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曹操是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也是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著名詩人和一代枭雄。
據《三國志》等史料記載,220年曹操卒于洛陽,靈柩葬在邺城的西門豹祠以西丘陵中。
而曹操墓即安陽高陵,位于河南省安陽市安豐鄉西高穴村,在曹操王都邺北城西12公裏處。
▲ 曹操墓發掘現場
從現存史料和考古可以知道曹操生前主張喪葬從簡,不建封土堆、不植樹、不隨葬金玉器物。臨終前《遺令》中更是明確了要穿著平時衣服入葬,不要珠寶首飾陪葬。
所以曹操墓葬雖規模不小,但墓內裝飾簡單,未見壁畫,盡顯樸實。不過即便如此,曹操墓還是多次被盜,所幸一些重要文物沒有遭到嚴重破壞。
▲ 墓地中遭到破壞的石碑
但是在清理曹操墓室內的文物時,我們注意到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 :關乎到曹操本人信息和生前身份、地位的那些重要文物,均遭到嚴重破壞。
比如標志著他生前崇高地位的圭、璧、鼎等全部被砸壞,石牌斷裂和殘缺,兵器被毀,頭骨面部被破壞。
這是偶然現象,還是有人故意爲之?這是現代盜墓分子的傑作,還是古代盜墓者的所爲?所有這些都發生在什麽時代?我們試圖尋找其中的蛛絲馬迹,揭示出掩藏在曆史背後的深層次原因。
▲ 頭骨面部被破壞的情況
不尋常的破損現狀
曹操墓內出土文物衆多,但這些文物出土時的保存狀況,卻讓我們每個參與發掘的人都感到十分吃驚,大多數破損嚴重。我們已經成功修複文物 973 件,但大量畫像石、鐵器、漆木器,因其數量巨大、破損嚴重,還沒有完全修複出來。
我們在墓內清理出土 62 塊帶有銘文的石牌,其中六邊形石牌 55 塊,記載的內容爲隨葬品的名稱及數量,保存基本完好 ;帶有“魏武王常所用”字樣的圭形石牌7塊,從盜墓者手中還追繳回來一塊寫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的石牌,這些帶有“魏武王”字樣的圭形石牌均已斷裂或殘缺。
▲ 曹操墓中發現的圭形石牌
根據出土石牌的記載,我們知道曹操墓內隨葬有“圭一”“璧四”,果然出土有1個石圭和4個璧,其中3個爲石璧、1個爲玉璧。
石牌上記載的隨葬品中還有“鏡台一”“渠枕一”,我們也發掘出土了一面大型錯金鐵鏡,從盜墓分子手中追繳回來一只石枕,上面刻銘爲“魏武王常所用慰項石”,所有這些都證明了石牌所記載內容的真實性。
我們相信這些石牌並不是全部,數量應該更多,但是在曆次盜掘中,有不少已經流失在外,它們應該是記載隨葬品的遣冊無疑。
▲“魏武王常所用挌虎短矛”圭形石牌(左)和六邊形石牌(右)
值得注意的是,石圭從中間斷裂分爲上下兩部分 ;4個石璧沒有一個是完整的,全部被砸碎,破裂成數塊,並且殘缺不全 ;12件陶鼎全部破碎,損壞嚴重 ;標志著曹操權柄的寶劍和佩刀全部被折斷,其中1把寶劍殘缺不全,2把直柄佩刀斷爲數節,並有殘缺。
1把環首刀雖然可以拼對在一起,卻身首分離、刀身斷裂 ;畫像石除少數幾塊保存較好外,絕大部分被砸碎 ;墓內共有3套葬具,出土了一男二女3具遺骸,3具遺骸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面部均被嚴重破壞,其葬具棺木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
▲ 墓中被破壞的石畫像
原由猜想-支離破碎的百辟刀
曹操墓內出土的這些刀劍皆爲鋼質,爲曹操本人所佩,有學者推測其中的一把極有可能是曹操生前所鑄造的百辟刀,爲當之無愧的寶刀。在這把環首刀的刀首上,還纏有用金絲編制的金絲帶,說明了它的重要性和曹操生前對它的喜愛程度。
何謂百辟刀?按照史料記載,每鍛造一次稱爲一辟,經過上百次鍛造,故稱“百辟”,真可謂經曆過千錘百煉。按照曹操生前所說,他鑄造百辟刀的目的是“百煉利器,以辟不祥,攝服奸宄者也”。
當時共鑄造了 5 把,它們的去向由曹操親自決定,他告訴世人這 5 把百辟刀是這樣安排的 :“往歲作百辟刀五枚適成,先以一與五官將。
其余四,吾諸子中有不好武而好文學者,將以次與之。”分別賜給了他最喜歡的兒子曹丕、曹植和曹林三人。這件事也能夠在曹植的有關文章中得到證實,如《寶刀賦》序言中說 :“建安中,家父魏王命有司造寶刀五枚,以龍、虎、熊、鳥、雀爲識。太子得一,余及余弟饒陽修各得一焉,其余二枚,家父自仗之。”
該段文字不僅清楚地記錄了 5 把百辟刀的去向,同時也對這些寶刀上的銘文標識有所提及。由此可見,這些刀劍要麽代表了曹操生前的權柄,要麽對保護曹操自身安全有著重大作用,因此對曹操本人意義非凡。
這些刀劍的斷裂,一方面說明它們的質地非常堅硬,當然它們也應該有很好的韌性,靠自然的力量一般是不可能斷裂的。能夠將其折斷成數節,實屬不易,其背後隱藏著破壞者對曹操個人懷有多麽大的仇恨?
