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晚的北京亮馬河畔,餐飲生意火爆。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據新京報報道,近日,北京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了《北京市促進夜間經濟繁榮發展的若幹措施》。文件提出,要融合文旅商體,拓展特色夜間多元消費,引領夜間體育消費新風尚。
文件明確,要以“夜尚京動”爲主題,豐富夜間群衆體育賽事活動,鼓勵社會組織及體育公園、體育場館和地標商圈自主開展夜間城市馬拉松、熒光夜跑、街頭籃球賽等具有表演性、觀賞性和參與性的夜間系列體育活動,引領夜間體育消費新風尚。
這些提法,引起了廣泛關注。
更具健康態的新消費模式
近些年來,夜間經濟是各個城市集中發力的領域之一,也成爲城市消費升級的新增長點。而相對于夜宵等夜間消費領域,夜間體育運動是更具健康態的新消費模式,也是當前夜間經濟的發展短板之一,因此有很強的發展潛力。
從全球主要城市的夜間經濟發展來看,體育消費是其重要組成部分。體育賽事往往成爲拉動消費的重要引擎,並爲夜間經濟多元化發展提供了契機。
比如,新加坡從2008年開始主辦全球唯一的F1一級方程式夜間賽,而以城市街道爲跑道也獨具特色。這迅速成爲城市的重要品牌活動,並吸引大量遊客觀賽消費。
群衆體育運動越來越流行,而夜跑等夜間體育賽事活動也成爲許多年輕人的愛好之一。對于大量工薪人士來說,夜間體育鍛煉更有利于平衡工作和生活,使他們在工作之余可以健身休閑。
與此同時,發展夜間體育賽事活動,也將有利于引導夜間消費朝著健康、綠色和全民參與等方向發展。
北京在群衆體育賽事活動組織方面有全國領先的獨特優勢,無論是夏季奧運會和冬季奧運會的成功舉辦,還是各類全球和全國性重大體育賽事的承辦,都爲北京引領夜間體育消費新風尚奠定了相當堅實的基礎。
而借助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戰略契機,將夜間體育賽事組織納入夜間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既有利于將北京的體育優勢轉化爲消費活力,也有利于豐富廣大市民的夜間生活。
北京一街道的深夜食堂。新京報資料圖
對城市夜間治理提出新挑戰
當然,發展夜間體育消費不僅是夜間經濟問題,也對城市建設、運營和治理提出了挑戰。
同其他典型夜間消費場景不同,夜間體育賽事活動往往意味著人員的高密度、高流動性和高互動性等特征,對場館建設維護、賽事活動組織、應急管理等方面配套政策措施的要求較高。
這就需要相關政府部門及時跟進和改革創新,增強夜間體育消費的便民性、安全性和獲得感。
夜間體育賽事組織涉及衆多區域和部門,要加強跨部門、跨地區的政策協同,爲夜間運動的組織實施開通“綠色通道”,使人民群衆喜聞樂見的夜間賽事活動可以盡快落地。
與此同時,要增強夜間體育賽事活動的消費拉動能力,將其打造成爲城市夜間經濟平台,進而成爲帶動文化娛樂、餐飲購物等夜間消費的關鍵引擎。特別是要創新夜間運動商業模式。
此次文件提出,要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更完備的夜間體育設施,並對符合條件的新建體育場館實施財政補助政策。此舉無疑可以激活社會資本的參與熱情,讓企業和社會團體等組織利用市場化的方式,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夜間體育消費場景。
此外,文件還提出,要加快建設“一刻鍾”便民服務圈,提升夜生活的便利度。這意味著,要對城市體育賽事場館進行挖潛擴容,使之能夠滿足市民對夜間運動的需求。
一方面,要在體育場地不足的區域加大投入建設,特別是創新賽事組織模式,最大化利用夜間閑置空間資源。另一方面,則要倡導全民開放體育理念,加大對現有場館設施的開發利用,使市民能夠就近參與體育賽事活動。
與此同時,夜間人員的聚集和流動會帶來城市運行風險,要高度重視夜間體育賽事活動的安全保障工作,增強城市應急預警、響應、處置和善後能力。特別是夜間馬拉松等路途長、規模大、耗時久的賽事活動,更要注意政策銜接、技術支撐和人員配備,讓人們既快樂又安全地參與夜間運動。
說到底,要想引領夜間體育消費新風尚,必須不斷健全與之相對應的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唯有如此,才能讓這些政策措施盡快落地,有力拓展北京夜間經濟的新業態,並推動北京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撰稿 / 馬亮(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編輯 / 馬小龍
校對 /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