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出品方/作者:廣發證券,劉淇,陳福)
一、成熟國家醫療體制和保險制度
發達國家醫療保險制度和本國的政治、經濟及文化有密切的關系,目前根據覆蓋人群、政府責任和保障水平將成熟國家的醫療保險制度分爲四大模式,包括以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爲代表的國家衛生服務保障制度;以德國、法國、日本等爲代表的法定醫療保險;以美國爲代表的市場醫療保險制度;以新加坡爲主的個人醫療儲蓄制度。
(一)英國:國家衛生服務保障制度
英國的醫療保障體系由英國國民衛生服務體系(簡稱NHS)、社會醫療救助、商業健康保險三部分共同構建。其中NHS是主體保障,基本覆蓋全體國民,商業健康保險和醫療救助是其重要補充。1946年英國頒布《國家衛生服務法》,在西方首創了由政府稅收統一支付的國家衛生服務體系,英國的醫療衛生制度的特點在于:一是國民健康衛生服務是通過國家計劃安排的形式予以落實和保障;二是醫療衛生服務供給體系以公立醫院爲主;三是全民普遍免費享受的綜合醫療衛生保健服務。英國國家衛生服務制度的宗旨在于英國居民不論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和宗教信仰,都有權享受條件下最好的醫療服務。
1.從保障功能來看:免費享受醫療及預防保健服務
從保障功能來看,英國國家衛生服務保障制度主要保障包括醫療服務、預防保健服務,但一般不包括疾病津貼或生育津貼。醫療服務主要通過以“全科醫師(GP)”提供社區醫療服務和以“醫院”提供患者其他醫療等服務。英國居民首先每人指定與一名全科醫師進行登記,先接受全科醫師的診療,包括健康指導、是否需要去醫院治療必要性的判斷,以及醫療衛生經費的使用和管理,而醫院主要提供住院、生育、康複、醫學保健服務,除了急救的情形外,原則上需要全科醫生約定方可去國家衛生服務的醫院接受診療。英國絕大部分的醫療由國家衛生服務提供,但也有一小部分的民營醫療機構存在,但民營機構的醫療費用全額由患者自擔,除非是NHS向民營機構購買服務,減少NHS服務等侯時間。
NHS覆蓋所有英國合法居民(或計劃在英國生活6個月以上的人群,如留學生等)。大部分服務在享受時都是免費,但在某些情況下,病人需要共同承擔費用後完全自費(即NHS不覆蓋該費用)。共同承擔費用的情況:英國居民需要共同承擔牙科治療費用和處方藥費用。英格蘭的牙科治療有三個收費範圍:23.8英鎊(臨床檢查等)、65.2英鎊(拔牙、口腔手術、牙龈疾病治療等)和282.8英鎊(正畸治療、假牙等)。另外,每種處方藥需要自付9.35英鎊,購買的處方藥種類越多,自費金額越高,16歲以下、16-18歲的全日制學生及60歲以上人群可以免費獲得處方藥。處方藥費用豁免未成年人和老人,英國居民實際處方藥費用負擔較小。完全自費的情況:基本的眼科服務和非處方藥。非處方藥由病人直接自費購買,不受NHS覆蓋(資料來源NHS)。
2.從經費籌集來看:財政收入是大頭,居民負擔較低
英國是NHS主導的醫療保障體系,絕對部分醫療費用由政府財政承擔,同時全科醫生隸屬于國家衛生局,醫院主要以公立機構爲主,因爲對于醫療資源有著絕對的主導權,對機器設備、新型技術開發和傳播的投資嚴格控制和管理,使全社會的衛生費用保持了較低的水平,
從費用的籌集方式來看,英國衛生費用來源主要是財政收入,財政收入占總衛生經費的80%以上,醫療和預防保健服務方面基本上采取免費享受服務,而僅僅是需要患者支付藥劑費、部分牙科、自費病床、特需病床及外國人醫院服務的費用,居民整體享受免費程度非常高的醫療衛生服務。
1.醫療保險制度:以私人醫療保險爲主