天子之儀遭破壞
在出土的石牌中,帶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的石牌2塊、“魏武王常所用挌虎短矛”石牌3塊、長犀盾石牌1塊、追繳回來的“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石牌1塊。
由于它們並不是單一個體,加之這些武器前均帶有形容詞“挌虎”二字,應該是指曹操生前所用的儀仗,也就是魏王出行時所使用的“鹵薄”。在其中一塊六邊形石牌上,明確記載有“白缣畫鹵薄、遊觀、食廚各一具”,這也說明了鹵薄的存在。
那麽白缣畫鹵薄對曹操有何特別意義呢?按照《三國志 • 魏書 • 武帝紀》記載,建安二十二年夏四月,“天子命王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跸。五月,作泮宮……冬十月,天子命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說明曹操生前就已經享用了天子禮儀,出行儀仗與天子同。
按照侍中陳群、尚書桓階的話說 :“漢自安帝已來,政去公室,國統數絕,至于今者,唯有名號,尺土一民,皆非漢有,期運久已盡,曆數久已終,非適今日也。是以桓、靈之間,諸明圖緯者,皆言‘漢行氣盡,黃家當興’。殿下應期,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漢,群生注望,遐迩怨歎,是故孫權在遠稱臣,此天人之應,異氣齊聲。臣愚以爲虞、夏不以謙辭,殷、周不吝誅放,畏天知命,無所與讓也。”
取代漢朝已是當時的大勢所趨、民情所望,然而,曹操是一位大智慧者、大政治家,他要的是實權而非虛名,面對近臣夏侯惇等人的勸進,他明確表態說 :“‘施于有政,是亦爲政’,若天命在吾,吾爲周文王矣。”表示甘願做兒子的人梯,不願意破壞當時由他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權力秩序,堅持有生之年尊奉漢代皇帝,不取而代之。不願意做皇帝的曹操,最看重的是位在諸侯王之上的特權地位。
因而,這些與天子相同的儀仗對曹操本人來說意義非凡,它們正是曹操特殊地位的重要標志,對他來說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破壞這種標志,無疑是對曹操所最看重的崇高榮譽一個無比沉重的打擊。
▲ 曹操墓的部分建築遺物
屋狀石椁被砸碎
曹操的陵墓內出土有大量畫像石及畫像石殘塊,它們主要出土于 3 處 。
一是鋪地石和牆基下面的基石,這些石塊一般比較大,畫面均被破壞,用鐵鑿仔細鑿掉。
二是現代盜洞周圍,據西高穴老鄉反映,它們是從墓室內被盜掘出來,然後堆積在那裏,後經過車碾車壓,多數變成了很碎的碎塊 。
此外,絕大多數畫像石及畫像石殘塊則是出土于墓室內,既有完整的大塊畫像石,又有破碎的小塊畫像石殘塊。
墓室內出土的畫像石畫面保存較好,與那些被破壞了畫面的鋪地石和墓壁基石相比較,我們發現,古代人對進入墓室的畫像內容十分計較,推測畫像石畫面的內容對墓主人會有特殊的意義。
▲ 石雕瓦當
經過整理,我們發現這些畫像石多爲石屋上的建築構件,如石雕瓦當、瓦壟、門框、柱子、門扇和四壁等。有專家推測它們可能是曹操棺木外面的仿木石屋的組成部分,如果這個推測能夠成立,那這就是目前考古發現的最早仿木雕屋狀石椁。
它是保護曹操屍體的石椁,格外華美,也可能正是因爲這個原因,這座石屋才被盜墓分子破壞,被徹底砸碎。
當然,我們目前所看到的這些棺木殘存,也有可能是不同時期的盜墓分子在已經被破壞的基礎上又無意而爲之的結果。
