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摩擦加之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有企業可能爲了維持利潤將生産線轉移到東南亞。中美貿易摩擦已經持續有一年多,那麽從數據上看,東南亞國家外商投資處于什麽狀態,已經“起飛”了嗎?
企業東南飛?
中美貿易摩擦加之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有企業可能爲了維持利潤將生産線轉移到東南亞。美國總統特朗普不斷在推特上命令“偉大的美國公司立即開始尋找在華經營的替代方案,包括從中國遷回美國並在美生産”。
從美國2019年1-7月對中國實際投資同比增速來看,在前1-4月高增長的情況 下,5-7月份確實有所下滑,但去年同期的高基數對此有一定影響。從中國整體的 FDI 增速來看,1-7 月累計同比增長3.6%,保持平穩增長,並沒有出現下滑(圖 1)。
那麽,東南亞國家的外來投資是否已經“起飛”?
我們基于泰國、印尼、 菲律賓、老撾、越南、柬埔寨、緬甸、馬來西亞東盟中的8個國家的數據看看現實如何。
東南亞優勢不多
綜合分析來看(中國與東盟八國主要指標對比如下表 1),東南亞主要 是勞動成本和稅負成本方面相對中國可能有比較明顯的優勢,其他方面難言有優勢,甚至處于劣勢狀態,如基礎設施水平、社會穩定性要明顯不如中國, 因此未能大規模承接制造業。
從 A 股上市制造業企業人工成本和稅負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來看,煙酒制品、皮革制品、儀器儀表制品、家具制造、醫藥制造、印染制品、紡織服裝、文娛用品制造、木材加工、紡織業靠前(圖 2)。
同時,企業能否外遷也受制于供應鏈的長短,上遊供應鏈越長的企業, 轉移的難度越大。從 2015 年投入産出表(涉及 42 個大類行業)來看,食品和煙草、紡織品的産業鏈似乎最短,其次是通信設備和計算機行業,再次是紡織服裝、木材加工和家具行業(圖 3),其他行業的上遊供應鏈相對較長。
綜合分析來看,我們認爲,人工成本和稅負成本較高,且上遊産業鏈個數較少的行業爲皮革制品、紡織服裝、木材加工行業、紡織業,這四個行業産業轉移的可能性或靠前。
中國生産和消費規模巨大,地位重要
中國是世界上制造業門類唯一齊全的國家,生産能力不容忽視;同時, 中國在世界消費市場中舉足輕重,相當重要。
從主要行業的産量上來看,中國的産量占比較高,如手機、計算機的産 量占全球産量的 90%,玩具的産量占全球的 75%,家電的産量占全球産量 的 56%,其中電視機占 70%,粗鋼産量占全球的 50%,汽車産量占全球的 30%(圖 4),中國主要消費品生産能力較大,大規模轉移恐怕也不現實。
另外,從消費市場來看,2017 美國消費占全球消費的 27%,其次就是中國,占比達到 11%(圖 5),是世界第二大消費市場,企業布局中國也因爲中國市場的重要性。
從中國各行業消費占世界各行業消費來看,在 24 個主要行業中,2014 年中國有 11 個行業的消費占比超過 10%,其中包括食品飲料和煙草制造、 電力設備制造、教育、紡織服裝、科學研究、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木材加工和加劇制造、計算機和電子産品制造、醫藥制造、電信、汽車制造(圖 6)。 中國在主要行業的消費比重均較高,對于世界各國對中國的投資而言至關重要。
亞洲“四區域”轉移的經驗:不只看勞動力成本
20 世紀 80 年代以後,國際貿易自由化程度明顯提升,與此同時,日本、 韓國、新加坡、中國台灣等區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其中韓國的人均 GNP 從 1961 年的 83 美元增加到 1990 年的 5659 美元,台灣人均 GNP 由 1961 年的 152 美元增加到 1990 年的 7954 美元,1991 年新加坡的人均國民生産總值更是超過 1 萬美元,日本達到了 2.5 萬美元。
