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一屆上海市委第九次全會上,上海確定了“五個人人”的努力方向——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機會、人人都能有序參與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質生活、人人都能切實感受溫度、人人都能擁有歸屬認同。
這“五個人人”的提出,不僅直指人心、觸碰到很多人內心柔軟的地方,也讓上海市民對“人生出彩機會”的期待比以往更高。
一座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機會的城市,必定是一座充滿活力的機遇之城,更免不了要參加國際人才競爭。國際人才競爭出現哪些新動向、新形態?如何找到與上海城市發展目標高度匹配的聚才引智辦法?複旦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全球科創人才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凱帶來他的解析。
國際人才競爭出現了哪些新情況
-
當前,人才流動所帶來的信息流、知識流、創新流,已成爲推動全球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的關鍵因素。
-
當人類全方位進入全球互聯互通的智能時代,人才與智力資源易于轉移、擴散和輻射的特性,已經覆蓋和滲透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
上觀新聞:您長期關注全球人才資源開放與流動,近期有哪些研究重點?在您看來,近階段,全球人才開發與流動呈現出哪些新變化和新趨勢?
姚凱:自從中央提出把上海建設成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創新人才的國際化配置就成爲首要問題。爲此,我所在的研究團隊專門圍繞全球城市人才資源開發與流動,開展了戰略研究。我們希望把上海人才資源配置能力放到全球城市競爭力的坐標系中,去進行思考與謀劃。
在研究中,我們發現,當前,人才流動所帶來的信息流、知識流、創新流,已成爲推動全球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的關鍵因素。國際移民署發布的報告顯示,目前占全球人口3%的國際移民創造了10%的經濟總量,並成爲推動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全球化配置人才資源已成爲各國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標志。尤其不能忽視的一點是,當人類全方位進入全球互聯互通的智能時代,人才與智力資源易于轉移、擴散和輻射的特性,已經覆蓋和滲透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
進一步而言,全球人才資源開發與流動出現了以下新變化和新趨勢——
西方發達國家長期占有的人才吸引優勢正在減弱。特別是,隨著新興戰略産業的布局調整,人才流向已經發生變化。舉個最典型的例子,中國人工智能産業的科技創新人才在全球範圍內的增速是最快的。
國際大城市集聚創新人才的虹吸效應正在減弱。過去,我們在討論一個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時,非常看重其地理位置、工業傳承、經濟條件、教育資源、開放包容程度等因素。這些因素的影響仍然重要,但是,在移動互聯網平台經濟和數字經濟的夾擊下,智力的流動替代人才本身的流動的態勢已經出現。得益于這一點,宜居宜業的中小城市對創新人才的“反磁力吸引”正在不斷強化。
就舉我們身邊看得到的例子。浙江嘉興的烏鎮舉辦的世界互聯網大會、甯波余姚舉辦的中國機器人峰會這幾年風生水起。在外行人看來,這不過多趕幾個集、熱鬧熱鬧。但如果你是有心人,一定不要錯過這兩大會議創造出的吸引優秀人才的新平台。
以高收入、高福利吸引人才的政策優勢和市場優勢正在減弱。迅速成長中的新一代創業群體,對創新生態環境的需求更高、更個性化。2014年—2020年評出的全球城市人才競爭力結果表明,排在前20位的城市絕大多數是百萬人口以下的中等城市。
高端人才的流動已經上升爲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特別是以美國爲代表的西方國家正在采取各種遏制科技人才流動的政策,對創新活力和人才成長構成直接影響。
從上述情勢來看,無論是上海還是其他全球重要節點城市,要想贏得未來,都不能忽視對全球人才資源配置能力的提升和鍛造。
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馬雲與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展開對話。 蔣迪雯 攝
人才資源開發與流動有哪幾個關鍵“穴位”
-
不遠的未來,伴隨著全球人才競爭加劇,高端人才供給將遠遠難以滿足世界經濟發展的需求。全球城市要想在未來保持可持續發展,爲自身的産業升級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保障,必須確立自身在人才資源開發上的主動優勢。
上觀新聞:爲了對上海人才資源開發與流動的現狀進行科學判斷,您深入了解了倫敦、紐約、東京等主要全球城市在聚才引智方面的舉措,還專門研究了新加坡、以色列等國吸引國際人才的做法。其中有哪些經驗值得上海借鑒?
姚凱:我們研究各國做法後發現有兩個核心問題非常關鍵。一個是要處理好人才開發與人才流動之間的關系,然後針對城市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系統方案。一個是要爲人才資源開發建構起一個穩定的、信號鮮明的人才生態系統,並通過對生態鏈的有效管理,形成人才良性循環機制。
上觀新聞:如何理解您所說的“處理好人才開發與人才流動之間的關系”?
