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一流自貿試驗區,成爲面向未來的蘇州城市新中心。” 9月底,蘇州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上,蘇州工業園區被賦予新的定位,園區人簡稱爲“雙一流、新中心”的發展目標。
10月11日至13日,人民網上海頻道走進蘇州工業園區,近距離感受園區的創新發展活力。
“金雞湖畔談經濟、獨墅湖畔好讀書、陽澄湖畔宜養生”。27年前,蘇州工業園區,作爲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間的重要合作項目,已從一片城東的低窪水蕩,成長爲一座國際化、現代化、引領性的新城。
如何理解這個定位?蘇州市委常委、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沈覓表示,加快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就是要進一步聚焦創新,對標國內外先進地區,打造開放合作的科技創新高地、自主可控的産業創新高地、接軌國際的制度創新高地;加快建設一流自貿試驗區,就是要進一步聚焦開放,對標國際最高水平經貿規則,建設制度創新最活躍、開放底色最鮮明、産業優勢最突出、創新動能最強勁、營商環境最優越的自貿試驗區。
加快建設面向未來的蘇州城市新中心,就是要進一步聚焦城市,主動融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滬蘇同城化,加強城市建設和管理,完善科創策源、現代服務、品質消費、文化交流等核心功能,做強中心硬核,使産業更有“厚度”、民生更有“溫度”、城市更有“品位”、生活更有“品質”。
三大新興産業保持年均20%以上增幅
2020年,蘇州工業園區在國家經開區綜合考評中實現“五連冠”,國家高新區排名中躍居第四,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4.5%,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超過5000億元。
這背後,離不開産業發展的支撐。據了解,2020年,園區生物醫藥、納米技術、人工智能三大新興産業保持年均20%以上增幅,實現總産值達2494億元,增長22.9%。尤其是生物醫藥,作爲蘇州工業園區“一號産業”,目前已集聚企業1800多家,産值突破千億。
同時,創新型龍頭企業數量、創新型人才規模、獲批生物創新藥臨床批件數量、生物大分子藥物總産能、企業融資總額五項指標均占全國20%以上,産業競爭力和人才競爭力位居全國第一。
此外,以第三代半導體爲代表的納米技術應用産業加速發展,中國半導體MEMS十強企業中,有一半在蘇州工業園區,園區也躍居“2020傳感器十大園區”第一名。蘇州工業園區的納米新材料集群,入選了首批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被譽爲全球八大微納制造領域最具代表性區域之一。
而強産業背後,更離不開營商環境的保障和支撐。2015年,蘇州工業園區成爲全國首批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試點地區,並成立了江蘇省內首家國家級開發區行政審批局。
通過持續落實優化營商環境1+N、一件事、證照分離等舉措,蘇州工業園區加速探索人工智能審批、互聯網+監管等模式,劍指“1220”目標(企業 1 個工作日內完成企業開辦,2 個工作日內完成不動産登記,20 個工作日內取得工業建設項目施工許可證),審批效率達到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價指標排名前列水平,創造了行政審批的“園區速度”。
蘇州國際商事法庭
專業司法力量加持一流營商環境,2020年11月,蘇州國際商事法庭在蘇州工業園區揭牌啓動,這是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在地方法院設立的首個國際商事法庭,將集中管轄蘇州全市範圍內的涉外商事案件。
作爲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的專門審判機構,蘇州國際商事法庭具體管轄蘇州市轄區內訴訟標的額不滿人民幣50億元的第一審涉外民商事案件,當事人不服蘇州工業園區人民法院作出的涉外民商事案件判決、裁定提起上訴的案件,由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受理的其他具有涉外因素或與開放型經濟相關的案件等。
據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蘇州國際商事法庭設立後,將爲中外當事人提供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司法服務,爲中外市場主體提供及時有效的司法救濟。
制度創新,打造高質量發展的標杆園區
“全國首個”“全省首個”……自蘇州自貿片區挂牌設立兩年來,蘇州工業園區堅持以制度創新爲核心,以企業需求爲導向,已經累計形成“海管家”“電子勞動合同”“蘇州國際商事法庭”等100余項首創案例,5項在全國複制推廣,25項在江蘇全省示範推廣,47項在19個聯動創新區進行了推廣。
