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之能,是機器之心旗下關注全球人工智能産業應用場景及商業化的內容賬號。歡迎關注與互動:almosthuman2017
僅僅有特斯拉的 Semi 和自動駕駛汽車,就能解救日益堵塞的交通嗎?麥肯錫認爲並不能。
編譯 | 王宇欣 藤子
來源 | McKinsey
11 月 17 日,特斯拉發布電動卡車 Semi。這輛半挂式卡車純電動,有自動駕駛輔助功能,配備了增強版的「Autopilot」系統。
在 Semi 發布之後,J.B. 亨特運輸公司宣布已預購多輛,而零售巨頭沃爾瑪也表示,他們預訂 15 輛在自己的供應鏈中測試這款車的性能。
毫無疑問,如果特斯拉的這輛純電動卡車能夠量産並大規模應用的話,物流公司的運營成本會下降,交通路況也會得到改善。但是僅僅有電動車就夠了嗎?甚至僅僅是自動駕駛就夠了嗎?就能一步到位地解決日益擁堵的交通問題嗎?
麥肯錫在這篇文章中認爲,並不能。未來的交通並不是單靠某一方面的單點突破就能解決的,那時,包括汽車、公共汽車、火車、貨車等所有的交通工具都與公路、軌道、交通信號燈等基礎設施進行互動,讓整個城市的交通像計算機一樣智能、高效地運轉。
以下是麥肯錫的這篇文章:
城市正在成爲全球經濟的交換機,對很多人來說,住在這樣的城市裏令人興奮,除了交通堵塞及尾氣排放這些問題。汽車限行是當前比較常見的解決措施,然而,這樣的措施並不能進一步支持城市的發展。事實上,還有更佳的解決方案,這個交通系統能確保城市中所有的因素——汽車、火車、電車、公共汽車等高效運行。
是時候開始用系統地思考來代替碎片化的想法了。
交通擁堵的壓力與日俱增
周一,早晨,八點。對數百萬的職場人士來說,忙碌的一周又開始了。然而,日常的交通擁堵使我們每日耗費在路上的時間日益增長。因爲交通擁堵,倫敦市民每年被困在車裏的時間額外增加了 73 小時,但倫敦並不是孤例。交通堵塞困擾著每個人,尤其是那些居住在高速成長的城市的人群。
事實上,這個問題可能會更嚴重。地球上的人口正在持續增長;而恰恰因爲城市能提供更多的機會,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口將會向城市群移動。比如:
在 2014 年,一共有 28 所超大型城市,到 2030 年,這個數字有望增加至 41。
交通密度和道路基礎設施需求相應增長,尤其是快速發展中國家。比如,中國的車輛數目是十年前的五倍,從 2005 年的 3000 萬增長至 2015 年的 1 億 6000 萬。
估計僅在 2017 年,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的汽車銷售總量將會增長 8.1%。
西門子和 Credo 的聯合研究預測,全世界的城市的 GDP 將會因爲市民不能産生收益的上下班時間損失 8% 到 30 %。
因此,城市當局正面臨交通擁堵的壓力,而這份壓力正逐漸加大。比如,德國的一些城市迫于壓力而禁止所有最新型的柴油動力汽車上路。同時,在德國和世界上的其他地方,電動汽車和無人駕駛汽車正在被提上議程。
但是讓我們誠實地來看待這個問題:汽車限行,尤其在發達國家,是不現實的。研究表明,研究表明,如果可以選擇的話,人們更傾向于駕駛自己的汽車外出。其他可行的交通方式,包括自行車和公共交通,應該成爲所有國家交通未來的一部分,但是這不能完全解決交通堵塞問題。比如,由于「最後一英裏(指公共交通站和家之間最後的一段距離)」的問題,很多上下班的人不能使用公共交通。
更好的解決方案
我們需要更佳的解決方案,幸運的是,我們有一個。這是一個突破性的方案,它需要我們轉變自己的看法:不要再只關注汽車以及如何減少汽車數量上了,讓我們來著眼于整體的系統,汽車只是這個系統中的一部分。是否能有一個智能的基礎設施連接道路、鐵路和其他的交通模式,讓這些交通模式一起運行,爲現代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提供服務?
