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頭鷹日志(MalltoWin Log)
昔,禹帝治水,爲測江河深淺,取一鐵棒,可隨心長短,入江河湖海,深淺立現。水患平定後,禹帝將此鐵丟入大海,取意海河永固。後世稱此鐵爲“定海神針”。
在商業的高光時刻,民生消費被商業的遍地紅利光芒掩蓋,而當經濟下行,市場低迷,以菜場爲代表的民生消費不僅穩如定海神針,竟還逆勢而上。
但總體而言,國內的菜場還是集中于街邊市井,購物中心與高品質菜場的組合在國內還未見嘗試,那麽,菜場能否走進購物中心呢?
2020-09-24
民以食爲天,食,人生存之根本。
昔日,商業紅利遍地開花,各種買手店、體驗店層出不窮,餐飲兒童大小品牌爭相入市,可謂百家爭鳴,民生消費被高光掩蓋。今時,經濟下行,市場低迷,坐擁14億人口基數的龐大民生消費的錨定作用開始顯現。
活著就要吃飯,得益于這一原始欲望的驅動,疫情期間,即便商場再冷清,街道上也都有一處熙熙攘攘的菜場。
這,就是民生消費的錨定作用。
在新加坡,社區商業的必備業態之一就是菜場,在美國與歐洲,菜場走進商場的例子比比皆是。但在國內,高品質菜場與購物中心的合作還十分鮮有。
小編在詢問過不少商業地産人士之後發現,今時今日,國內的菜場走進購物中心不是沒有可能,相反,這種可能性正在變得越來越大。首先,菜場的租金已經大大提高,甚至超越了一些兒童業態;其次,菜場的引流作用在疫情之後被大大重視起來。
而菜場真要走進購物中心,還要跨過一些門檻,首要任務就是擺脫“髒亂差”的外在,走向“精致美”的高顔值。
但精致,不代表“高冷”,如何做一個既精美又接地氣的“菜場”?我們不妨看看以下這四種改造方向。
植根本地印記
以記憶共情的懷舊派
菜場是誰的天下,最高頻的一部分人群無疑是老年人。而最能觸動老年人的,便是“回憶”。
心理學家指出,懷舊是人在進入老年期後的一個顯著性格變化特點,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對過去有更深的感情。
那麽,帶有曆史“印記”的場景,無疑會順利引發這些人的“共情”,建立起基本的心理連接。
一些項目便由此作爲出發點,讓菜場成爲帶有印記的共情空間。
愛沙尼亞波羅的站前市場
波羅的站前市場位于塔林市主火車站和充滿人氣的Kalamaia居民區之間。這座懷舊的市場從1993年開始運營,給人們帶來了濃厚的後蘇維埃式體驗。
2016年初,市場進行翻新改造,改造設計的目標是在保留市場原本曆史特征的前提下,創造一座豐富多樣的現代市場。因此,設計師整合了項目周邊的環境,以盡可能多地吸引目標人群。
室內商場有三層,分布在改造的建築內部以及建築之間。朝向波羅的火車站的屋頂向上展開,下方形成了一個露天市場,和原本的市場一樣在夜晚關閉。
由于露天市場是遊客最希望體驗的購物形式,因此它設置在最顯眼的位置以吸引路人。露天市場後部設有木質售貨亭,面包房、甜品店和香料店等小型店鋪坐落于此。
露天市場的兩側分別爲早安廣場和晚間廣場,供人們度過早晚時間。廣場上設有坡道、露台以及舒適的休閑就餐區、兒童遊樂場、咖啡廳、餐廳等。到了晚上,空間被燈光點亮,帶給人們另一種享受。
設計師在市場的底層設置了豐富多彩的店面形式以達到熱鬧的空間效果。中央建築中設有一條食品大道,囊括了市場的經典功能。肉類、魚類、奶制品攤位和蔬菜攤位肩並肩設置,與小吃攤一起爲遊客帶來全新的市場體驗。
市場二層的商品包含了古董、二手商品和衣物;在此基礎上,設計師增加了愛沙尼亞風手工家庭用品,使商品種類更加豐富。爲了充分利用二層的良好視野,設計師還設置了一個餐飲區和一個啤酒吧,二者都設有露台,人們可以在這裏享受正午的陽光。