美國是發達國家中唯一沒有實行全民健康保險或國家衛生服務制度的國家,醫療保障體系主要以商業醫療保險(私人醫療保險,PMI)和社會醫療保險,其中社會醫療保險包括老年醫療保險制度(Medicare)、醫療救助制度(Medicaid)、兒童健康保險計劃(CHIP)等組成。私人醫療保險包括雇主醫療保險、個人醫療保險等。而公共醫療保險中,老人醫療保險爲65歲以上老年人口、殘疾人和終末期腎病患者提供醫療服務,包括醫院保險服務、醫療保險服務、醫療優勢計劃和處方藥計劃等;醫療救助計劃針對低收入群體的醫療健康保障項目,主要針對低收入的成年人、兒童、孕婦、65歲或以上人士、殘疾人士等提供免費或者低成本的醫療福利,由美國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共同資助,醫療救助采用聯邦和州兩級供款模式。
而美國是典型的自由市場經濟國家,市場調節是資源的主要配置手段,衛生資源的配置主要以市場調節爲主,私人醫療保險也是絕大多數普通美國人獲得醫療保障的來源,2020年美國2.17億人擁有私人保險,占總人口比重高達66.5%,其中雇主提供的保險占比54.4%,是最主要的醫療保險類型;而老人醫療保險制度覆蓋5984.4萬人,占比18.4%,醫療救助計劃覆蓋5792.1萬人,占美國總人口比重17.8%,但仍有8.6%的人口是沒有任何保險制度覆蓋,較1999年的13.6%有所下滑。
美國社會醫療保險包括Medicare(老年人醫療保險)、Medicaid(醫療救助保險)、兒童健康保險和軍人醫療保險等,覆蓋人群較廣的是Medicare和Medicaid。
Medicare制度建立于1965年,由聯邦政府管理,各州實施統一政策,主要住院保險(A)、醫療保險(B)、醫療優惠計劃(C)和處方藥計劃(D),其中A類爲強制性計劃,且不需要額外支付保費,主要包括住院服務、專業護理院費用、居家醫療費用、臨終關懷機構的費用等;B、C、D類計劃屬于自願類性質,需要額外繳納保險費。從Medicare曆年的醫療費用的支出來看,醫療保險計劃(B)逐步代替醫院服務(A)成爲最主要的支出計劃。
Medicaid制度萌芽于20世紀30年代,正式實施于1965年,是由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共同資助,采用聯邦和州兩級供款模式,聯邦政府出台醫療服務的提供、質量標准、自主標准和參加者的資格要求,而州政府對受益對象的設定範圍和給付內容做具體的要求和規範。目前美國50個州全部參加了該項目,關于參保人的資格,各州間的規定差別很大,除了屬于低收入群體外,還必須滿足一定的條件要求,比如年齡、妊娠狀況、殘障、失明、收入和財産、是否是美國公民、是否是合法移民等。其中均攤費用、護理機構費用、住院費用和醫師服務費用是Medicaid中最主要的醫療費用支出項目。
由于社會醫療保險覆蓋的人口有限(2020年占比僅34.8%),美國商業醫療保險制度愈顯發達,覆蓋全美66.5%的人口,包括雇主購買的醫療保險、個人醫療保險和其他等。2020年美國65歲以下70%的居民是商業醫療保險的投保人,而19-64歲人口占比更高達73%。商業醫療保險大部分被當作企業福利措施之而實施,幾乎所有的大企業都爲雇員購買商業醫療保險,2020年美國雇員中79.8%擁有商業醫療保險,全職工作者的比重相對更高(87%)。雇員醫療保險是商業醫療保險最主要的種類,2020年美國私人醫療保險滲透率爲67.3%,其中雇主購買的醫療保險滲透率爲54.4%,而個人直接購買的醫療保險滲透率爲10.5%。
2.醫療費用支出情況:逐年提升且遠高于其他國家
美國是世界上醫療費用最高的國家,遠遠高于其他發達國家,門診服務、急診服務、住院費用均較高。2020年美國衛生費用3.8萬億美元,自1960年以來複合增速高達8.7%,人均衛生費用爲11582美元,1960年以來CAGR爲7.7%,59年來保持較高的增長。衛生費用的增速超越GDP的增速,因此導致衛生費用占GDP的比重持續提升,2020年達到17.7%,遠高于全球水平,且高于其他發達國家,且高于歐洲高福利國家的瑞士,是全民醫療保險制度的英國兩倍有余。美國衛生費用的持續增長和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的增加和對醫療供給方的支付水平偏高有關。