具體來說:
所有的交通工具——汽車、公共汽車、火車、貨車等都會以傳感器與基礎設施進行溝通,包括公路、軌道以及交通信號燈等。交通與基礎設施之間的溝通使城市像一個巨型的計算機一樣運轉,任何事情都流入一個中央處理系統。
通過此方法獲得的信息,在經過中央平台的編譯和分析之後,將會智能地幫助我們維持、引導交通的流動,降低交通擁堵以及適應基礎設施以滿足靈活變化的交通需求。
智能交通管理系統至少有三點主要的好處。通過交通預測,使得公共交通更加可靠;由于輔助系統對人類反應的支持,使得交通更加安全;正是因爲可以動態調節,使得交通更加靈活。例如,地鐵的發車間隔可以在高峰時段縮短。智能交通管理系統同樣促進了多式聯運的出行,使用不同方式的交通,這將幫助解決上文提到的「最後一英裏」難題。只有這種數字化的互聯服務可以讓交通的電氣化和自動化成爲可行,讓這種突破性的交通成爲城市未來的切實選擇。
對一些人來說,這樣的描述聽起來可能有些未來主義。事實上,並非如此。指向這種轉變的技術已經啓動並且在使用當中。一個例子:基于雲的開放式物聯網操作系統已經面世,這種操作系統允許基礎設施運營商在無需發展或投資必須的 IT 基礎設施的情況下,輕易地將其資産和數據分析相連。比如,新加坡已經在使用西門子的 MindSphere(西門子推出的基于雲的開放式互聯網操作系統),整合城市生態系統,包括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優化的能源管理以及工業的轉變。
一個相關的解決方案使得在馬德裏與巴塞羅那之間運行的高速列車准點率達到 99.98%。這被稱爲預見性維護(predictive maintenance),其依靠一種算法對列車提交的數據進行分析。該算法檢測出異常現象,並可以檢測出潛在的故障,防患于未然。在馬德裏和巴塞羅那間運行的列車的准點率不僅方便了旅行者,而且這條火車線路甚至可以與航空交通一較高下:超過 60% 的旅客現在選擇乘坐火車。
另一個工具是城市空氣性能工具(City Performance Tool Air),該工具在西門子的操作系統中運行,爲城市而服務。它使用了超過 70 種交通工具、建築和能源技術的專有數據爲可能的二氧化塘和空氣質量改進提供了詳細的見解。如果選擇了建議的方案,這些技術還可以創造新的本地就業崗位。
未來的交通
相比上班時在交通擁擠的車上坐上一個小時,未來可能是這樣:查看一下可能的線路,駕駛汽車從一條交通順暢的道路開到附近的火車站,走進一趟列車,列車一分鍾後出發,到達公司,上班時間只有以往的一半。事實上,駕駛可以自動化,智能基礎設施告訴自動駕駛的汽車哪條路線最快、最安全。另外一天,或許全程都是自己駕車,由智能交通信號燈引領,通過一條新路線,在相同的時間內到達工作地點。更少的交通擁堵,對公共交通車站意味著更小的壓力,放松身心的人們則可以高效地工作。更少的時間待在車上、擁擠的公交以及電車上,意味著更少的二氧化碳排放,度過更多與家人和朋友在一起的時間。
如果政府找到解決交通難題的方法,他們將獲得顯著的經濟回報。到 2025 年,僅城市每年在交通、公共健康和安全、資源管理和服務提供等方面的獲利就將高達 1.7 萬億美元。最終,我們的目標是確保道路和鐵路系統的方便性以及安全性,使我們的城市仍然是一個令人向往的適合居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