建築的室內設計重點在于展現原本倉庫的曆史,空間中使用了各種顔色的彩磚以及相同尺寸的瓷磚,店面和滑軌則由木頭和黑色金屬構成。室內整體采用內斂的暖色燈光,店家可以在展示特定商品的時候使用特別的照明。
波羅的站前市場的精華在于,一是努力镌刻曆史,展現原本倉庫的曆史,並保留改造前市場的痕迹;二是,將菜市場變得更加生活化,通過增加休閑就餐區、兒童遊樂場、咖啡廳、餐廳等,讓市集成爲生活中心。
于購物中心而言,波羅的站前市場向我們證明了,菜場可以不止是菜場,當他融合了遊樂、社交與休閑等多種功能時,他就會成爲購物中心的功能組成,幫助購物中心從賣生活走向享生活。
上海市高陵集市
上海人對于弄堂文化是戀戀不舍的,而上海市高陵集市 ,就是把弄堂和石庫門搬到了菜場內。老上海弄堂風和煙火氣進行碰撞,一步一景,讓人們找到了兒時的記憶,每幢石庫門建築都有著她的故事。
高陵集市原先叫永昌高陵路菜場,于2019年3月進行改造,經過9個月的重新設計,以高陵集市的全新名字和全新姿態開放示人。
大字報、舊報紙、老式廣告牌,滿眼複古元素,讓人夢回民國時期的十裏洋場。
整個菜場與普通白牆白瓷磚的風格不同,更多的是老上海風情。而老上海的店招、老上海的攤位,卻有著一份難得的“新上海幹淨”。
蔬菜攤、瓜果攤、海鮮攤、家禽攤、熟食店、醬菜攤、南北幹貨、面食攤、雜貨部、鮮花店、老字號美食街……130+個攤位,滿足著消費者日常生活的更多需求。
煥然一新的高陵路菜市場,除了環境格局改造外,還引入了與進博會同款的“上海特色小吃館”,保持“好吃”的特點。
高陵集市的特色在于彙入老上海元素,把弄堂、石庫門建築風格搬到菜場內,當年十裏洋場的店招在這裏複原,展示出上海最親民的場景,情懷滿滿。
杭州紅石板菜場
紅石板農貿市場位于杭州市潮王路古河巷29號,由9位國際知名設計師和小區居民一起,對該市場進行全方位提升。
改造後的紅石板農貿市場面積不大,從原來的兩層變成現在的一層,占地約500平方米,共有家禽肉類區、河鮮海鮮區、蔬菜區等各色攤位12個。
爲了解決汙水排放的問題,豬肉鋪增設了可隨時沖洗殘留血漬的水龍頭和排水系統。魚鋪整體構造主要采用白色小方磚,門頭logo是簡潔的魚形燈管,還懸挂起漁網,使得店鋪更有造型感,魚鋪不再撲來腥氣,甚至成了拍照打卡地。
蔬菜區則是突出人性化,在店鋪上端挂了許多貼心的小提示。在蔬菜攤的設計上,做了一個分層,讓顧客在購買挑選的時候,會比較方便。蔬菜攤後面通過布簾隔出一小部分空間,供攤主休息、吃飯。
改造後的菜場水果店,將水果店主人從二十年前在紅石板新村擺露天水果攤一直到現在的心路曆程沉澱下來,同時也把90後第二代主人對水果店未來的美好憧憬寄托在裏面。
爲了在設計裏喚回溫暖的裏弄文化,空間用了易于清潔的白色方磚,倒映出金屬燈具下的暖光,特別有人情味。
面館在杭州人心裏有著特殊情結,面館不僅僅是餐飲店鋪的一種形式,也折射了杭州從古到今不變的生活印記。
一把細面,半碗高湯,一杯清水,五錢豬油,一勺醬油,再燙上兩顆挺括脆爽的小白菜……任時代如何變遷,不變的唯有本地這一碗陽春面的記憶與味道。
紅石板農貿市場的面館煥新,采用了平和的米色、咖色、白色、黑色,親近又有懷舊氣息。還有“吃面看謎面光盤見謎底”的面碗、毛筆手寫菜牌瓦、杭州面文化牆……滿滿曆史印記的杭州味道。
同上海高陵集市一樣,紅石板農貿市場不僅注意了曆史印記的重塑,還將二十年來伴隨市場一路走來的租戶觀感沉澱下來,在曆史洪流與紅石板農貿市場的記憶雕琢中,勾起一代人的回憶,共情共感。
追本溯源雕琢人間風味
力求保留“煙火氣”的生活派
很多人說:“菜市場是一座城最具煙火味的地方”。
活蹦亂跳的魚蝦海鮮,五顔六色的瓜果蔬菜,小販清亮的吆喝叫賣……隨處都沾染著人間煙火氣。
這就是我們記憶中的菜場,但是近幾年菜市場的大變樣,卻讓這種煙火氣漸漸消失。
