甯宇,1987年8月,中國經濟信息社新華指數事業部價格指數二部總監、高級研究員,北京交通大學工學博士。積極參與國家價格監測信息平台建設,服務國家戰略性資源和地方特色要素市場發展,助力提升我國國際市場定價話語權,主持並參與研發、發布各類指數産品20余支。
2019年10月17日,由海關總署全球貿易監測分析中心和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共同研發的中國LNG(液化天然氣)綜合進口到岸價格在上海正式發布,這是我國首次發布天然氣進口價格指數。時至今日,該指數已經運行半年,如何提升其國際影響力,增加我國在國際LNG市場的話語權,正在成爲其未來發展的重要目標。
2020年3月以來,沙特和俄羅斯減産協議事件不斷發酵,國內關于國際油氣定價權的大討論此起彼伏。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國際油氣三大指數,又該如何構建國際油價定價權,各種挑戰也在考驗著能源行業的每一個決策者。
日前,中電傳媒數據研發中心對話中國經濟信息社新華指數事業部價格指數總監、高級研究員甯宇博士及研究團隊,共同探討中國國際油氣定價權的現狀及未來發展。
國際油氣定價權具備政治、金融等屬性
記者:沙特、俄羅斯油氣價格戰導致油價暴跌的原因是什麽?對未來産生哪些影響?
答:此次,國際油價暴跌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全球經濟明顯減速帶來的原油需求持續萎縮,原油價格與原油供需關系有著直接關系,進而帶動國際原油價格下跌;二是由于沙特在歐佩克+未達成原油減産協議的情況下出乎市場意料地調降油價。近年來歐佩克一直試圖通過減産來穩定國際油價。OPEC産油國和非OPEC産油國(OPEC+)從2017年開始執行減産協議,並于2020年3月到期。在減産協議到期之前的OPEC和OPEC+部長級會議上,各方協商了更大規模的減産計劃,但最終未達成任何減産協議。沙特進而發動了石油價格戰,緊急降低了售往歐洲、東亞等市場的原油價格,降幅創逾20年來最大,同時對外宣稱增産石油至每天1200萬桶以上。該消息傳出後,全球原油價格暴跌。
從美國NYMEX原油主力合約長期周線圖來看,原油價格已處于明顯的曆史底部區域,3月30日的19.27美元/桶已跌至2001年以來的新低。近期美國積極撮合OPEC和俄羅斯等産油國減産的消息不斷刺激市場起到了托底的作用。歐洲石油輸出國組織和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其他産油國在4月9日舉行會議。沙特阿拉伯與俄羅斯達成了創紀錄的石油減産協議,以重振因新冠疫情沖擊下價格暴跌而萎靡不振的石油市場。但投行和研究機構普遍認爲,減産1000萬桶/天不足以平衡市場供需,不過後期油價將在供應過剩緩解後上漲,短期內油價迎潛在利好。
記者:當前的世界油價博弈本質上也是國際油氣定價權的爭奪,透過本次沙特與俄羅斯之爭,我們應該如何審視國際油氣定價權?
答:國際油價定價權,是指一個國家在國際油價的制定上擁有足夠的話語權。擁有國際油價定價權利于國家的經濟發展,中國自2004年開始力推石油期貨上市,其目的就是爭奪國際油價定價權,避免國際油價劇烈波動對中國經濟運行造成傷害。
我國是世界石油消費大國,是全球最大的原油和天然氣進口國。隨著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國內原油需求與日俱增,需要在國際石油定價方面獲取一定的話語權。在某種意義上而言,這也是中國增強國際市場的價格影響力的前提和重要條件。中國的經濟正在迅速崛起,國際油氣定價權體系的構建勢在必行。
記者:當前國際油氣價格體系總體狀況如何?對于各區域油氣市場起到怎樣的支撐作用?
答:首先是期貨價格指數。目前,國際上有美國紐約商品交易所(NYMEX)、英國倫敦洲際商品交易所(ICE)和迪拜商品交易所(DME)三大原油期貨交易市場爲國際原油現貨交易提供基准價格,對應的期貨合約分別爲西得克薩斯中質原油期貨合約(WTI)、布倫特原油期貨合約(Brent)、阿曼原油期貨合約(Oman)。
其次是現貨價格指數。全球主要的現貨市場分布在西北歐市場、地中海市場、加勒比海市場、新加坡市場和美國市場,主要的現貨價格指數是基准油價的重要組成,包括WTI原油現貨價格、Brent原油現貨價格、迪拜法特原油現貨價格、尼日利亞伯尼輕質原油現貨價格。
最後是機構價格指數。機構價格指數主要分爲國際專業機構發布的價格指數和石油出口國發布的價格指數。國際專業機構發布的價格指數是由各機構通過定期調查采集全球原油價格評估成員的報價,並經數據處理計算而來,主要有普氏報價(Platt’s)、阿格斯報價(Petroleum Argus)、路透社報價(Reuters Energy)、美聯社報價(Telerate)、亞洲石油價格指數(APPI)等;同時還有各石油出口國公布的價格指數,一般以出口國內部調查對象爲主,通過調查月平均成交價、平均報價等數據計算而來,指數更新頻率較低,均爲曆史追溯價格,主要有阿曼石油公布的MPM價格指數、阿布紮比國家石油公司公布的ADNOC價格指數、卡塔爾國家石油公司公布的QGPC價格指數。
目前,國際原油市場按照地域分布有以下幾個特點:北美原油市場采用WTI原油價格指數作爲基准價格,包括在美國生産或銷售往美國的原油;歐洲原油市場采用Brent原油價格作爲基准價格,包括歐洲、非洲及部分中東國家;中東市場主要依照石油出口目的地進行基准價格選擇,銷往北美市場的采用WTI原油價格,出口歐洲的采用Brent原油價格定價,出口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參照Oman原油價格定價,或以出口國自己公布的價格指數作爲基准油價;非洲市場同樣采用對不同出口市場采取不同基准油價,或以當地公布的價格指數作爲參考;東亞和東南亞地區通常綜合采用幾種基准油價加權計算而來。
記者:國際油氣定價權是一個複雜的概念,具備政治、金融等多重屬性。在國際地緣政治、經濟、社會多方面影響下,我們應該如何界定國際油氣定價權?