與快速的經濟發展相對應的是亞洲“四區域”國內剩余資産增加與土地和勞動成本上升,成本的上升導致産品競爭力下降,此時對外投資的動因成爲降低成本,獲得廉價勞動力。從 2000 年至 2006 年中國大陸和亞洲“四區域”勞動力單位産出成本來看,中國大陸始終處于較低水平,中國大陸勞動力産出在 0.1 美元/單位産出,而亞洲“四區域”是中國的 3-8 倍,表明中國大陸單位産出花費的勞動力成本較低(圖 7)。
由于中國大陸勞動力廉價,爲降低勞動力成本,亞洲“四區域”開始向中國大陸進行産業轉移。與此同時,中國在 1990 年與新加坡建交,1992 年與韓國建交,1992年鄧爺爺南巡講話,中國開始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政策, 對外政策明朗、外交關系持續改善、政治環境穩定、社會治安良好,同時出台相應的政策支持(稅收優惠、土地政策優惠等)使得各國對華投資開始飛速增長。
亞洲“四區域”對中國大陸投資掀起高潮主要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 1990 年-1996 年,其後由于出現亞洲金融危機,對中國大陸投資出現快速下滑,在 2000 年後,又掀起一個小高峰,之後處于平穩態勢(圖 8)。
日本對華投資主要在 90 年代後快速增長,主要投資于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電器、機械、運輸和紡織是日本對華投資的重點。1990- 2003 年, 這四大類分別占制造業對華投資比重的 25.8%、14.1%、12.5% 和 10.7%(圖 9)。其中日本紡織業的對華投資額在 1997 年後一路下滑(圖 10), 由 90 年代初期對華投資的第 2 位下降爲 2003 年的第七位, 這表明了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由勞動密集型産業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産業的轉移。在此轉移過程中, 以汽車和家用電器等行業爲主的投資快速增長。
中國與韓國 1992 年建交後,得益于中國大陸的廉價勞動力和文化上的相近,韓國快速擴張對中國大陸投資,中國大陸成爲韓國最理想的海外加工廠。韓國對華投資的最主要的動因就是中國大陸的廉價勞動 力,主要體現在紡織服裝、皮革鞋類、木業家具等行業中;另一個動 因就是開拓中國大陸市場,主要體現在石油、化學和農業、服務業中。
90 年新加坡與中國建交,制造業投資占新加坡對華投資額的 50%左 右,新加坡對華投資也主要爲勞動密集型産業。商業和房地産業是新加坡對華投資的另一重點, 分別列投資總額的第二和第四位,這類産 業的特點是投資回報率較高, 且投資周期較短, 並且在中國大陸具有巨大的市場。運輸業是新加坡投資中國大陸的第三大産業部門。
中國大陸承接中國台灣地區的産業轉移是從 1980 年代中後期開始的,大 體經曆了四個階段,逐步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轉變。第 一階段是從 1987 – 1991 年,中國大陸承接台灣地區産業轉移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産業,包括紡織、成衣、玩具等領域,投資主體爲台灣地區中小企業。從承接的區域來看,這一時期主要集中在深圳、 東莞等珠三角地區。第二階段是從 1991 -1997 年,中國大陸承接台灣地區産業轉移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産業和資本密集型産業,在紡 織、成衣、玩具的基礎上,逐步擴大至化工、機械、化纖、家電等領 域,投資主體也從中小企業開始擴大至大中型企業。從承接的區域來看,開始由珠三角地區向長三角地區擴散。第三階段是從 1998 年至 2007 年,中國大陸承接台灣地區産業轉移的領域逐步擴大至筆記本電腦及相關的高新技術領域,投資企業主要是台灣各大資訊廠商,單體投資規模也呈大幅度增加的態勢。從承接的區域來看,開始從珠三 角、長三角向環渤海地區及部分中部地區擴散。第四階段爲從 2007 年至今,中國大陸承接台灣地區産業轉移的領域基本集中在半導體、 晶圓代工廠、設計等技術密集産業,同時服務業也開始成爲承接的重點。從承接的區域來看,部分具有比較優勢的中西部地區成爲承接台灣産業轉移的重點。