▲ 曹操墓後室南側室木棺殘存
十二陶鼎被砸碎
曹操墓中出土的陶鼎共計12件,它們個體偏小、做工粗糙,看起來與龐大的曹操墓室很不相稱,這也是一些學者們提出異議的原因之一。
然而,這12件看起來與曹操墓室規格格格不入的陶鼎,恰恰是他所提倡的薄葬制度的真實寫照,曹操在自己的陵墓上實行的是真正的薄葬制度,不僅“不封不樹”,而且無藏金玉珍寶。關于這一點,曹植在爲其父親所寫的《诔》文中有明確記載 :“明器無飾,陶素是嘉”。
▲ 出土陶鼎
這些陶鼎看起來非常普通,但是它們對決定曹操的身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據《後漢書 • 禮儀志》記載,東園密器中關于皇帝用鼎制度規定 :“東園武士執事下明器,……瓦竈二,瓦釜二,瓦甑一,瓦鼎十二……”。
曹操墓中出土的陶鼎數量正好是12個,符合他生前享用和皇帝同樣禮遇,高于一般諸侯王禮制的規定。它們被砸得十分破碎,其意圖不言而喻。
▲ 曹操墓後室頂部盜洞 右側爲早期盜洞,左側靠下爲現代盜洞
天子重器無幸免
圭、 璧 更 是 皇 帝 與 諸 侯 王 專 用 之 物, 是封建社會的重要禮器。其中,圭分爲鎮圭、桓圭、信圭、躬圭等,鎮圭爲天子所執的玉制禮器,一般長一尺二寸,曹操墓中所出土的圭長28.8厘米,按照東漢尺寸來算,1尺約爲現在的24.08厘米,好接近一尺二寸鎮圭所規定的長度。
然而,曹操墓中同出的還有骨尺一把,如果按照這把尺來換算,1尺等于今天的22厘米,那麽,曹操墓中所出土的這塊石圭長度爲1.31尺,根據《後漢書 • 禮儀志》關于天子葬儀用圭記載 :“司徒跪曰‘請進贈’,侍中奉持鴻洞。贈玉珪長尺四寸,薦以紫巾,廣袤各三寸,缇裏,赤纁周緣……”
這樣一來,它與漢禮中所規定的皇帝安葬用圭已經非常接近。因此,無論從這兩種換算中的哪一種,它都遠遠大于諸侯王所用圭的規格,與皇帝用圭相接近。
▲ 出土石壁殘塊
璧分大璧、谷璧、蒲璧等多種,大璧一般直徑長一尺二寸,爲天子禮天之器,諸侯享天子者亦用之。曹操墓中出土的石璧直徑爲28.9厘米,中間穿的直徑爲6.8厘米,厚 1.2厘米,如果按照已經出土的東漢時期的骨尺來折算,正好接近一尺二寸,屬于大璧之列, 應該是天子或諸侯享天子之禮者亦用之的重要禮器。
本來圭、璧禮器都應該是用玉雕成,由于曹操實行薄葬制度,要求無藏金玉珍寶,墓葬中所用圭、璧均以石質代替。
看似簡陋,卻是禮制所需,不可或缺,是墓主人身份的象征,因此,石圭石璧與玉圭玉璧具有同等重要的價值。然而,這些東西都被人故意破壞掉。
報複的目的
由于這些器物的斷面都 是舊痕,可以肯定絕對不是近現代盜墓分子所爲,說明這座墓在很早以前就已經被盜掘過,且對墓室內的文物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早年的盜掘者進入墓室內,沒有將這些重要文物盜走,而是將其砸碎、折斷和破壞,說明那次盜掘的主要目的並不是偷取墓葬內的文物,而是帶有十分明確的政治報複意圖。
讓人産生這種強烈感覺的還有那些一同出土的石牌,所有六邊形石牌幾乎都保持完整,而帶有魏武王字樣的圭形石牌均被破壞,或斷爲數節,或局部殘缺,殘存部分大小不一,感覺是被人故意摔碎。
“魏武王常所用”這幾個字是能夠證明這座墓是曹操高陵的最直接證據之一,也是唯一的帶有曹操谥號的證據,但這類銘文卻被不約而同地破壞,這種現象絕非偶然,一定是有人沖著這些關乎曹操生前地位和所取得的榮耀的器物而來,政治目的十分明顯,有破壞曹魏政權風水之嫌疑。來源|考古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