答:國際石油價格波動影響因素很多,一般包括能源消費量、産量、庫存、剩余産能、替代産品供給以及地緣政治風險等基本因素。
從石油生産上來看,石油生産國和主要石油出口國的限産和增産對于國際原油價格影響較大。如今美國逐漸憑借著頁岩油革命,成爲全球最大的産油國,實現了能源獨立,並且開始進行能源出口,美國對全球原油市場的影響越來越大,並且已經同沙特和俄羅斯一起,主導著全球石油生産。石油的供需基本面仍然是全球石油市場價格波動的重要因素,但是擁有石油供給的相對壟斷權,並不意味著石油定價的壟斷權。
從石油的金融屬性上來看,在石油金融市場上,市場參與者不再局限于石油供需雙方,石油價格不僅僅反映石油供需情況,更是金融市場各方對石油價格預期的體現,石油定價權逐步從生産者定價轉移到金融市場定價。即使OPEC、美國、俄羅斯等重要石油輸出國對全球石油市場的影響力較大,但石油金融化使得如今全球石油市場上,任何單獨一個國家或企業都不能完全控制油價。
從現行市場體系來看,多數國際石油貿易以期貨價格作爲定價基准。歐洲石油貿易以英國倫敦洲際商品交易所(ICE)的布倫特原油(Brent)期貨價爲准;北美石油貿易以美國紐約商品交易所(NYMEX)的西得克薩斯原油(WTI)期貨價爲准;東亞石油定價主要受到WTI、Brent和中東原油價格的綜合影響。
從石油貿易交易結算貨幣來看,目前,全球期貨市場以美元計價,石油輸出國家通過出售石油能夠獲得大量美元收益,並繼續向歐美金融市場進行投資,形成石油美元回流機制。“石油-美元”挂鈎機制以及歐美國家強大金融實力和完善的金融市場,極大增強了美國對石油市場的影響力,使美國具備在全球範圍支配石油資源流動的手段。其他國家貨幣對能源期貨市場的價格影響力相對較弱。
石油已不僅僅是一個純粹的商品,它內涵太多金融因素和政治因素。因此,石油問題絕不是一個單純的商品問題,石油市場絕不是一個單純的商品市場,擁有油價的定價權對于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具有戰略意義。因此,中國必須建立石油交易的“中國市場價格”,確立中國自己合理的石油金融戰略。國家應鼓勵更多企業進入國際石油金融市場,積極嘗試石油交易人民幣結算,即“石油人民幣”結算,逐步完善石油期貨市場,以有效應對油價的波動。
中國構建國際油氣定價權需循序漸進
記者:當前的國際油氣定價格局如何形成的?在已經成型的國際油氣定價機制下,我國油氣行業應該如何實現突圍,構建自己的油氣價格體系?