姚凱: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聚才引智從來不意味著單向的人才流動。縱覽全球城市人才流動過程,引進來和走出去往往同時發生,國內國外兩個人才池的重要性始終並舉。
人才資源開發對于全球城市的人才隊伍建設來說,不僅具有提升人才資源存量的意義。從全球人才流動的動態視角來看,吸引和保留精英人才很重要,實現人才的輸出和全球配置也很重要。
當前,全球人才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很多國家在國家層面和城市層面都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工業4.0等熱門領域的人才遭到各國政府的爭搶。不遠的未來,伴隨著全球人才競爭加劇,高端人才供給將遠遠難以滿足世界經濟發展的需求。全球城市要想在未來保持可持續發展,爲自身的産業升級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保障,必須確立自身在人才資源開發上的主動優勢。
今年3月,上海張江科學城內,一批一流科研機構、創新轉化平台和産業提升項目全面複工。 海沙爾 攝
上觀新聞:如何在人力資源開發上構建“主動優勢”?
姚凱:新加坡在幾個關鍵環節上的做法,頗具啓示意義——
重視創新創業群體。新加坡不僅爲符合條件的創新創業人才提供各種特殊簽證,爲國際創業者在新加坡創業提供多方面優勢,還著力打造了“新加坡創業行動社群”“聯系新加坡”等品牌項目。
“新加坡創業行動社群”是由政府牽頭成立的第三方平台,旨在進一步推動新加坡的創新創業發展。其董事會由經驗豐富的企業家和專業人士組成,對新加坡的創新創業活動進行直接指導。
董事會的工作內容包括:爲處于不同成長階段的初創企業提供項目支持,助其發揮最大潛能,實現持續發展;協助初創企業快速融入創業生態系統,獲取急需的技術、資金和人才;通過提供智力支持,幫助創業企業與市場銜接,加速成熟企業的國際化發展等。
該機構還積極推動與國外政府的合作,以更好地吸引人才。中新聯合創新研究院是新加坡創業行動社群在江蘇地區的實體運營機構。在新加坡貿工部及“新加坡創業行動社群”的配合下,該研究院努力搭建中新兩國科技合作與創新交流平台,擴展國際合作,推動技術成果特別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和新材料領域技術在江蘇的落地和轉化。
同時,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和人力部共同成立了“聯系新加坡”機構,成爲引進國際人才的官方獵頭。該機構在印度的欽奈、孟買,英國的倫敦,澳大利亞的悉尼,美國的波士頓、紐約、舊金山以及中國的北京、上海等全球人才資源豐富的區域設立了9個分支機構。
通過留學生政策吸引人才。吸引外國留學生到新加坡留學,是新加坡政府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高等教育領域,新加坡雖然只有區區幾所公立學府,但校不在多,貴在精。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管理大學等皆跻身亞洲最優秀大學行列。
在新加坡現有的大學中,外國學生約占所有在校學生的22%。他們在入學前一般都要簽署協議,承諾畢業後爲新加坡服務5—6年。招收的碩士生、博士生畢業後,只要找到用人單位,就可以獲得就業准證,留在新加坡。
新加坡還實施留學生獎學金制度。通過獎學金制度,實現對人才的進一步篩選和過濾,使真正尖端的人才脫穎而出。
重視外來人才的歸屬感。新加坡重視從經濟、物質到精神,全方位提升對外來人才的吸引力。
在提升居住質量方面,新加坡政府爲永久居民、就業准證持有者和半熟練工人提供臨時性住所。價格在700新元至1400新元,就可以供一家人居住。
賦稅方面,相比于有相似科技、經濟發展水平的發達國家,新加坡稅負水平較低,變相提高了個人和企業在新加坡定居、持久經營的吸引力。
醫療方面,新加坡建立了由政府補貼、保健儲蓄計劃、終身健保計劃和保健基金計劃構成的“S+3M制度”,爲公民提供多層次健康保障。
新加坡還制定社會評價指標,對移民收入、社會違法違紀情況進行長期綜合性考察,保證移民獲得永久居留權之後的長期積極性。
類似于中國的社區居委會制度,新加坡政府也成立了國民融合理事會、社區融合基金、企業家行動社區等基層組織,以促進居民融合和民族團結。通過舉辦聯歡晚會、調研走訪、成立服務性的社團組織,加強不同民族、階層的溝通交流,使外來人才獲得地域歸屬感。
建立本地核心人力儲備。新加坡非常重視吸引最優秀的人才進入政府部門。爲把最優秀的人才吸引到政府工作,新加坡政府以嚴格的考試招聘制度和流程吸收傑出人才,並通過給予優厚的報酬確保他們提供廉潔、高效的服務。
爲了增加新加坡人進入研究事業的渠道,新加坡在持續吸引世界級科學家和工程師進入自主研究型大學、研究機構和産業中開展研究的同時,也吸引能夠將研究成果進行商業轉化的創業型研究人員。通過提供資金扶持和培訓計劃,政府在研究人員不同的職業階段爲其提供全面扶持;通過發展一系列項目管理,提升研究人員的研究轉化能力,推動研究成果落地。
日前,作爲首屆上海夜生活節的“夜秀”特色活動重頭戲,黃浦江畔,無人機起舞,彩燈演繹城市流光。 蔣迪雯 攝
上海聚才引智需做好“目標管理”
-
最近,上海確定了“五個人人”的努力方向,不僅是對自身城市發展目標的再提升,也是以“未來願景”廣發英雄帖的一種方式。
上觀新聞:您曾對比主要全球城市在聚才引智方面的舉措,試爲上海人才資源管理體系做一次全面“體檢”,結果如何?