不可否認,一個個標新立異的“爆改”確實吸引了很多年輕人的目光,但打卡之後呢,一個沒有市井氣的菜市場還能繼續吸引我們的目光嗎?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畢竟,于大多數的我們而言,逛菜市場尋覓的就是那種兒時記憶中的市井氣,品味的也正是那菜攤魚鋪之間才有的煙火氣。
立足于此,很多菜場一方面注重自己“顔值”的提升,同時也在努力保留菜場原汁原味的“煙火氣”。
台北東三水街市場
事實上,很多人逛菜市場逛的是生活,逛的是人情。
在台灣,很多菜市場都有著幾十年的曆史,每一個攤主都有著自己的“老主顧”。要保留這些菜市場的煙火氣,就要留下這些老夥計。
比如台北新富的東三水街市場,在改造上,就是一對一的爲每一間曆史悠久的老店鋪做出符合自己味道的店鋪設計。
石福菜鋪,是三代人傳承百年的老店,伴隨著很多街坊的長大。但這個樣子的菜鋪肯定不會吸引年輕人的駐足。經過與設計師的溝通,這個百年老店,開始了大變身。
添置幾盞柔和的吊燈,讓店內光線舒服了不少,接著在桌面鋪上白色格紋花布,繼而提高店鋪亮度。
值得一提的是,這間百年老店一直沒有招牌,所以團隊爲他們精心設計了一塊店招。據老板自己介紹,店招用了她已故阿公的名字,希望印刻下自己與阿公相處的生活點滴。
同樣是傳承三代的大豐魚丸店,一直很受大家的歡迎,販賣著各種頗受孩子歡迎的香酥炸牛蒡、排骨等美味食品。
從店主的需求出發,團隊將店內裝潢由繁化簡,利用好每一個地方,例如新建牆面收納區,而販賣區重新排列整理,還有櫃台收納等等。
改造後的大豐魚丸店有了自己個性化的店招,同時貨品被收納到格子裏,看起來整潔幹淨,獨特設計的布簾有代表著海元素的錨的模樣,辨識度很高。
在細節上,店鋪也讓可愛的標簽成爲了一點點生活的小確幸。
看見改造後的模樣,很多客人反應:“诶,你們東西變得很好吃的樣子”,生意變好了,店主也笑著表示,“相比于以往的模樣,現在更加有活力,又有生命力”。
台北新富的東三水街市場的改造精華在于,讓人情味與煙火氣的延續在這些百年店鋪裏,力求保留下來那些街坊鄰裏間的老夥計,讓生活的味道延續。
蘇州雙塔菜場
雙塔市集(之前的雙塔菜場)是姑蘇區的老菜場之一,位于蘇州古城區中心地帶,西側是雙塔景區、東側則是居民區,離平江路、觀前街都很近。
外部設計上,原本琳琅滿目的各種小攤招牌不見了,沿街店鋪奇趣造型的店招是老傳統與新科技的融合與共生,很是吸引大家的目光。
菜場內,幹淨的貨架上,是整整齊齊新鮮蔬果。與其他的網紅菜場不同,這裏隨處可見的生活氣和人情味,讓人一眼就能産生好感。
打眼看去,四處都是極致渲染最樸素最原始的生活氣息的裝飾品,比如各種草編制品。
行動軌迹的設計上,菜場有效用醒目的導視牌分割出不同區域,分區都會有明顯的標識,想去買什麽擡頭看看,一目了然。
最重要的是,這裏的環境雖然精致了,但是最接地氣的煙火氣還保留在一格格的攤位之間。不少前來買菜的叔叔阿姨們也表示:“價格沒變,變幹淨了,很喜歡現在的雙塔菜場”。
雙塔市集的成功在于,一方面換新了菜市場的整體環境,讓精致度大大提升,具備了走進購物中心的外在美,而另一方面,雙塔市集並沒有舍棄原本的核心,即“煙火氣”,利用每一處的裝飾極致化渲染返璞歸真的生活氣息,讓這裏的商業既看起來高大上,但內在依然具有實實在在的地氣兒。
融入藝術創意元素
讓菜場不止是商業的藝術派
人們常說藝術來源于生活,當市井氣遇見藝術氣,二者碰撞出的火花,無疑會摩擦出絢爛的精彩。
在遊逛中感受設計與創意的邂逅,讓菜場展現出城市功能與藝術展現的驚喜融合,我們看到了“菜市場”不再只有嘈雜喧鬧,它也可以擁有層次感、流通感、互動感和藝術感。
瑞典馬爾默大市場
馬爾默位于瑞典的南部,是全國重要的貿易中心。2016年,占地面積約1500㎡的馬爾默市場隆重開業。它的前身是一個舊貨運站,當地設計事務所Wingårdhs 將這裏重新改造成了一個非常有設計感的菜市場。