答:石油儲量、石油産量、石油出口量、石油消費量多種因素共同決定了各國在全球石油貿易中的話語權和定價權。今天國際油氣定價格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各國、各地區經過長期博弈形成的格局。
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20年代末,石油主要是普通商品定價模式。石油並不被看作是資源性大宗商品,與普通商品的差別並不大,石油市場基本處于自由競爭狀態,價格主要由供需因素決定。
從1928年到1973年,石油市場逐步進入寡頭壟斷時代,石油價格由壟斷定價模式確定。這一階段的標志性事件是1928年幾大石油公司簽訂的《阿奇納卡裏協定》。後來海灣和美孚等另外四家石油公司也加入了該協定。自此,石油市場的價格開始由國際性的卡特爾“七姐妹”控制,國際油價定價權也逐步集中在美歐石油巨頭手中。該協定規定石油的定價方式爲基點油價加運費的形式,無論原油的原産地在哪裏,其價格均由美國墨西哥灣的離岸價格加上從墨西哥灣到目的地的運費來計算原油價格。後來由于中東地區原油産量的增加,增加了波斯灣離岸價到目的地運費之和的計算標准。
1973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國際油價定價權實現了“石油七姐妹”向OPEC的過渡。由于《阿奇納卡裏協定》將油價長期壓制在一個極低的標准,極大地侵害了石油資源國的利益。1960年,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內瑞拉六個國家成立了OPEC,並于1973年單方面宣布收回對石油的定價權。歐佩克采用了直接固定石油價格的策略將石油價格逐漸提升,顯示了OPEC對原油定價強有力的控制,石油利益從西方發達國家轉移至石油資源國。
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國際油價定價機制則進入了金融定價模式也就是指數定價階段。在該階段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産油國的石油戰爭使得石油貿易大量從長期合約轉向現貨市場,現貨市場參與主體更加多元化,包括生産商、貿易商、出口商,現貨市場的價格反映了石油生産的成本及邊際利潤,良好的現貨市場基礎爲期貨市場的誕生創造了條件。1986年美國紐約商品交易所推出了WTI期貨合約,削弱了歐佩克對原油價格的影響力。期貨市場的發展給原油市場帶來了兩大改變:一是提高了交易效率,交易商們通過期貨市場提前買入合約交易;二是期貨市場的套期保值與價格發現兩大功能,使得石油期貨交易所成立並推出石油期貨合約後,期貨價格逐漸成爲國際石油定價體系內的主導者。
在現貨和期貨市場主導的定價體系下,國際原油市場采用“基准原油”定價方式,即以基准價格爲定價中心,不同地區、不同品級的原油價格是由交貨日前後某一時間段內的基准價格加上一定的升貼水作爲原油的最終結算價格。基准油價的價格指數主要有三類,即期貨價格指數、現貨價格指數、機構價格指數。
在當前已經成型的框架下,中國油氣實現突圍面臨多重挑戰,因此,中國油氣行業需要積極配合,協同聯動,增強中國在國際油氣定價領域的“話語權”。除了積極支持國內原油期貨和現貨定價中心的建立和運作,積極參與國內原油期貨和現貨市場的交易外,還需要在國際油氣貿易上引導相關資源國關注和應用中國定價中心的價格指數和期貨價格,積極參與構建油氣大宗商品的合理定價機制,維護中國和沿線國家的共同利益。
記者:對于打造國際影響力的國際油氣價格指數,您對油氣行業決策層有怎樣的建議?
答:金融危機之後,世界石油市場新格局逐步形成,新興經濟體在石油市場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通過對國際原油市場定價機制的分析,中國若要提高在全球原油市場的話語權,需要積極發展原油現貨貿易和期貨貿易,形成現貨、遠期、期貨爲重點的多層次、開放性的市場體系和交易方式的多元化,同時結合市場交易狀況推出相關石油價格指數,並將其融入國際石油定價體系。
一是完善我國石油的定價機制。需要逐步開放市場,讓更多社會企業主體參與到能源貿易中來,健全石油流通體制,形成統一的、核心的、集中的、具有一定規模的現貨交易市場,完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構建石油來源多樣化、市場主體多元化、價格形成市場化的格局,同時完善石油監管體系,使我國石油價格真正權威公正地反映國內石油市場供求關系。
二是擴大我國原油期貨交易規模和原油價格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如今上海原油期貨的日成交量已超過迪拜原油期貨合約,成爲亞洲市場交易量最大的原油期貨合約,僅次于紐約(WTI)和倫敦(Brent)市場的交易量,跻身全球交易量前三。上海原油期貨的上市,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亞洲“原油定價”的低影響力,需要進一步穩固現有市場交易規模,增加市場交易活躍度,鼓勵國內外金融機構和投資者積極參與市場交易,成爲亞太地區進口國際原油的定價基准,合理反映地區供求情況,先形成“中國價格”再參與國際定價,維護原油生産國和消費國利益,在國際原油市場發出中國聲音。
三是建立開放、活躍的國際性交易平台,吸引境外投資者參與。上海原油期貨采用人民幣計價,全球投資者的成交量越大,在很大程度上越有利于形成“石油人民幣”,逐步實現繞過美元和美國金融體系,減少在原油貿易中對美元的依賴,降低與美元相關的彙率風險,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中國原油定價權。同時人民幣在石油結算中的地位逐漸增強有利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人民幣的國際化程度提高同樣有助于提升我國在世界石油市場中的定價話語權。
四是石油庫存對國際油價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中國新增煉油産能和獨立買家提振了剛性需求,使中國經濟對國際油價的波動更加敏感,我國石油進口依存度較高,進口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一,需要建立充足的戰略石油儲備,同時建立多渠道的進口通道,保證石油供應、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穩定市場價格。
五是建立全面、及時、精准、科學的能源市場信息數據采集和發布平台。對于健全的能源交易市場,需要設立權威的信息機構采集市場信息數據,並及時發布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油氣價格指數,增加市場信息和數據的公開度、透明度,通過數據信息建立完善的原油價格監測預警體系和價格發現研究模型,爲市場參與者提供決策參考,進而引導市場形成價格預期,助力市場參與企業利用金融工具在國內現貨和期貨市場進行投資和風險對沖。
本文源自電力大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