從醫療費用的來源看,醫療保險是最主要的支付方,2019年貢獻73%的醫療費用來源,其中私人醫療保險占比31%,較1960年的20.8%提高10個百分點;而公共醫療保險貢獻42%(Medicare21%、Medicaid聯邦資金10%、Medicaid州政府6%、其他公共醫療保險4%);而個人現金支出占比僅爲11%,相較于1960年的47.1%大幅下滑。從醫療費用的結構來看,醫院費用占比最大,其次是醫生的服務費,2020年二者共同占比51%,較1998年的60.1%略有下行,其次是處方藥(10%)、護理費用(5%)、護士費用(5%)等。
(三)德法日:社會醫療保險制度
1.德國醫療保險制度
社會醫療保險制度以國家強制的原則籌集國家大部分的醫療費用,采取市場和計劃相結合,衛生費用主要來源于社會保險,且覆蓋人群相對較高。德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法定醫療保險制度的國家,于1883年、1884年、1889年分別頒布了疾病保險法、意外傷害保險法、傷殘老年保險法等,目前德國整體的醫療保險制度是以法定醫療保險爲主,私人醫療保險爲輔的社會醫療保險制度。德國法定醫療保險是作爲社會責任共同體,保持和恢複參保人的健康或改善其健康狀況,爲參保人提供全面的醫療健康管理費用,根據實物待遇原則(醫療保險經辦機構和醫院、醫生結算)、共濟原則(保險費和收入挂鈎)、自我管理原則等。
法定醫療保險采取強制性手段,參加醫療保險作爲一項義務,覆蓋了德國大部分的人口,且2009年以後全國統一保險費率(2020年費率爲14.6%),雇主和雇員、養老金領取者和養老保險基金各承擔一半的費率。截至2020年6月底,德國法定醫療保險覆蓋7331.9萬人,占德國總人口的88.2%,一直維持著較高的滲透率。
參保人員分爲義務保險者、自由保險者、家庭成員,義務保險者是年收入低于6.255萬歐元的就業者、失業者、領取養老金的退休人員、大學生和就業務前的實習生等,均需要參加法定醫療保險,而高于以上標准的是自由保險者,自由保險者可選擇法定醫療保險,也可以參加私人醫療保險,若參保人的配偶及子女月收入未超過標准,無須支付法定醫療保險費可被納入家庭聯保。(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法定醫療保險保障內容非常全面,衛生費用持續增長且占GDP比重較高。法定醫療保險的保障範圍包括疾病預防、疾病治療、康複等全流程,其中包括1.早期疾病預防和診斷;2.疾病醫療保障,包括治療費用、病假津貼(先雇主支付6周,後續由法定保險支付工資的70%,最多可以領取78周,資料來源德國社會保障局);3.生育醫療保障,包括生育過程的醫療衛生費用、産婦津貼和分娩津貼等;4.心理治療等。在保障範圍較廣之外,德國居民在使用衛生服務時的費用主要有第三方支付,因而患者和醫生都缺乏費用意識,醫療機構的競爭主要表現在服務數量和智聯搞得競爭,因此德國的衛生費用持續增長,2020年德國衛生費用支出總額爲4175.4億歐元,較1992年CAGR爲3.6%,人均衛生費用由1992年的1901.7歐元提升至如今的5020.5歐元,占GDP比重由9%提升至12.5%,處于全世界較高的水平。從2019年支出結構來看,其中護理和治療費用、醫療器械和醫療服務費用的支出最大,分別占比爲30%、26.8%、25.6%。
德國法定醫療保險保障內容全面,且保障程度也相對較高,醫療費用中個人費用分擔的比例較低,且有全年最高的支付限制,自付的上限是家庭總收入的2%,若罹患癌症的患者則上限爲1%,並且兒童具備免稅額。受益德國法定醫療保險的覆蓋較廣、程度較高,因此居民的醫療健康負擔較低,2019年衛生費用支出4034.4億歐元中,財政支出、法定醫療保險、商業健康險和個人分別占比12.8%、64.9%、8.3%、12.8%。
