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車駛過東環路高架
總有一種神奇的感覺湧上心頭
↓↓↓
往西是“人家盡枕河”的
千年古城
往東則是擁有“最美天際線”的
蘇州工業園區
建設成爲“面向未來的城市新中心”是園區新的任務
自成立以來,園區就肩負起了“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國際合作的成功範例”的使命,並在這個過程中跨越了“園區速度”,彰顯了“蘇州氣魄”。當下,建設成爲“面向未來的城市新中心”成爲她新的任務。
大城時代
“
老城煙雨入巷陌,都市建設開新局。“雙面繡”的精彩和魅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必須經過精耕細作、精雕細琢的過程,才能形成令人贊歎的作品。
”
公元前514年,吳國大夫伍子胥象天法地,在江南魚米之鄉發現了一片風水寶地。就此,一道護城河圈出的14.2平方公裏土地,成爲至今不曾挪移的蘇州古城。1978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小橋流水人家的古城命運開始起了變化——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如火如荼,蘇州城不斷突破延續千年的樊籬,邁進大城時代。
從宋代《平江圖》細描精摹的河街相鄰,到國土空間規劃(2035)勾勒的城市藍圖,大城時代,蘇州展現出了更開闊的格局與視野。
改革開放40多年,蘇州先後編制了1986版、1996版、2011版三版城市總體規劃,科學、有效地引領城市發展,從“古城新區、東城西市”到“東園西區,古城居中,一體兩翼”,再到“一核四城,四角山水”,在保護古城風貌的同時,拉開了城市框架,逐步開創了一城多中心的局面。
這裏處處彰顯著“園區速度”和“園區質量”
2021年,作爲蘇州改革開放“排頭兵”的蘇州工業園區被賦予了新使命——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一流自貿試驗區,成爲面向未來的蘇州城市新中心。
爲什麽是園區?
從阡陌縱橫到車水馬龍,從男耕女織到精英荟萃,從人閑地曠的郊野農村到朝氣蓬勃的國際化都市,28年來,這裏處處彰顯著“園區速度”和“園區質量”,也處處彰顯著對標國際一流水准的追求。
如何成爲“新中心”?
“實現城市形態更加優化、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治理更加現代、城市特色更加國際化,著力打造協調發展之城、綠色生態之城、活力時尚之城、精管善治之城。”園區用擲地有聲的宣言,發出了打造蘇州城市新中心的“動員令”。
從“園”到“城”
“
雖名爲“工業園區”,但自誕生之日起,園區就沒有將“工業園”當作自己發展的目標,而是秉承“産城融合”的理念,先規劃後建設,一張藍圖繪到底。
”
1996年的夏天,鹽城姑娘蔡麗來到蘇州,在園區謀得了人生第一份工作。至今她還記得,第一次踏足這塊還在開發建設土地時的印象。“大概也就七、八棟廠房,交通不能說完全無路可走,但到處在修路,一到下雨天,水窪基本可以淹沒腳踝,差點沒忍住辭職回老家。”實際上,時間再往前倒退3年,這裏的情況還要糟糕——到處農田,沒有一條汽車路,人們出行全靠船。
不過,這樣的狀況在新世紀來臨前得到了徹徹底底的改善。“我記得是我來這邊的第三年,區內很多主幹公路都建成了,即便是瓢潑大雨,路也不會淹了。還有家門口的鄰裏中心建起來了,工作、生活變得越來越方便。”蔡麗很慶幸自己當初沒有選擇離開,“還有不斷完善的交通,隨處可見的便民設施,層出不窮的文體活動……園區確實履行了當初打造宜居、宜業新城的承諾。”
交通是一座城市發展的原動力,它串聯著城市的發展脈絡
先來說說交通。都說交通是一座城市發展的原動力,它串聯著城市的發展脈絡,更诠釋著一座城市的發展維度。
從2004年金雞湖大橋通車到2021年星湖街隧道通車,從2007年獨墅湖隧道通車到預計明年開通的獨墅湖第二隧道通車,再加上選址園區東南部的蘇州東站,短短20余年,從“內”到“外”,誰承想一條條的泥巴路可以變身成四通八達的立體路網。
再來看看民生實事項目。創新升級的鄰裏中心,不斷新增、改擴建的學校,進行得如火如荼的老舊小區改造工程,正式啓用的獨墅湖醫院,規劃建設中的星塘醫院、星海醫院,開門納客的北部市民中心,正在進行的金雞湖及周邊區域水環境綜合治理……一系列民生實事項目的開展,彰顯著園區居民的生活環境越來越好,大大提升了居民家門口的“幸福感”。
