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時代網
矽谷是全球程式設計師們的天堂,除了土著美國白人以外,華裔和印度裔的員工占了絕大多數。在以往,這兩個群體或許還可以平分秋色,但如今,矽穀食堂的咖喱味已經徹底蓋住宮保雞丁了。
「印度人在矽谷混得風生水起」,這是一個公開的事實。別的不多說,就從谷歌CEO皮查伊和微軟CEO納德拉掌管著8000億美元市值的公司就可以看得出:印度裔工程師在矽谷沒有上限!
在美國,中國的留學生人數是印度的2-3倍,但數據顯示,印度留學生中有超過60%的人都能拿到美國H1B工作簽證,而中國留學生只有6%能拿到,差了整整十倍!並且,占矽谷總人數6%的印度裔,其創辦的公司卻占到了矽谷所有公司的15.5%。還有數據顯示,矽谷近三分之一的科技公司是由印度裔人士領導的。
我們一臉疑問:被中國人普遍看不起的「印度阿三」,為什麼能夠碾壓華人,成為矽谷最有權勢的外族呢?
「IT」——印度科技的代名詞
印度有將近一半的文盲,其經濟發展程度低、教育資源匱乏是公認的。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印度的科技水平其實是處於世界前列的,尤其計算機軟體水平僅次於美國,而國內第三大城市班加羅爾,更是有著「東方矽谷」之美譽。
「印度矽谷」班加羅爾
之前印度總理曾經說過,IT技術的「I」,其實就是India的「I」,言語中可以看出他對本國科技實力的自信,但想來也並不誇張,因為在信息技術方面,印度比中國起步更早,對這方面人才的培養有著悠久的歷史。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印度實行經濟體制改革,而改革的核心就是致力於發展高新技術,尤其是以軟體產業和生物醫藥產業最為突出。在這一時期,政府大力扶植軟體業,給它們非常多的優惠政策,制定法律法規來保護智慧財產權,創造有利於軟體業發展的環境,使得印度的軟體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所以,從一開始印度就不缺乏網際網路人才。
政策的扶植使得印度軟體行業在全球占有領先地位,尤其是軟體外包產業,更是占據著全球最大的市場份額。在過去10年間,IT服務業為印度國家經濟貢獻了超過5%的GDP。數據顯示,2012年,印度在全球軟體外包市場中的份額高達58%,簡直就是軟體界的世界工廠。
當然這一切成績的背後都離不開印度高水平的軟體教育。在印度,精英教育是其一大特色,巨額資金不斷投入一所所信息科技學院,其中最著名的則非印度理工學院(簡稱IIT)莫屬。
在我們上述印裔矽谷高管中,幾乎所有人都出自印度理工學院。印度把大部分的教育資源都集中在了這一所學校,據說每年政府撥給IIT的補助是其它所有理工學院之和的數十倍。在印度,如果你進了IIT,就相當於得到了一個金飯碗,再也不用擔心畢業後的工作問題。不過,印度理工學院相當難進,不到3%錄取率讓無數學子望而生畏。據說印度有這麼個說法:一流的學生進IIT,二流的才出國念美國名校。
印度工程師的搖籃
所以,印度程式設計師之所以能在矽谷玩得開,首先離不開他們過硬的技術水平,畢竟就編代碼來說,完全是靠自己的真才實學的,這個東西沒法摻假。不少在矽谷工作的中國程式設計師也承認:印度人寫的代碼是最風騷的。
先天的語言和文化優勢
客觀上說,在語言和文化方面,印度人在美國有著天然的優勢。
印度人的口語很有特點,給人一種濃濃的咖喱味的感覺,很多人第一印象認為他們說的是自己獨有的「印度語」,但仔細一聽就會發現,這完全就是方言版的英語啊!事實上,印度的官方語言就是英語,他們從小到大就接受英語教學,其思維方式、文化交流和溝通能力相對於華人來講更能夠融入美國這個圈子,並且可以說是毫無壓力。
著名美劇《The Big Bang Theory》(生活大爆炸)中就有一個來自印度的工程師一—Rajesh Koothrappali,他那一口地道的「印度式」發音讓人印象深刻,以至於成了很多人調侃的對象,但不能否認的是,這些都不影響他和美國朋友之間的正常交流。
《生活大爆炸》中的印度工程師Raj
反過來再看華人工程師,他們在語言方面卻有著很大的劣勢,這甚至成了他們最大的瓶頸,不少中國工程師都有這樣的感慨:剛到矽谷,你就是想拍個馬屁都不能說得太溜,更別說快速地融入到英語圈了。不可否認,這些能夠在矽谷敲代碼的人,個個都是中國名牌院校畢業,但傳統的應試教育下,真正能夠拿得出手的英語學霸可謂鳳毛麟角。尤其是這些理工男們,大都是痴迷於科學技術,對於語言的興趣本身就不大。
語言文化的差異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印度人在矽谷有著更強烈的表現欲,他們在用英語交流的時候總是聲音洪亮,一點不把自己當作外地人,雖然「巴拉巴拉」的發音也讓人忍俊不禁,但是只要能聽懂誰又在乎這些呢?
