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雪兒 陸林漢 黃松
澎湃新聞獲悉,11月6日,世界上第一座對公衆開放的公共藝術倉庫在荷蘭鹿特丹亮相,倉庫的設計者是建築設計師威尼·馬斯。藝術倉庫地處鹿特丹的博物館公園,倉庫存放了館藏的15萬件藝術品,全部對公衆開放。
記者出身的越南人阮純詩完成了媒體藝術家的轉型之路,作爲越南實驗電影人和影像藝術家,她著重從藝術的角度重新探索曆史,她將參加2022年的第15屆卡塞爾文獻展。在上海,藝術家肖谷個展“東莊新語”及王鴻定、何曦的展覽先後開幕;在北京,藝術家彭勇、歐陽蘇龍、列思和王玉平都展出了各自的作品。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道並評析國內外的藝術話題人物及熱點事件。
荷蘭|建築設計師威尼·馬斯
世上首座公衆藝術倉庫對外開放
威尼·馬斯
11月6日,MVRDV創始人合夥人,建築設計師威尼·馬斯(Winy Maas)所設計的博伊曼斯· 範· 伯甯恩博物館公共藝術倉庫(Depot Boijmans Van Beuningen)正式對外開放。
博伊曼斯· 範· 伯甯恩博物館公共藝術倉庫
這是世界上第一座對公衆開放的公共藝術倉庫。業主博伊曼斯·範·伯甯恩博物館希望能夠打造一座引人注目的、友好的建築。該藝術倉庫位于鹿特丹的博物館公園,爲博物館的遊客提供了一種全新的體驗;巨大的倉庫內將存放館藏的15萬件藝術品,並全部對公衆開放。充足的儲藏空間容納了博物館的傑出藝術和設計品收藏,還包括若幹展覽廳、一間餐廳和已經獲獎的屋頂花園。公共藝術倉庫高39.5米,呈碗狀,占地面積較小。向下收縮的形體可確保地面層穿過博物館公園的視野和通行流暢無阻,也能夠有效地減少對地下水緩沖區的影響。同時,反射使得建築本身能夠完全“消融”在周圍的環境中,在激活周邊區域的同時,也和相鄰的建築建立了緊密的關系。
威尼·馬斯是MVRDV建築與城市規劃事務所的聯合創始人 之一。1993年,他與Jacob van Rijs和Nathalie de Vries一起在荷蘭鹿特丹創立MVRDV。2008年在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創立了研究未來城市的機構“爲什麽工廠”並擔任教授和主管。2013年,MVRDV在Depot公共藝術倉庫的設計競賽中勝出;2017年開始施工,2021年正式竣工:經曆了近十年的設計與建造後,如今這一項目已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威尼·馬斯表示,“這座倉庫爲人們帶來了很多歡樂:滑板愛好者們能夠在室外的開闊區域自由玩耍,路人們非常熱衷于來這裏拍照。作爲建築師,我相信人們很快就能享受到Depot的室內空間、屋頂森林、以及在沒有策展人導覽的情況下與藝術親密接觸的體驗。”(文/陸林漢)
越南 | 影像藝術家阮純詩
獲得三間機構聯合委任項目,作品關注東南亞曆史與生態
阮純詩
日前,越南實驗電影人、紀錄片導演和影像藝術家阮純詩被選爲首屆哈恩·內夫肯斯基金會、森美術館、M+和新加坡美術館的聯合影像委任項目的得主。阮純詩將獲得10萬美元的獎金以及18個月的時間來創作影像作品,並在三間博物館中展出。