短短20余年,一條條的泥巴路變身成四通八達的立體路網
“未來3年至5年間,我們要加快實施産業發展、交通及基礎設施、商業綜合、民生工程四大類443個重點項目,累計投資約3306億元。”在去年十月召開的園區城市建設和管理大會上,園區亮出項目建設的“任務書”,蘇州市委常委、園區黨工委書記沈覓強調,只有城市建設管理好了、品位提高了、功能完善了,才能更好地彰顯城市國際化、現代化的魅力,才能更好地營造項目集聚、産業集聚、人才集聚的優勢,才能更好地促進園區轉型升級、創新發展。
從低窪農田到現代化高科技産業新城,園區積極探索出了開放、創新、産業、城市融合發展的現代化建設路徑,成爲新時代“城興人、人興業”城市發展新邏輯的最佳注解。
科技向東
“
以東環路爲界,一路向東,但見人氣勃發,景象日新月異,彰顯出以創新驅動發展的蓬勃生機與巨大潛力。
”
1994年到2000年,園區不負衆望,在基礎建設階段交出了完美成績單,同時其發展速度也如脫缰之馬,2003年園區經濟總量達到了開發之初蘇州全市的水平,等于10年再造一個新蘇州。
衆所周知,2000年前後,是外向型經濟的天下,也就是說,無論園區抑或是整個蘇州,外資所占比重還是相當大的,並且多以制造加工業爲主,並無太高的附加值。而隨著工業用地需求量持續上升,土地資源日益凸顯。園區人自然深谙這不是長久之計,于是提出了要向“微笑曲線”兩端要效益——即要向研發和流通等高附加值環節轉型,“創新之城”蘇州工業園區正式登上曆史舞台。
人氣勃發,景象日新月異,彰顯出以創新驅動發展的蓬勃生機與巨大潛力
進入新世紀,園區相繼建成了國際科技園、生物醫藥産業園、蘇州納米城等科技載體,啓動實施科技領軍人才工程,引導和培育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人工智能三大新興産業,如今産值已突破2000億元。
2011年,47歲的海歸博士俞德超來到園區,創建了信達生物,致力于研發老百姓用得起的救命藥。2019年,信達生物研發的創新抗腫瘤新藥達伯舒突出重圍,成爲唯一被納入國家醫保目錄的PD1/PD-1免疫抑制劑,納入醫保目錄後,其價格降幅達64%。如今,信達生物成了一條包括26個新藥品種的産品鏈,並有6款新藥獲批上市,其中3款進入國家醫保目錄。
園區積極探索出了開放、創新、産業,城市融合發展的現代化建設路徑
從園區出發,走向全國乃至全球的舞台,信達生物只是園區衆多創新型企業的縮影。與傳統生産型企業不同,主要依靠創新驅動的研發型企業,一旦取得關鍵技術突破,往往是爆發式增長。
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鄧智團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園區的創新經曆了三個階段:搶抓跨國公司全球産業梯度轉移曆史機遇的創新1.0版,彙聚全球高端創新資源、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曆史機遇的創新2.0版,創新産業迅速崛起、創新生態開放活躍、跻身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行列的創新3.0版。
無疑,這背後離不開營商環境的保障和支撐,而對園區來說,要加快建設“城市新中心”,關鍵問題之一就是如何不斷完善營商環境,繼續吸引和聚集創新要素,讓各類創新主體進得來、留得下、活得好。
據了解,園區將從研發能力提升、臨床資源優化、審批監管創新、發展要素保障等環節,推進生物醫藥全産業鏈開放創新;加快推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推動制造業“1+N”轉型(由制造向制造+研發+營銷+服務);堅持在全球範圍配置創新資源,構建以大院大所、龍頭企業爲引領的協同創新網絡;注重“用戶思維”“客戶體驗”,加強法制建設和誠信體系建設,推動“就近辦、網上辦、掌上辦”,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合衷共濟
“
越來越開放的園區意氣風發,從制度、規則等方面持續推進國際化發展,全面提升開放與合作新優勢,打造成爲“世界看中國、世界看蘇州”的窗口。
”