馬爾默大市場保留了原有建築紅磚牆的曆史感,設計師還用同色調的耐候鋼在旁邊模仿建了一個新建築,拓大了空間,整體是簡潔明快的工業氣息。
將當時連屋頂都沒有的空殼建築改造成供大約20個商戶和餐館使用的市場,設計師在原有建築的基礎上模仿它的山牆輪廓進行擴建,爲了保留該建築原有的工業特征,項目使用了紅色鏽面的波形鋼片。
“擴建的立面是合理的,使用標准化的波紋鋼與突出的、垂直的鋼型材相結合,使立面在窗框和門廊上具有節奏和穩定性。”項目建築師解釋說。
馬爾默市場大廳的西面是一個公共廣場,可以容納戶外攤檔和活動,而南部則有一個額外的戶外座位區,專門爲種植食物而設計。
同時,馬爾默市場內部有意保持簡單,爲了凸顯出食品才是市場的主角,設計師選擇黑色作爲主色調,大面積運用在了市場內部,例如天花板、各種建築結構、指示牌等。缤紛多彩的食物蔬果與黑色相搭配,顯得更加新鮮誘人。
市場內的各個商戶和餐廳也經過嚴格挑選,每個候選人都保持著對自己技藝的熱情,從而建立起了一個讓每個人都很享受的地方。
Mercado San Valero食品市場
Mercado San Valero位于巴倫西亞標志性的市中心魯薩法區(Ruzafa),旨在打造該市的第一座街頭食品市場。Mercado San Valero食品市場的設計重點有兩點,一是空間特色,二是空間的彩色色調,建築師將這二者串聯,爲遊客提供了一個真正的個性化空間。
衆所周知,對于一個市場來說産品是最重要的。因此,建築師將色彩這個概念運用在了Mercado San Valero食品市場中。
最初,建築師受到了食物金字塔中主要營養來源的啓發,提出了這個色彩的構想,從而暗指傳統市場中不同攤位上的新鮮産品。
因此,通過進行色彩解構,建築師將不同顔色之間的差異降至了最低,並且將顔色分爲了三種,從而對市場中不同攤位進行分類,使其商品類別更加明顯。
這三種顔色分別是:紅粉色調用于售賣生肉、魚類和紅色水果的攤位,綠色調用于售賣水果和蔬菜的攤位,黃色調則用于售賣谷物、米面糧食和乳制品等的攤位。
此外,材料在設計中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設計師通過色彩和材料的變化,清晰地展示出空間的不同作用和不同活動,從而形成了不同的空間場景。
食物市場的地板由混凝土打造而成,混凝土表面帶有鵝卵石路面般的凹槽狀方格紋理,一路從室外延伸至室內,引導著遊客在Mercado San Valero食品市場中的各個空間中穿行。
由花崗岩打造而成的酒吧吧台呼應傳統市場中所特有的酒吧,從而在服務型空間和公共空間中創造出了一系列不同的空間氛圍,實現空間上的完美平衡。
空間照明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元素,在白天和夜晚的不同光環境中,食品市場也具有不同的空間氛圍。
白天,整個空間向外部環境開放,使得自然光線能夠進入室內,創造出一個光通道般的小巷空間。
晚上,人工照明則將Mercado San Valero食品市場與外部環境聯系了起來,利用燈光劃分出不同的工作區域,並作爲一種引導性元素,將遊客們有意識地引至市場的主酒吧。
在這兩個菜市場打造中,融入藝術創意元素、符合目標用戶定位的場景設計,都成功的用創意讓多種業態得以融合,並讓菜場提升了期待感與驚喜感,遊逛的體驗更加豐富。與其說是菜場,不如說這裏更像是一個發掘藝術與創意精彩的探索空間,而這樣的空間如果走進購物中心,或許會給亟待複蘇的商業注入新的色彩。
融合現代化的驚喜
來自未來的科技派
科技走進生活可不是白說說的,一些來自未來的科技派已經讓菜場煥然一新。借助數字化與科學種植技術,可以實現菜場下單、即刻即達,甚至是屋頂種植、即刻采摘的趣味體驗。
香港本灣市場
本灣市場位于香港小西灣,于幾年前完成翻新後,帶來了情景體驗式的商品陳列及售賣方式,徹底顛覆了傳統農貿市場的設計。