(四)新加坡:儲蓄醫療保險制度
新加坡政府的醫療保險制度是典型的儲蓄型保險,醫療保險以全民保健儲蓄計劃(Medisave)、個人綜合型終身醫療保險(IPs,終身健保計劃Medishield Life和私人醫療保險)等。新加坡政府衛生政策的指導思想是推廣健康生活,提倡個人對自己的健康負責,避免過分依賴著國家福利或醫療保險,且傳統觀念注重家庭在社會保障中所起的作用,因此建立了以個人儲蓄爲主的社會保障制度。在個人儲蓄爲主的醫療保險制度下,若公民或者永久居住者沒有保健儲蓄賬戶和IPs,個人無力支付醫療費用,可以申請醫療救助,主要是政府設立的保健基金(Medifund)對符合救濟的患者承擔相應的醫療費用。
全民保健儲蓄計劃于1993年7月1日實施,是全國性的強制儲蓄計劃,要求雇員和自雇者都應遵循法律的規定參加保健儲蓄計劃。保健儲蓄計劃是新加坡中央公積金制度的其中一個賬戶,中央公積金制度建立于1995年,強制所有雇主、雇員和自雇者按照工資收入的一定比例向中央公積金局繳納公積金,公積金包括三個賬戶:普通賬戶(退休儲蓄、住房需求、投資和教育儲蓄,剩余資金用于退休)、特別賬戶(限于養老和特殊情況下的緊急支付)、保健賬戶(住院醫療費用和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從2016年以來,參加工作的居民在55歲以下繳費率爲37%,而55歲以上繳費率遞減,65歲以上繳費率爲12.5%,而自雇人員在年收入6000新幣以上也必須繳費,但每年存在繳費上限。
保健賬戶的資金可用作本人和家庭成員支付住院、門診、康複和臨終關懷等費用,但設置單項醫療費用的扣款上限,避免因儲蓄過多造成的醫療需求不適宜的增大和醫療資源的浪費。截至2020年,全國Medisave賬戶共有370萬,且儲蓄余額爲1101億新元,較2006年複合增速爲8.1%,保持相對較高的增長。
(三)測算:健康險未來 10 年有望實現兩位數的年均複合增速
私人醫療保險是額外的私人保險公司提供的額外的醫療保險保障,終身健保可以覆蓋大部分的醫院費用和醫院B2和C型病房,但私人醫療保險通常涵蓋公立醫院或私立醫院的A/B1類型病房和昂貴的門診治療,補充了終身健保的不足的地方,提供更高的理賠上限和保障範圍(如友邦提供的私人醫療保險最高保額可達到200萬新元,而終身健保保額金15萬新元),且可以自己選擇醫生,而終身健保不可以自由選擇醫生。截至2020年,新加坡有283萬人購買了私人醫療保險,占新加坡總人口49.8%,較2006年的34.3%明顯提升。
私人醫療保險的保費由承保的商業保險公司指定,目前承保的商業保險公司有7家(友邦保險、英傑華保險、安盛保險、大東方人壽保險、NTUC保險、保誠、萊佛士健康保險),中央公積金會員可以使用Medisave賬戶余額爲自己和家人(父母、配偶、子女和兄弟姐妹等)支付保費,但每個人只能支付終身健保或者私人醫療保險的其中一項保費,但可以支付其他家庭成員的終身健保或者私人醫療保險費用。
從衛生費用來看,新加坡衛生費用占GDP的比重相對較低,遠低于其他成熟國家。截至2018年,新加坡衛生費用爲101.23億新元,較2006年複合增速爲14.4%,占GDP比重僅爲2.1%,較2006年的0.9%有所提升,但仍明顯低于美國、德國等國家,一方面人口結構相對成熟發達國家年輕,另外是新加坡的醫療費用控制機制,包括以公立醫院爲主的醫療體系,且藥品采購等方式降低費用,另外就是對保健賬戶支付醫療費用的單項進行上限控制,有效的約束醫療供需雙方的行爲,抑制醫療支出。
從衛生費用來源結構看,新加坡由于采用個人儲蓄的醫療保險體系,因此私人資金來源占比相對較高,截至2018年,新加坡衛生費用來源主要包括財政支出和個人支出,占比分別爲41.87%和31.04%,二者合計占比72.9%,財政支出主要是以保健基金的方式救助收入較低,且沒有保健賬戶和個人綜合醫療保險的居民,而個人支出包括保健賬戶、健保終身共付和現金支付的部分。
(五)成熟經濟體的醫保制度的共性:降低居民醫療支出成本