2020年11月,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簡寫爲A*STAR)蘇州企業合作中心正式啓動。“企業合作中心的目標是支持新加坡科技型企業‘走出去’,以園區爲基點,進行技術科研、産品化及市場化的運作。”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助理總裁陳世偉表示,A*STAR致力于與園區一起努力,推動更多新加坡科技型企業成功進入中國市場。一年多過去了,目前已有多家企業獲批成爲中心的“夥伴企業”,並在蘇州成立了公司。
園區自誕生之日起,就“自帶”開放合作基因,近年來園區始終在推動中新國際合作、服務國家戰略和促進市域統籌三個不同層面,踐行著自己的開放合作承諾。
2021年6月,園區與中國新加坡商會簽訂合作備忘錄,並發布《蘇州工業園區新加坡企業服務導則》,共同建立並啓動“中新企業家面對面平台”以更好地開展中新企業供應鏈對接、企業與資本對接、企業與技術對接、企業與人才對接等專場活動,爲新加坡企業在園區發展提供更專業的服務。
不止新加坡。爲提升外籍創新創業人士的歸屬感,今年11月園區一網通辦國際版上線,這意味著在園區工作、生活的外籍人士今後可在“指尖”提前了解或預約相關政務服務。至此,園區一網通辦平台成爲國內首個推出英語、日語、韓語三種外語服務的線上政務服務平台。
園區趁勢而上,勇做探路先鋒,全力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最美窗口”
2021年9月召開的蘇州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明確提出,要“更加積極主動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這是對長三角城市間關系更爲緊密和交融的期盼和目標,園區自然被寄予厚望。在更早的2月,爲貫徹落實《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國家重磅發文決定打造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園區被列入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的“北向拓展帶”。
長三角一體化,園區勇擔先鋒。近年來,園區舉辦了第四屆進博會“進博進園區”,獨墅湖醫院還設立了“長三角高級專家診療中心”,聘請了上海中山、長海等醫院的院士和專家。
在服務市域統籌協同發展征程上,園區拿出了十分的決心與魄力。一年多前,園區與相城區攜手打造的蘇相合作區進入實體化運作,引來全市各界的高度關注,“移植”了園區發展基因的蘇相合作區也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2021年3月,園區與吳中區合作設立蘇州市獨墅湖開放創新協同發展示範區,並設立26平方公裏左右的“協同發展核心區”,核心區由高端創新産業集聚區、高端創新産業協同區、田園生態區三部分組成。
建設“城市新中心”,相信園區將繼續全面推進“國家開放創新綜合示範區”建設,持續擦亮中新合作金字招牌,積極促進制度創新,全力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最美窗口”。
記者手記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當下的蘇州工業園區,已進入“經開區+高新區+自貿區”三區疊加的新發展階段,同時又被賦予了“雙一流、新中心”的新使命。
回望成立之初,作爲中新兩國合作的産物,園區處于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也是改革開放的一塊“試驗田”,那時候的園區有這麽八個字——“不特有特,比特更特”,意思是這裏不叫特區但是有特區的政策,甚至有一些政策可能會比特區更加厲害。
這個“特”爲區域發展帶來了機會,同樣,也是責任與使命。“特”的目標應該是“不特”,即從“先試先行”始,最終“示範引領”形成可複制、可推廣的經驗。27年,從“試點”走到“示範”,園區沒有辜負曆史賦予的責任。
知之愈明,行之愈笃。站在新時代,園區也正繼續以“探路者”的姿態,站在更高層面上,勇擔“排頭兵”角色,書寫新的傳奇,開啓新的篇章。
責編:杜轶一 編輯:October
記者:向煜 攝影:安晚
來源:園區融媒體中心 全景金雞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