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9月9日電 (記者 李佳佳)“展望未來,衆多的機遇都將在上海全球資産管理中心聚集”,在9日由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發起主辦的全球資産管理中心評價指數(首期)發布會暨2021中歐資産管理論壇上,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院長、中國工商銀行原董事長姜建清如是說。
上海已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金融中心,在“十四五”開局時期,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站在了新的起點。上海市政府今年5月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上海全球資産管理中心建設的若幹意見》和8月發布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十四五”規劃》中均指出:力爭到2025年,把上海打造成爲資産管理領域要素集聚度高、國際化水平高、生態體系較爲完備的綜合性、開放型資産管理中心,打造成爲亞洲資産管理的重要樞紐,邁入全球資産管理中心城市前列。
姜建清從五個方面闡釋了上海全球資産管理中心發展的機遇與挑戰。一是經濟調整創造新需求。碳達峰及碳中和涉及到上百萬億投資,體制深化改革將激活數十萬億國有資産,長三角腹地爲上海資産管理發展提供廣闊空間,科創板建設推動科技、資本和實體經濟高水平循環,上海自貿試驗區將探索人民幣離岸交易及跨境投融資,開展離岸證券、基金交易。這些投融資機遇聯接了中國資産管理的供需兩端,既爲資金流向提供了蓄水池,又將社會財富轉化爲有效投資;二是資産管理邁入新時期。2020年底中國個人金融資産已達20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創下曆史新高,每年增速約10%。預計未來仍將維持10%的增速,2025年這一數字有望達到332萬億元。數據表明,中國資産管理已經邁入黃金發展期,巨額的財富積累催生市場繁榮,多樣化的理財需求呼喚更多的市場創新;三是風險偏好出現差異化。人們更加冷靜地關注資産組合的安全性、收益性與流動性之間的平衡,增值、保值、避險、傳承、公益等訴求更趨多樣性;四是服務模式呈現科技化。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高新科技滲透到資産管理和理財投資等領域,使金融業整體呈現高度智能化的趨勢。五是資産配置走向全球化。中國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人民幣國際化、“一帶一路”建設及“走出去”戰略實施,將推動中國金融開放的持續深化。
他認爲,在金融市場繁榮、監管改革深化、社會財富聚集、人口結構變遷、科技金融興起、全球化浪潮等金融創新的強大驅動下,資産管理業務已成爲中國金融市場的新亮點。
當天,首期《全球資産管理中心評價指數報告(2021)》也于現場發布。從指數排名結果來看,紐約以明顯優勢的綜合評分位居全球第一,倫敦、波士頓位列其後。值得指出的是,倫敦雖然名列第二,但與紐約有近8分的差距,且僅領先波士頓2分,說明第二梯隊實力相近,且與第一梯隊差距較大。香港、新加坡、巴黎、洛杉矶、上海、芝加哥和東京等七個城市的評分差距在2分以內,總體上實力相當,屬于第三梯隊。此外,盧森堡、都柏林、多倫多、法蘭克福和蘇黎世等城市的競爭力也十分接近,未來有望進入前十大全球資産管理中心之列。
指數報告研究認爲,全球資産管理中心可分爲中介型、海外型和均衡型三類。在分別將上海與三類領先的資管中心進行細項比較後發現:上海與巴黎綜合實力相當,且能提供更大規模的資金和底層資産;上海在營商基礎和人才儲備方面與香港還存在明顯差距,在營商基礎、人才儲備、資管機構等三個領域均與倫敦、紐約有較大差距。基于此,建議上海在建設全球資管中心過程中,把握“三大方向”:一是引進機構。推動綠色資管産品的創新,引導境內外領先的資管機構配置中國綠色資産,爲中國“雙循環”戰略服務。二是引進資本。推動資本雙向流動和人才流動,發展中介型服務,成爲全球資産配置的重要平台。三是全球布局。拓展中國金融集團海外布局,爲國內養老金、主權財富基金、保險公司、銀行以及個人提供海外投資服務。
在談及指數結論對上海建設全球資管中心的啓示時,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與金融學教授、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原司長盛松成表示,首先,中國是大國,上海在資金供給和底層資産(尤其是規模)方面有較大優勢,中國的債券收益率和人民幣長期升值趨勢是海外資本長期流入的主要驅動力。其次,上海需要在資管機構的企業稅率、個人所得稅率方面做出突破。現在全球疫情仍在持續,中國防疫措施得當,對海外華人的回流、海外資管機構的落地有極大的吸引力。如果在稅率方面推動改革試點,將顯著提高上海的資管人才儲備和資管機構的國際化程度。第三,上海需要豐富ESG金融産品體系,積極推動ESG資管産品的創新,引導境內外領先的資管機構配置中國ESG資産,爲中國“雙循環”戰略服務。
姜建清也認爲,全球金融業通過高資本消耗和重資産獲得微薄利潤的發展道路,無疑是不可持續的。因爲不僅收益容易受到擠壓,而且對資本的要求較高。他建議,中國金融機構制訂轉型方案並推動業務的全面轉型,要對業務結構、機構和人員進行重新擺布,回歸核心業務和資産管理等領域。(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