該獎項由位于巴塞羅那的哈恩·內夫肯斯基金會設立和資助,該基金會的創始人、出生于荷蘭的慈善家哈恩·內夫肯斯專注于電影和影像作品的推廣。基金會與這些機構之間的合作旨在加強各博物館之間的關系,共同發展一個可持續的項目。獎項意在推進當代影像制作,幫助尚未獲得過大型機構支持的亞洲籍或居住在亞洲的藝術家。評委會成員在一份聲明中寫道,“阮純詩因其動人的影像作品而獲選,這些作品編織了關于越南的未被訴說的故事,並將其置于東南亞更廣泛的曆史、文化和政治現實中。”
阮純詩作品
現居河內的阮純詩將拾得影像、不同來源的圖像以及她自己制作的音頻和影像記錄整合在一起,創作出關于記憶、再現、景觀、本土性和生態等主題的作品。她將參加明年在德國卡塞爾舉行的第15屆文獻展。
阮純詩1973年出生于河內,成爲藝術家之前在越南做過記者,後來到美國修讀新聞、國際關系及攝影等,隨後慢慢踏入媒體藝術家之路。2007年,阮純詩從美國返回越南的河內,她發現可以從藝術的角度重新探索曆史。“我有興趣的曆史不是教科書或學校學習的曆史,而是曆史與我們的關系,我們跟過去與現在的關系。”她也曾試圖去探尋更久遠的曆史,2015年拍下《Letters from Panduranga》,嘗試跟越南古國占婆(Champa)的遺民對話。阮純詩說:“我有興趣的不是真相,也不相信有絕對的真相,真相往往取決于你從哪種角度看,你對話的對象是誰。”(整理/錢雪兒)
上海 | 藝術家肖谷
沉浸空間讀“東莊新語”
藝術家肖谷的個展“東莊新語”近日在上海靜安雕塑公園藝術中心(北京西路500號)舉辦。
肖谷1958年生于上海,畢業于上海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曾任上海油畫雕塑院院長。從2005年開始,肖谷以“傳統文化當代性轉換”爲題進行創作與研究。
明代沈周《東莊圖》原有二十四幅,明萬曆年間遺失了三幅。本次展覽首次公開肖谷爲遺失的沈周版《東莊二十四景》中的三幅作品重新創作的新作。分別以完成狀態、半色彩半素描狀態、全素描手稿的形式展出。
作爲研究項目的《東莊圖》不僅僅限于繪畫本身,而更多是涉及畫面以外的曆史淵源、文化傳統以及對文化建設性的意義探究。
肖谷《朱櫻徑》 油畫 160X190 CM 2005-2015
展覽現場
除了作品本身,展覽地點靜安雕塑公園藝術中心的展廳中庭還設有“鏡園”裝置。這一裝置利用玻璃的折射、反光讓展廳變得通透,自帶“濾鏡”效果,形成水中鏡月、疏影婆娑的景觀,爲觀衆提供了獨特的觀展體驗。在步入展廳的那一瞬間,觀衆就能被江南園林意象包裹,進而沉浸其中,感受江南吳地文人包容的氣度以及特有的藝術趣旨。
展覽將持續至2022年1月9日。(整理/畹町)
上海 | 藝術家王鴻定與何曦
摯友之誼,畫印相和
11月6日,“‘印相’王鴻定·何曦書畫篆刻作品展”在之禾空間開幕,展覽帶來篆刻家王鴻定與畫家何曦的作品,二位藝術家亦是心心相印的好友。這次聯展以王鴻定的篆刻爲主角、何曦的小幅作品作爲穿插的線索。
王鴻定師從錢君匋,與展覽“印相”主題相呼應,王鴻定爲此次展覽精制“宜子孫 大吉祥 富貴昌”大印,四圍共計有270多個佛像,呈示合掌印、禅定印、施無畏印等佛手姿。印面在漢印中加入秦磚漢瓦的味道。另有“廿四節氣”與“古人十雅”等主題印,內容有讀書、品茗、焚香、莳花、候月、聽雨等,是他自己日常生活方式與處事態度的寫照。
王鴻定篆刻作品
與之呼應展出的是何曦近期的小尺幅作品,何曦是上海中國畫院畫師、國家一級美術師。題材有魚鳥、梅竹、松柏、巨浪、隕石等。展覽中還有以王鴻定大小印花爲主體、點綴小插畫的作品。
何曦《聽松》
除了靜態的作品,展廳內還有何曦爲王鴻定拍攝的篆刻小視頻。黑白的畫面伴隨著刻刀劃過印石的聲音,安靜有力。展覽持續至12月6日。(文/黃松)
北京 | 彭勇、歐陽蘇龍、列思
以繪畫、雕塑和裝置重釋光的藝術
