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氣候研究中心的預測,到2100年,氣候變化可能導致新加坡海平面上升高達1公尺。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也預測,到2100年,可能出現的最壞情況是,全球超過30%的農作物和牲畜無法適應氣候。
“有了電腦模擬和氣候數據,我們可以不斷展開實驗,探討未來的建築應該多高、在哪裏建造公園最合適等來打造更宜居的新加坡。”
計劃將著重研究海平面上升、水資源及洪水管理、生物多樣性與糧食安全、人類健康和能源,以及如何將科研結果落實到政策這五大領域。通過多管齊下的研究方法,應對氣候變化的各個層面,我國可更加了解當前的挑戰,並制定更有效的措施。
永續發展與環境部長傅海燕昨天爲第三屆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orld Climate Research Programme)海平面研討會致辭時說,各國在盡力減緩氣候變化的同時,也須爲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做好應對准備。氣候變化已爲我國帶來更多強降雨與高溫天氣,海平面上升也威脅到我們的生存。
“氣候變化對每個區域造成的影響不同,嚴重程度取決于各區域的情況與應對能力。我們須全面研究氣候變化的影響,以確保各國做好充分的應對准備。”
延伸閱讀新加坡不沉沒
根據環境局文告,爲期五年的氣候影響科研計劃(Climate Impact Science Research Programme)由研究、創新與企業2025計劃(簡稱RIE2025)資助,預計展開15到20個研究項目,氣候研究中心也會和高等學府和研究機構等合作。
同時研究氣溫上升對伊蚊滋生與骨痛熱症影響
研究成果除了有助我國制定與落實應對氣候變化影響的舉措,也在城市規劃方面起作用。巴克說,研究團隊可利用氣溫、濕度等方面的預測數據,透過電腦模擬來探討未來要如何建造出可減緩城市熱島效應的城市。
爲進一步了解氣候變化對新加坡造成的長期影響,國家環境局旗下的新加坡氣候研究中心啓動總值2350萬元的氣候影響科研計劃,推動海平面上升、糧食安全等五大關鍵領域的研究,並制定相應解決方案。
爲期五年的氣候影響科研計劃由研究、創新與企業2025計劃資助,預計展開15到20個研究項目,氣候研究中心也會和高等學府和研究機構等合作。計劃將著重研究海平面上升、水資源及洪水管理、生物多樣性與糧食安全、人類健康和能源,以及如何將科研結果落實到政策這五大領域。
氣候研究中心主任巴克教授(Dale Barker)受訪時說,科研計劃涵蓋的範圍非常廣,除了能彌補現有研究的不足,也會針對一些較新的課題進行研究,包括氣溫上升對伊蚊滋生與骨痛熱症的影響、氣候變化引發的熱應激(heat stress)現象等。
傅海燕說,除了海平面上升的實質風險,我國也須了解氣候變化對社會及生活方式造成的多方面影響,包括全球糧食生産中斷,以及幹旱氣候威脅水資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