總體來看,90 年代和 21 世紀初亞洲“四區域”向中國大陸進行産業轉移的主要動因是其境內剩余資産增加,但勞動力和土地成本快速上升,而中國大陸勞動力成本低廉,加之擴大開放,政治穩定,社會治安良好,優惠政策力度較大,吸引了對外投資;亞洲“四區域”對中國大陸的産業投資主要是從勞動密集型開始,逐步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轉變。
東南亞外資未“起飛”
除了市場因素決定的勞動力成本對投資吸引力較大外,各國爲吸引外來投資,對外資企業都采取了不同水平的低稅率或免稅政策。東盟八國大部分區域都采取了 2-15 年的免稅或減稅政策(表 2)。而目前外商投資中國內地企業一般按照 15%企業所得稅的稅率征稅,減免項目較少。
東盟八國在勞動力成本優勢和稅收優勢下,其 FDI 到底表現如何呢?東盟八國 2014-2016 年 FDI 均呈現負增長態勢,2017 年出現大幅的反彈,同比增長超過 60%,明顯高于中國 FDI 增速,但在 2018 年又出現大幅下滑, 2018 年同比增長 3.7%,難言“起飛”(圖 11)。
東盟八國在 2018 年 FDI 增速均呈現下滑態勢,其中泰國、印尼、柬埔 寨、越南四國仍有正增長,但老撾、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四國均呈現負增長態勢。2018 年泰國和印尼增長大幅放緩,越南、柬埔寨增長相對平穩 (圖 12-13)。
從 FDI 增量上來看,2018 年中國 FDI 增量爲 1390 億美元,東盟八國 FDI 增量爲 705 億美元,相當于中國 FDI 增量的 50.7%(圖 14),與 2017 年基本持平,但高于 14-16 年,總體來看近年來保持平穩,並沒有出現大幅的增加。
分國家來看,印尼 FDI 與中國 FDI 的比值最高,達到 15.8%,除 2014 年出現大幅下滑外,其余年份均維持在 15%-16%之間。其次爲越南,比重 一直處于不斷上升態勢,2018 年爲 11.2%;接下來爲泰國(7.6%)、馬來 西亞(5.8%)、菲律賓(4.6%)、緬甸(2.6%)、柬埔寨 2.2%、老撾(1.0%)。 越南、菲律賓、柬埔寨 FDI 與中國 FDI 的比值基本處于波動上升態勢,其他 國家並無明顯趨勢(圖 15-16)。
從東盟八國 FDI 占 GDP 比重來看,與中國 FDI 占 GDP 的比重的變化 趨勢類似,2010 年以來出現趨勢性下滑,2018 年東盟八國 FDI 占其 GDP 比重爲 2.9%,比 2010 年下滑 1.2 個百分點,但仍明顯高于中國的 1.0%(圖 17)(中國比 2010 年下滑了 0.86 個百分點),不過下滑的幅度要大于中國。
從 2018 年各國 FDI 占 GDP 比重來看,柬埔寨(12.8%)、越南(6.5%)、 印尼(2.1%)、泰國(2.0%)占比基本保持平穩,且近年來也保持在與 2018 年相當的水平。緬甸(3.9%)、菲律賓(3.7%)、老撾(1.5%)、馬來西 亞(2.4%)這一比值在 2018 年出現下滑,但需要注意緬甸、菲律賓、老撾 三個國家 FDI 占 GDP 比重盡管在 2018 年處于下滑,但從 2011 年以來的趨 勢看,仍處于波動上升態勢,而馬來西亞卻處于不斷下滑態勢(圖 18-19)。
從東盟六國 FDI 資金來源看,主要來源于東盟內部(新加坡)、日本、 中國、美國、韓國等國家,從占比量來看,東盟本身的占比最高,在 20%以 上,其次是日本,目前占比也在 20%以上,中國占比在 14%,美國占比 6%左右,從占比量的變動來看,東盟本身的投資占比在下滑,中國、美國、日 本投資占比上升(圖 20)。
從東盟 FDI 的投資行業來看,主要以制造業爲主。我們以東盟八國中吸 引 FDI 較多的印尼、越南爲例:印尼 FDI 主要投資行業是制造業,其次爲批 發零售業(圖 21);越南 FDI 主要投資行業仍爲制造業和批發零售業(圖 22)。
綜合來看,在中美貿易摩擦加劇的情況下,爲了維持利潤,有企業從中 國轉移到東南亞。但目前東南亞 FDI 投資保持相對穩定,並沒出現“起飛” 的現象。
本文來自于光大證券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