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與最美好的希望”
——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愛德華•格萊德在《城市的勝利》一書中充滿了對城市的贊美之詞。
城市,自有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吸引千千萬萬的人們來城市找尋無限可能,甚至在此落葉歸根。
2020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3.89%,而這個數字不止于此,相關數據表明城鎮化已成大勢所趨。
AI、雲計算、物聯網等新興技術步入落地階段,面對城市龐大的人口承載量,智慧城市俨然成爲新興技術最大落地場景選擇之一。
前瞻産業研究院數據表示,我國正陸續推進智慧城市試點發展,截止至2020年4月初,住建部公布的智慧城市試點數量已經達到290個。如果把科技部、工信部、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發改委確定的智慧城市相關試點數量計算在內,我國智慧城市試點數量累計已達749個。
根據IDC 2020年7月發布的《全球智慧城市支出指南》,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市場支出規模達到259億美元,同比增長12.7%,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足可見國家對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視程度。同時相關數據顯示,中國智慧城市市場規模在最近幾年均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長。
智慧城市“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在這場爭奪戰裏,各路玩家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海康威視推出智慧城市、浙江大華推出“城市之心”戰略、宇視打造城市視覺中樞平台、華爲則是平安智能體、阿裏開發城市大腦,騰訊提出Wecity。
他們將AI、雲計算、物聯網等現代技術結合現有的城市管理經驗,作用于城市的治理,代碼與服務器構建起了一座座“智慧之城”。
智慧城市的變與不變
堵車,是城市的“通病”。
以杭州爲例,每天有200多萬輛機動車、9000多輛公交車、無法計算的非機動車在城市的大大小小道路上來回穿梭,五年前的杭州由于缺乏系統客流量規劃,導致在“堵城”排行榜上常年位列第三。
近幾年AI、大數據、雲計算正處于風口浪尖,但回歸理性之後,能否産生實際效益是人們最爲關注的問題,人們不禁疑問:新興技術是否能夠賦能智慧城市發展?龐大的交通數據如何處理?AI、雲計算、大數據的到來是否能解決城市痛點?
“當城市有數據的時候,城市需要一個大腦,讓數據幫助城市來做思考”其中這個大腦絕不是單一技術的應用,而是通過多種技術融合應用下才能更好實現“城市會思考”的願景,它應該是AI、雲計算、大數據等綜合技術應用的産物,在此背景下,城市大腦應運而生,城市交通也開始發生變化。
城市大腦的第一步就是用數據和算法來改善交通問題,而成效如何?下方數據給出了答案:從2017年起,驅車走在杭州蕭山66平方公裏的主城區,相比三年多前,平均道路通行速度有了15%的提升;平均通行時間縮短3分鍾。
506台超級雲計算服務器搭建“飛天雲”通用計算平台已經接入1400路視頻、2018多億條數據,日均節省時間由2017年第四季度的3404小時每人次,提升爲18442.5小時每人次,增幅達到442%,換算成年溢出效益2.1億多元。救護車在不闖紅燈的前提下,到達救護地點的時間被整整縮短了50%。
落地的五年中,“城市大腦”不僅以龐大的代碼與視覺圖像洞悉了這個城市每個角落的一舉一動,同時也在實施優化這所城市的運轉和調度。
智慧城市建設使得一些城市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然而,在下沉城市仍有很多地方尚處于基礎建設期,也就是說,還停留在智慧城市建設的前期階段,未感受到智慧城市帶來的變化。
根據《2020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顯示,隨著智慧城市建設重心向低線城市和農村地區下沉,縣域已成爲智慧城市重要發力點,而縣域存在的數據孤島、新基建建設薄弱等問題是智慧城市建設的瓶頸所在。
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加快開展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工作的通知》,指出縣城仍存在不少短板弱項,與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還有較大差距。面對千城千面的地域特色、參差不齊的發展水平,智慧城市建設似乎顯得“力不從心。”
面對“爲什麽建設智慧城市的口號喊了那麽多年最終還是沒能解決城市發展中的問題?”
阿裏雲創始人王堅曾表示:這是對所有IT、或者做互聯網、做技術的挑戰,只是簡單的把IT技術、系統、産品全部塞到一個城市中,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也就是說,智慧城市建設不是技術的重複堆砌,而是有的放矢。
智慧城市“蛋糕”是很大,但前提是要有足夠的胃吞下,所謂“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新加坡居全球智慧城市首位,爲什麽?
縱觀全球,智慧城市的建設步履不停,新加坡、巴西裏約熱內盧、韓國松島的城市建設等更是成爲智慧城市的樣本。
近期,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和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聯合發布《2021年智慧城市指數報告》,新加坡居全球“最智慧”城市首位,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已連續多年在全球智慧城市排名中位居榜首或前列。
新加坡爲何能成爲全球“最智慧”城市?小編認爲主要原因有三:
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新加坡土地匮乏,資源稀缺,導致新加坡經濟結構失衡,正所謂“窮則變,變則通”,數字經濟便成新加坡發展的重要突破口,據估計,到2021年,新興的數字經濟將使新加坡國內生産總值增加100億美元。目前新加坡已向數字基礎設施投資了4000萬美元,以建立一個開放和包容的5G生態系統。
一台統管,注重新興技術的應用。2014年,就智慧城市建設方面,新加坡發布“智慧國2025”計劃,公共安全領域,新加坡建設了全島統一的城市級公共安全信息平台,視頻系統全島聯網實現網絡融合、信息交互、數據共享、功能協同等。在細分領域,新加坡還將結合AI、物聯網等新興技術打造智慧街燈,在現有的10萬盞路燈基礎上,建設涵蓋全國的傳感器網絡,在燈杆上裝置傳感器,收集音量、氣溫、濕度、降雨量、水位和水流等數據達到城市環境建設的智能管理。
把數據變爲政府和民衆之間的“得力助手”。新加坡聯合德國西門子科技公司建造“城市駕駛艙”,通過跟蹤和分析城市生活各個方面,彙集所有重要的信息和數據,使“實時政府治理”成爲可能,且不斷提升相關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在智慧政務上面,新加坡開通覆蓋超400萬人的智慧政務系統,新加坡成爲世界上首個在其國民身份計劃中使用面部驗證的國家,民衆無需身份證,只需刷臉就能享受政府部門提供的服務。
結語
在數字技術融合供給和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求中,城市不斷進化,建設智慧城市絕非一朝一夕,是堅持長期和持續向好的過程。正如約翰·列侬所言:“所有事到最後都會是好事。如果還不是,那它還沒到最後。”所以建設智慧城市需要耐心和信心,需要走一條堅持長期主義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