印度人在矽谷更受白人們的歡迎,這也跟他們的文化認知有著很大的關係。我們發現,低調謙遜的傳統美德在美國是吃不開的,美國人的文化中更喜歡自信的表達,一直以來,華人都過於「內秀」了,這反而不利於表達自己的好想法。
有一些中國程式設計師抱怨:與其說印度人外向和自信,倒不如說他們臉皮太厚!就拿一個項目來說,中國人做的很完美(比如說10分)還謙虛地說不夠好,而印度人做了3、4分就急著向領導邀功了,嘰里呱啦這是我做的那也是我做的。
可事實是,美國人更接受這樣的辦事方式,因為印度人的這些跟他們的文化實在更為接近。
愛抱團的印度幫
「一個中國人是一條龍,一群中國人是一條蟲 」,這是一種普遍流傳的對華人的評價。雖然不盡客觀,但也能反映出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人還不夠團結(最起碼與矽谷的印度人相比是這樣的)。
據說,「抱團取暖」是印度裔在矽谷走入大公司高層的重要因素。從上世紀80年代第一批印度IT精英闖蕩美國開始,30年的積澱讓他們早已組成了一個牢不可破的「印度幫」,他們在矽谷叱吒職場,已經成了當地的一大特色。
有個說法是,在矽谷的企業中,一旦某個印度人得到了提升,他會想方設法把自己的親人、朋友、校友等推薦到公司,什麼七大姑八大姨都湧進來,甚至不上班都能享受福利,進而完成印度人對整個公司的占領。
在以後的時間裡,只要印度人和別人起衝突,公司里其他印度人都會無條件支持印度人。像工作簽證這件事,中國程式設計師只能一人抽一次,而印度人總有辦法一人抽個四五次,可見印度人偏袒自家人的現象是很嚴重的。
90年代,最早在印度站穩腳的那批人就開始聚集到一起,籌辦印度企業家協會(TiE),該協會現有13000會員,全都是行業的精英和成功的企業家,他們的宗旨是建立「印度幫」的人脈網絡,培養新一代矽谷印度裔創業者。
該協會不僅引薦印度年輕人就業,指導他們創業,還會對優秀項目進行早期投資,矽谷不少的優秀公司都是從該協會落地的。
中國人在矽谷也的確有不少的組織,但相比之下力量卻相對分散,沒能實現對資源的最大整合和利用。在矽谷,大大小小的華人組織、協會和社團也有上百個,並且細分到行業和學校,但其影響力遠不如TiE。
可想而知,找到了「組織」遠比一個人單打獨鬥強。如今去矽谷打拚的印度人早已不是兩眼一抹黑,從落地企業的定向委培,到印度科技公司的精心包裝,再到兩國移民部門的默契合作,都會讓他們感受到「家的溫暖」。
叱吒矽谷也是一種無奈
矽谷是印度人的天堂,但在某種程度上講,這其實也是印度人的無奈。儘管印度的軟體外包業務發達,IT精英眾多,但其本土卻嚴重缺乏優秀的網際網路公司,這也使得印度的工程師從一開始就有了紮根矽谷的打算。
在過去的20年間,中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崛起,國內市場迎來了創業的黃金時期,這也吸引了大量優秀的人才回國創業。比如像李彥宏、張朝陽這些IT精英們的回歸,造就了百度、搜狐等大批的優秀網際網路公司。如此一來,也導致了矽谷中國的人才出現斷層,尤其是中高層的管理人才。
與大批中國IT精英回國創業的繁榮景象相比,印度的國內環境則顯得不盡如人意。由於社會貧富差距很大,內需不足,也就意味著其IT市場要比中國狹窄的多。在中印兩國人口總量越來越接近的情況下,網際網路的滲透率卻有著驚人的差距,據統計,中國目前網民已經占居總人口的56%,而印度卻不到20%。
所以在矽谷有這樣一個現象:印度工程師別無選擇,只能努力拚搏,因為他們沒有與美國同等待遇的優秀公司,也沒有跟美國可比的居住環境;而中國工程師則就不同了,他們的壓力要小得多,心想大不了就回國工作或者創業得了。
如此來看,儘管表面上印度工程師在矽谷碾壓中國人,但實際上正是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繁榮的必然結果。正如一位中國工程師所說:「中國自己有矽谷,何必要背井離鄉再去矽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