從上述分析的全球主要醫療保險制度的結果看,無論是國家衛生制度、商業醫療保險制度、社會醫療保險制度,主要的作用便是在人口結構的變化過程中,醫療費用的不斷上漲背景下,降低居民的個人現金支出比例,提高居民抵抗疾病的風險,使居民能夠獲得更好的醫療健康服務(新加坡的儲蓄醫療制度除外,強調個人儲蓄在醫療制度方面的作用)。
2018年英國、美國、德國、法國、日本、新加坡衛生費用中個人現金支出比例分別爲16.7%、10.8%、12.7%、9.3%、12.8%、31%。而縱向來看,英國個人支出占比由2000年的17.1%下降至2018年的16.7%,而美國由1960年的47.1%下降至2019年的10.7%,而德國由1970年的14.6%下降至2019年的12.7%;法國由1970年的18%下降至2019年的9.3%;日本由1995年的14.5下降至2019年的13%。
(一)英國:養老金爲主的人身險行業
英國作爲全球第四大保險市場,也是歐洲最大的保險市場,2019年占全球總保費份額5.82%僅次于美國、中國和日本,英國因全民醫療保險制度,享受較好的醫療服務,因此人身保險行業産品結構以年金險爲主,主要包括壽險、個人養老金、職業養老金、保障類(包括收入保障險、給付型重疾險等)等。2018年英國人身險行業長期險保費規模爲1728.1億英鎊,同比增長4.7%,較2005年增速爲2.8%,保費增速相對緩慢。
從産品結構來看,2018年職業養老金、個人養老金、壽險、重疾險規模分別爲1105.8億英鎊、494.6億英鎊、102.8億英鎊、24.9億英鎊,占比分別爲64%、28.6%、5.9%、1.4%,較2005年變化來看,養老金占比明顯提升,由2005年的67.9%提升至92.6%,預計和英國人口開始老齡化有關,65歲以上人口占比自2005年的16%提升至2020年的18.65%,而保障類産品規模和占比保持相對穩定。2017年個人保障類産品規模保持穩定,但團體保障類産品實現較快的增長,表明雇主開始爲雇員提供有價值的保護,包括團體保護計劃、團體重疾險、團體收入保護險等。2017年團體保護計劃、團體重疾險、團體收入保護險參保人分別爲910萬、60萬人、250萬人,增速分別爲9%、2%、23%。
(二)美國:以壽險爲主的産品結構
美國是全球第一大壽險市場,因人口老齡化和稅優政策的推動,人身險行業以年金險爲主,但因商業醫療保險爲主的醫療體系推動健康險的占比也相對較高。2020年美國總保費占全球比重爲40.3%,繼續提升,其中壽險保費占全球比重爲22.6%。2019年美國人身險保費規模爲6922.1億美元,同比增長12.6%,1965-2019年複合增速爲6.4%,維持相對較高的水平,人身險行業深度爲3.2%。(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美國人身險産品包括壽險、年金險和健康險,其中壽險業務包括個人壽險和團體壽險業務,主要是定期壽險、終身壽險和分紅;而年金險業務分爲個人業務和團體業務,包括商業保險公司持有的養老金和退休計劃;健康險以醫療險爲主,還包括失能險和長期護理險。截至2019年,壽險、年金險、健康險占保費的比重分別爲23%、50%、27%,較1965年的65%、9%、25%變化來看,年金險大幅提升,主要是在1974年建立傳統個人退休賬戶,推動年金險的比重由1970年的10%提升至1975年的17%,1986年《稅收改革法案》的推出進一步推動第三支柱的發展,年金險占比由1985年的35%提升至1986年的43%;而以醫療險爲主的健康險占比維持在25%左右,主因美國公共醫療保險覆蓋人群較少,僅針對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和低收入人群,且美國的醫療支出較高,若不購買商業醫療保險則很難承擔逐年高漲的醫療費用。
(三)德國:壽險爲主的人身險産品結構,