11月7日,在今日美術館舉辦的“一束光臨”展覽中,中法兩國藝術家彭勇、歐陽蘇龍、列思分別以繪畫、雕塑、裝置重釋光的藝術,展覽共展出作品31件/組,展期至11月21日。
列思作品
以“光”爲主題,三位藝術家用繪畫、雕塑和裝置等不同藝術載體重新構建了一個關于光的空間敘事,主辦方介紹,“列思用他難以置信而充滿詩意的機器喚起了科學裝置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彭勇則通過多彩的網版,使我們的目光折服于顔色的魅力;而歐陽蘇龍以其磷光閃爍的結構,帶觀衆走進了雕塑的全息幻境。”
策展人蘇丹認爲,藝術的光應當是反常的映照和呈現,它總是降臨在被強調的人或物的形體上。傳統造型著重于本體處理,但現當代藝術卻把光照也納入了藝術的範疇。分層、分解、合成,疏漏、遮掩、控制,都是藝術創作過程中處理光的方式。列思的作品,就是以光作爲工具的炫技,他將隱沒在透鏡中的形式用光勾勒在我們眼前。
歐陽蘇龍《影 大衛》
此次展出的歐陽蘇龍的《消失的物》《碎影系列》等,藝術家用光影講述雕塑對空間的影響,用空間縫隙講述人與人、物與物、人與物之間的關系,用空間的正負虛實關系講述對物質存在的理解。
彭勇《一念三千》
大都市的機理和人類建造的立面,是彭勇的版畫作品中最普遍的形象。一個個窗洞形成了畫面中的韻律,也是其主要的構成元素。觀看時,我們的視線會沿著光明的方向沖向這些廢墟,然後從這些工業化的方孔中侵入,並繼續著陽光衍射的方向搜尋記憶。彭勇的光譜繪畫近乎祈禱和冥想,從重複一個克制而圓潤、循環往複並自然的動作,而湧現某些顔色(紅和綠,藍和橙,黃和紫,純和灰),這些顔色傳達了他的心境與光,也顯現出平和慰藉的效果。(文/高丹)
北京 | 藝術家王玉平
“我在馬路邊”畫北京的雪
正在畫角樓的王玉平
11月6日,藝術家王玉平的最新個展“我在馬路邊”在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第一空間開展。
展覽由阿城擔任策展人,展出了王玉平近年關于北京寫生的若幹件重要作品,包括創作時間跨越4年的30余米長的《我在馬路邊》、近6米的長幅《雨雪景山》,以及一件王玉平16歲時畫的《景山公園》等。從角樓到面館,從晴天到雪景,從烏鴉到野貓,北京城的生動趣味、迷人的色彩,都在王玉平的筆下徐徐展開。
11月6日,北京也正好落下來初雪,讓這些關于北京的繪畫更顯得生動並具有了某種情感意蘊。王玉平很享受在街邊寫生,他談道:“我走進這個喧鬧的城市,沉溺在畫面裏,反而覺著異常的甯靜,所有聲音都成爲背景,眼前像是默片,都在動,卻不出聲……我拎著畫具,在城裏瞎轉悠,像初學畫畫的孩子,不必有思想,也沒有負擔,哪兒都能畫,怎麽畫都行,畫好畫壞無所謂。只是用這個方式溫習著過去,打發著現在,又曬了太陽。”
王玉平《西華門的雪》
“一隊人影,一閃而過的竊竊私語的表情,一個路牌一個標志,幾點走進光裏的身影,都是我料想不及的。我覺得自己就像一個透明的人,事世從我的身前身後穿過,這個世界、霧霾和陽光並不打擾我,也不提防的爲我展開一切。”王玉平說。
王玉平1962年生于北京,1989年畢業于北京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至今任教于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油畫系。(文/高丹)
責任編輯:陸斯嘉
校對:栾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