本灣市場的場景體驗,有諸多做舊的本土曆史元素,走在其中總會有一種老香港的獨特韻味,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更難得的是,市場保有接地氣的細節打造,水果區高處組合的是廚房用具,海鮮區域的高處組合的是世界名酒與各式酒杯,五彩的地磚考究的門把,盛放著的各種類型鮮花,讓人心情愉悅。
和荷蘭的Markthal一樣,本灣市場同樣組合起各種各樣的接地氣又高顔值的租戶,包括雜志小店、爆品果汁店也、全功能的維修店等,將傳統街市變成了超市型街市。
最值得借鑒的是,本灣市場還開發了全港首創的“i-Chicken”服務,市民可通過屏幕現場選購活家禽,30分鍾左右就會將選定的家禽屠宰好送到市場交給顧客。
同時顧客也可以在Facebook等媒體平台或商場布告欄中看到市場每周、每天的優惠折扣信息,市場定期會舉辦各種免費派發活動。
目前,本灣市場已經不單單是菜場,更成爲香港又一大獨特景點,很多人會特意跑來一睹市場真貌,客流早已比肩購物中心。
台南新華果蔬市場
不久前,台南新華果蔬市場正式破土動工,這一露天式批發市場不僅是台南食品供應鏈的重要樞紐,還擁有一個大型梯田式綠色屋頂,人們可以從與地面相接的東部一角登上屋頂,進行社交、觀景和聚會等活動。
該果蔬市場的核心部分是一片能夠容納180個攤位的主要交易區域,設有拍賣區及其他設施。
主要交易區域之上是一片大型的梯田式屋頂,利用科學的種植手段,屋頂上面可以種植各類不同的作物,如鳳梨、水稻、玫瑰、茶樹等。
建築師還在屋頂設置了遮擋棚、長凳和野餐桌等,爲遊客們提供了休息和觀景的場所。
MVRDV聯合創始人Winy Maas表示,“台南新華果蔬市場能夠與地表景致及周圍環境互相映襯,成爲美麗台南的象征。它具有完備的功能,能夠滿足拍賣和商品交易的需求,但除此之外,梯田式的屋頂及種植在那裏的作物還能爲遊客提供一個遠離城市喧囂、盡情享受自然的機會。”
果蔬市場的設計是一個簡單的開放式結構,擁有波浪起伏狀的高天花板,從而確保了市場內的自然通風。與此同時,人們也可以通過市場東側一角進入與地面相接的退台式綠色種植屋面。
此外,建築師在市場的一側設計了一座簡單的四層建築物,該建築容納了市場的行政辦公室、一間餐廳和一個展覽中心。
展覽中心可用于展示該地區的農産品,爲學校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參觀地點。同時,該建築還在豎向界面貫穿了市場主體,從而爲景觀屋面提供了一個次入口。
科技加持的菜市場讓買菜變得更加“神奇”,科學種植也好,數字化消費也好,我們看到,新型菜場讓生活變得更加便利與多元,也讓菜場的功能更加豐富:他可以是一個集大成的生産采購的集散中心,也可以是一個社交放松的生活中心,更可以是一個體驗未來生活的科技中心。
科技的賦能通過豐富體驗維度給予了商業更多的可能,在消費的同時,更多的功能被兼容,從生産到生活,傳統的商業天際線被突破,商業的吸引力被大大提升,不同目的客流相互交織互補。
結語
消費是人們繞不開的行爲,但消費什麽不消費什麽則是人們可以選擇的,經濟的起伏不可避免,但民生消費始終如一。
牢牢抓住民生消費的基石,購物中心不妨做出新嘗試。與衆不同的菜場走進商業空間,或許將活化購物中心的城市功能,同時也讓商業跳出傳統消費的桎梏,增加多元的吸引力,突破商業的天際線。
本文素材來源搜狐東吳說、搜狐Enjoy悅生活、搜狐築美智慧農貿、藝術與設計、和橋機構、中商智策、上海熱門美食等網絡
爲商業地産價值賦能,本平台原創內容皆由貓頭鷹研究所(MalltoWin Lab) 專業出品。轉載請注明作者及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