作爲社會醫療保險制度開山鼻祖的德國,商業保險市場也較爲發達,也是全球第五大保險市場,2020年保險行業深度爲6.8%(壽險深度2.8%)、保險行業密度爲3108美元/人(壽險密度1281美元/人)。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德國人身險産品的結構也有所變化,其中年金險産品占比提升,綜合醫療保險爲主的健康險占比穩定在25%左右。
截至2019年德國人身險行業保費爲1441.8億歐元,同比增長8.9%,1980-2019年複合增速爲5.5%,其中壽險和健康險占比分別爲71.6%、28.4%,相較于1980年的73.2%和26.8%保持相對穩定。壽險包括兩全保險、年金險、投連險、失能險、團體險和補充保險,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老齡化快速加深,壽險産品的結構隨之發生變化,兩全保險占比逐步降低,而年金險的比重大幅提升,1980年兩全保險和年金險占比分別爲83.9%和3.7%,而2018年占比分別爲24.6%、33.3%,年金險超越兩全保險成爲壽險中最主要的産品。
從健康險的角度來看,德國健康險主要分爲綜合醫療保險、附加保險、特殊保險和長期護理險,其中附加保險包括每日津貼保險、住院津貼、綜合健康保險等,而特殊保險主要是針對國外遊客購買的人身安全意外險等。健康險的結構保持相對穩定,雖然德國是以社會醫療保險爲主的國家,保障範圍較廣,每年自付比例不超過家庭收入的2%,且社會保險中也涵蓋疾病津貼,但高收入群體可以自由選擇購買社會保險還是商業醫療保險,部分高收入群體爲了使用更好的服務和覆蓋牙科護理等費用,且隨著人口老齡化導致的醫療成本的提升,部分社會保險的覆蓋人群也爲了覆蓋額外的醫療費用,也會根據自身需求購買商業健康險。截至2019年,德國綜合醫療保險、附加醫療保險、特殊醫療保險、長期護理險的占比分別爲68.1%、22%、2%、8.2%,相較于1980年保持相對穩定。
三、中外對比,我國醫療保障缺口較大,需求側測算
我國健康險未來有望實現 10%以上複合增速
(一)基本醫療保險覆蓋廣,但程度低,個人負擔較重
與德國、法國、日本類似,我國基本醫療制度屬于社會醫療保險制度,以社會基本醫療保險爲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力推進醫療保險制度的建設,尤其是“新醫改”以來,建成了全球最大,覆蓋最廣的醫療保障網,以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農村合作醫療並入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覆蓋全國13.61億人口,覆蓋全國95%以上的人口,其中職工基本醫療參保人數3.44億人,居民基本醫療參保人數10.17億人。
雖然我國醫療保險覆蓋率已經較高,但整體的覆蓋程度還是相對較低,包括一些新型治療方法、藥品等。2019年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鄉居民醫療保險中住院費用的政策內保銷比例分別85.8%、68.8%,實際支付比例爲75.6%、59.7%,個人支付比例分別爲24.4%、40.3%。在實際支付比例相對較低的背景下,我國衛生費用支出結構中個人衛生支出的比例相對較高,截至2020年,我國衛生費用支出中,個人支出規模爲2萬億元,占總衛生費用支出比重爲27.7%,較1978年的20.4%提升,較曆史巅峰的60%(2001年)明顯下滑,當前水平明顯高于人均發達國家水平,未來仍有較大的空間來降低個人衛生費用負擔水平。
(二)人口加速老齡化,醫療成本提升
我國醫療費用成本連年增長,未來人口老齡化加速將推動醫療支出進一步增長。截至2019年我國衛生總費用6.58萬億,同比增長11.4%,改革開放以來年均複合增速16.9%,占GDP提升至6.6%。2019年次均門診費用290.8元,同比增長6.1%,次均住院費用9848.4元,同比增6%,連年增長。“能否看的起病”始終是關乎老百姓最基本的生存問題。
