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大證券
報告摘要
中美貿易摩擦加之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有企業可能爲了維持利潤將生産線轉移到東南亞。中美貿易摩擦已經持續有一年多,那麽從數據上看,東南亞國家外商投資處于什麽狀態,已經“起飛”了嗎?
實際上,東南亞主要是勞動成本和稅負成本方面相對中國有優勢,其他方面難言有優勢,甚至處于劣勢狀態,因此未必能大規模承接制造業。東盟多數國家數據顯示人口年齡結構要比中國年輕,稅負和勞動力成本要低于中國,但基礎水平、工作效率、社會穩定性要低于中國,水電成本、用地成本、融資成本等投資成本中國要低于大多數東盟國家,總體來看不會大規模産業轉移。但人工成本和稅負成本較高,且上遊産業鏈個數較少的行業,如皮革制品、紡織服裝、木材加工行業、紡織業産業轉移的可能性靠前。
中國生産和消費規模巨大,對各國投資者至關重要,是企業投資布局必須要考慮的主要因素。中國生産重要性不能忽視,如手機、計算機的産量占全球産量的90%,玩具占75%,家電占56%,粗鋼占50%,汽車占30%,另外,中國消費占全球消費的11%,僅次于美國,是世界第二大消費市場,企業布局中國也因爲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從中國各行業消費占世界各行業消費來看,在24個主要行業中,中國有11個行業的消費占比超過10%,包括食品飲料和煙草制造、電力設備制造、教育、紡織服裝、科學研究、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木材加工和加劇制造、計算機和電子産品制造、醫藥制造、電信、汽車制造。中國在主要行業的消費比重均較高,對于世界各國對中國的投資而言至關重要。
亞洲“四區域”産業轉移經驗顯示其轉移動因在于境內剩余資産增加,勞動力和土地成本上升,而中國大陸不只是勞動力成本低廉,政治穩定、稅收和土地優惠政策力度較大等因素,也吸引了亞洲“四區域”的産業轉移,所轉移産業的性質也從勞動密集向資本、技術密集轉變。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台灣向中國大陸的産業轉移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前中期和2000年-2004年,當時中國大陸勞動力産出在0.1美元/單位産出,而上述亞洲四區域是中國大陸的3-8倍,即0.3-0.8美元/單位産出,明顯高于中國大陸,勞動力成本低廉促成産業轉移,而中國大陸的政治穩定、稅收和土地政策優惠加快了轉移速度,産業轉移前期以勞動密集型的輕紡、服裝、玩具、家電組裝等行業爲主,其後轉向鋼鐵、石化、汽車、機械設備等行業,目前以半導體、高新技術等行業爲主。
東盟八國FDI尚未出現“起飛”現象。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之外的東盟八國FDI增速在2017年超過60%,但2018年增速放緩至3.7%,與中國持平,除越南、柬埔寨增長平穩外,其余國家均增速大幅下滑。2018年東盟八國FDI相當于中國FDI的50%左右,近兩年保持穩定,並沒有明顯增加態勢。東盟八國FDI占本國GDP的比重從2010開始呈現下滑趨勢。東盟各國FDI的資金主要來源于東盟本身、日本、中國、美國、韓國等國,但東盟本身的投資占比在下滑,中國、美國、日本投資占比上升,但中國上升幅度較小。投資行業主要以制造業爲主,印尼制造業投資占比60%左右,越南超過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