以異樣眼光看待單親的孩子。她以女兒舉例說,有一次女兒到朋友家做客,但朋友的母親聽聞女兒沒有父親,便斥責她沒有家教,讓她十分傷心。
我跟我女兒說,你是失去父親,不是沒有家教。有些人不了解,以不完整的家庭來評估孩子,很不公平。
目前協助喪偶者的本地組織包括孀婦愛心協會(Wicare Support Group)、高峰社會服務協會旗下的單親SPIN計劃(HCSA Dayspring SPIN)、位于家庭服務中心的鞏固家庭計劃([email protected])以及蒙福關愛(Monfort Care)的愈援計劃(Grief Matters) 。
失去一個家長的孩子或許因爲年幼不知道如何表達內心的感受,陳憶薇希望能有更多本地組織考慮爲這些孩子們主辦活動和計劃,協助他們抒發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