雖然我國醫院主要以公立醫院爲主,另外通過藥品集采等方式延緩醫療通脹,但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加速,醫療費用的增長是大勢所趨。截至2020年,我國65歲以上人口規模爲1.91億人,占總人口比重爲13.5%,較1954年的4.4%明顯提升,另外出生率首次下降至千分之個位數,僅8.52‰,隨著新生人口的下降,我國人口結構的變化將持續加速,而老年人的醫療費用支出明顯高于年輕人群,預計醫療費用支出占GDP的比重將會有所提升。
(三)測算:健康險未來 10 年有望實現兩位數的年均複合增速
無論是籌資水平,還是籌資結構來看,我國醫療衛生費用和商業健康險的發展較大。我們從需求側的角度來分析商業保險的發展空間,需求側的角度也就是醫療、衛生費用等方面去分析居民對商業保險的需求。
一是從籌資水平來看,我國衛生費用支出占GDP比重爲6.6%,而OECD國家平均水平爲8.8%,並且發達國家的英國、美國、德國、法國、日本的衛生費用占GDP的比重分別爲10.2%、16.8%、11.7%、11.1%、11%。不僅我國籌資水平略低于OECD的平均水平,另外且我國人均GDP的水平明顯較低,2020年OECD國家平均GDP水平爲4萬美元,而我國人均GDP僅1萬美元。因此無論從籌資水平來看,還是從GDP的增長情況來看,我國衛生費用都有提升的空間。
來源:【未來智庫】。
從上述需求端的分析來看,我國衛生費用的籌資水平的提升是大勢所趨,且會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變化而有所提升,另外我國衛生費用的籌資結構同樣也會有所變化,自費水平相對較高,而降低自費水平無非是提升公共籌資和商業保險兩條路,而參考經合國家的水平和成熟的醫療保險體系的發達國家看,公共籌資水平和商業健康險均有發展空間。因此我們通過一系列的假設,有望去量化測算商業健康險未來的發展空間,根據測算結果看,未來10年健康險保費有望實現年均複合增速10%-14%,達到2.1萬億-3萬億左右的水平。以下是測算的過程:
(1)假設未來10年我國GDP的複合增速爲4%,保持相對穩健的增速;
(2)衛生費用籌資水平由7.12%提升至9%,參考當前英國、美國、德國、法國、日本平均水平爲12.2%,但美國醫療支出相對較高,剔除後平均水平爲11%,但10年後我國衛生費用籌資水平可能還無法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因此謹慎假設給予9%;
(3)公共衛生支出比例假設由68%提升至70%的水平,參考當前英國、美國、德國、法國、日本平均水平爲75%;
(4)因商業健康險的發展,個人衛生支出比例下降比例分爲中性假設和積極假設,其中中性假設由27.7%下降至23%,積極假設由27.7%下降至20%,參考當前英國、美國、德國、法國、日本衛生費用支出中自費比例的平均水平爲12.2%,但美國醫療支出相對較高,剔除後平均水平爲11%;
(5)假設健康險賠付率由35.7%提升至45%,美國2019年商業健康險賠付率爲75%,而美國因市場化機制導致醫療成本相對較高,而我國通過藥品集采等方式預計將有效的控制醫療成本的快速提升;
根據以上假設,因此可以到算出來健康險賠付金額占衛生費用支出比例爲7%-10%,因此可以通過GDP*衛生費用支出占比*健康險支出比例計算出健康險賠付金額,,因此可以通過賠付額/賠付率計算出健康險的保費。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我們的任何投資建議。如需使用相關信息,請參閱報告原文。)
精選報告來源:【未來智庫】。未來智庫 – 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