姚凱:總體感受是,近年來,上海創新創業人才引進總量已經初具規模,人才國際化水平顯著提高,但仍存在一些“短板”。
由于上海人才總量、結構預測與規劃,還未能准確反映市場需求,導致現存支柱産業和重點産業人才儲備不足,人才資源存在結構性短缺,人才資源的配置不能滿足現有産業結構的需要。在航空航天、生物科技、創業投資、科技金融、互聯網金融、文化創意等方面,上海存在著比較明顯的人才短缺現象。
在圍繞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重點領域,上海人才資源開發力度仍然有待提升。特別是圍繞《中國制造2025》所需的人工智能、生物醫藥、3D打印等戰略性新興産業、高端前沿領域,産業發展所需的核心技術研發人才相對缺乏。
圍繞“一帶一路”倡議,上海在針對沿線國家的語言人才、國際商務人才、法律人才上,缺少專門性産業人才發展規劃。
在高技能人才建設、創新創業人才服務方面,從教育到就業,從技能培訓到終身學習等全面系統的人力資本培養開發舉措,與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要求有較大距離。
其他有待改進的問題還包括:上海需要探索出一條有效引導科研人員向企業一線有序流動的路徑;需通過績效工資制度完善,充分激勵科研人才;需在國內創客和企業家人才引進標准方面,及時跟上産業發展的速度;需在常態化海外引才和人才交流、人才政策宣傳推廣、人才聯系活動等方面加大力度、提升頻次。
針對以上問題,上海可以考慮制定一份更詳細的人才專業需求表,爲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制定一份更詳細的人才學科需求規劃;在創新創業人才引進工作方面,也還有很多工作可以做。這些綜合起來就是上海改進聚才引智工作的“目標清單”。
最近,上海確定了“五個人人”的努力方向,不僅是對自身城市發展目標的再提升,也是以“未來願景”廣發英雄帖的一種方式。無論是擁有人生出彩機會、能夠有序參與治理,還是享有品質生活、切實感受溫度、擁有歸屬認同,當這些願景一一實現時,上海定能成爲一座人人向往的夢想之城。
上觀新聞:最近,上海市民熱情關注著一位人才的落戶——享有電商直播領域“流量王”“帶貨一哥”美譽的李佳琦。
姚凱:我也十分關注大家對這件事的討論。圍繞著李佳琦落戶上海的信號意義,有人說是李佳琦需要上海,有人認爲是上海需要李佳琦。還有人一針見血地指出,李佳琦落戶上海只是第一步,上海能不能留得住“李佳琦們”,才真正彰顯上海在聚才引智方面的眼力與胸襟。我覺得這樣的討論很好。
“相信未來 逐夢前行”上海師範大學2020年畢業典禮上,意氣奮發的畢業生們。賴鑫琳 攝
上觀新聞:在您看來,上海如何在日趨白熱化的全球城市人才競爭中,形成自己獨有的優勢?
姚凱:上海能否擁有更大胸懷、更大夢想,我認爲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能否將上海打造成全球創新創業人才網絡中的樞紐城市,構建起“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上海模式。
具體來說,“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上海模式可以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涵:形成適應未來全球人才競爭態勢的事業環境、文化環境和社會環境,打造全球性的人才資源增值平台;創新國際化精英人才和高端人才培養體系,使上海在全球城市人才網絡中成爲高端創新人才的重要源頭;優化人才存量結構,爲具有國際水平的創新團隊,爲具有全球戰略眼光的優秀企業家,爲高端專業性服務人才、複合型高技能人才、人文藝術類高端人才,打造人才高地;完善人才評價、激勵、管理體制機制,提升上海全球人才資源配置能力。
通過上述努力,上海有望建構起科學的人才生態環境和人才循環動力機制,形成可以輻射全球的人才網絡,全方位提高自身作爲全球城市的人才影響力。
最近,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與蔓延,也倒逼著我們思考疫情之下,上海人才管理可以有哪些新思路。我個人感到,有兩個現象值得關注。
一個是隨著疫情在全球的蔓延,非接觸性的高端人才精准引進,成爲重要的人才集聚手段。隨著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的迅速興起,人才工作智能化時代已經到來。對此,可否借助大數據技術,構建海外高端人才數據庫與交流合作平台,通過線上和線下雙重路徑加快高端人才集聚,值得引起重視。
另一個現象是重視本國優秀海外留學生的回歸。對此,上海要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無論是制定全球優秀歸國留學生回歸計劃,還是推動留學生回歸由數量向質量的提升轉變,都值得深入研究、早做謀劃。
欄目主編:龔丹韻 文字編輯:柳森 題圖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