在蘇州海管家物流科技有限公司可以看到,該公司打造出領先的國際物流 SAAS雲協作服務平台,融合運用 AI、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研發完成物流領域多個變革性産品,爲港口、船公司、貨代企業、船代企業提供系統解決方案和數據對接服務,在無紙化碼頭系統領域具有豐富的項目經驗。
據該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以前貨物出口,需要通過貨代、訂艙代理、船代公司、海關等多重環節,層層手工傳遞信息,效率低、成本高。而依托海管家的系統,艙單發送成本從傳統的10-30美元/票降低到3-7美元/票,時效從1天壓縮到幾分鍾,准確率達99%以上。系統每月處理單量達到十萬票,爲企業節省了數百萬美元單證費用。
知識産權證券化,則滿足了園區生物醫藥産業的融資需求,解決了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窄、成本高的痛點。知識産權證券化就是創新型企業將其擁有的知識産權或其衍生債權,移轉到特設載體,再由此特設載體以該等資産作爲擔保,經過信用評級和信用增強後,發行在市場上可流通的證券,實現爲創新型企業進行融資。
據了解,第一期知識産權證券化的底層資産,已經爲蘇州片區內8家生物醫藥企業的67項知識産權授權了專利。數據顯示,2020年,蘇州自貿片區以占全國自貿區2.78%的面積,貢獻了全國自貿區約4%的實際利用外資、10%的進出口總額。2021年上半年,新增備案境外投資機構、投資額等指標,占江蘇自貿區(包括南京、蘇州、連雲港三個片區)的80%以上。
沈覓表示,蘇州自貿片區將持續以制度創新爲“支點”,努力打造制度型開放的高地、高質量發展的標杆。
蘇州工業園區的産業崛起和創新實踐,也在“多點開花”。自2006年起,蘇宿工業園區(2006年)、蘇通科技産業園(2009年)、蘇滁現代産業園(2012年),中新嘉善現代産業園(2018年)等一個個以園區爲模板的項目先後投入建設。
滬蘇同城,“大樹底下種好碧螺春”
滬蘇地域相連、人緣相親、經濟相融、文脈相通,兩地對接合作源遠流長。早在1994年,蘇州工業園區是伴隨著浦東開發開放應運而生的,27年的發展也一直得益于上海的輻射帶動。
蘇州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明確提出,要“更加積極主動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推動‘滬蘇同城化’取得重大進展”。
“從蘇州園區站坐動車到上海站,最快只要23分鍾,有許多園區人工作就在上海,每天上演著‘雙城記’。”沈覓介紹,近年來,蘇州工業園區舉辦了第四屆進博會“進博進園區”“上海時裝周”園區首發首秀、“滬蘇同城”基金合夥人沙龍等活動;今年6月,園區在新建成的獨墅湖醫院設立了“長三角高級專家診療中心”,聘請了上海中山、長海等醫院的院士和專家,園區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上海的優服務。滬蘇同城化後,某種意義上講,相當于上海多了一個金雞湖和陽澄湖,園區多了一個陸家嘴和外灘,雙方都可以共享資源、共同得益。爲了更好地促進大虹橋會展融合發展,蘇州國際博覽中心還在上海設立辦事處,爲拓展蘇滬會展協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沈覓表示,下一步,園區將堅持“大樹底下種好碧螺春”,致力當好上海的“金相鄰”,積極承接上海的溢出效應,實現與上海的錯位互補發展。比如在科創方面,上海更多的是做“0到1”,園區則可以多做“1到10”“10到100”的轉化。全球“燈塔工廠”共69家,園區就有兩家(博世、強生),沈覓表示,這說明園區的制造業基礎強,有成本上的優勢,完全可以形成“上海研發+園區制造”的協作模式。
今年年初印發的《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蘇州工業園區成爲“北向拓展帶”上的重要節點。沈覓表示,園區將以項目合作爲抓手,一是開放協同,加快從資源要素型開放向規則制度型開放轉變,全力構築最優營商環境、最強比較優勢,爭創國家開放創新綜合示範區。二是産業協同,在生物醫藥、半導體芯片、智能制造等領域,通過共建平台、共設基金、共同探索産業標准,聯手打造若幹世界級産業集群。三是治理協同,與上海的“一網通辦”“一網通管”等平台對接,共同探索政務協同新路徑。四是服務協同,開展教育、衛生、文化等資源對接及服務協同探索。
一張藍圖繪到底,産城融合繪就古城新風景
蘇州工業園區雖名爲“工業區”,但自誕生之日起就秉承“産城融合”的理念,先規劃後建設,一張藍圖繪到底。
1994年手繪的金雞湖遠景圖
在蘇州工業園區展示中心,可以看到了一張1994年編制園區總體規劃時由設計師手繪的金雞湖遠景圖。和現在建成的蘇州工業園區實景圖相比,規劃圖和實景圖的相似度高達90%,體現了蘇州工業園區長遠考慮、系統規劃、分布實施、絕不偏離的建設思路。
這一思路,完全摒棄了遭人诟病的“邊開發邊規劃”“先開發後補規劃”以及“領導一換就調規劃”的做法。同時,蘇州工業園區按照“需求未到,基礎設施先行”的思路,適度超前建設重要的基礎設施,比如大規模集中建設“九通一平”,即對園區的市政道路、供電線路架、供水管網、燃氣管網、供熱管網、排水管網、排汙管網、電信管網、有線電視光纜鋪設同步建設,而不是只顧眼前,建到哪兒算哪兒,後續再縫縫補補。
也正是有了蘇州工業園區這座現代化新城的崛起,千年蘇州,擺脫了單一的古城形象。正是有了園區等新城區的崛起,蘇州成功塑造了古今交融的“雙面繡”風格:一面是精致秀美、粉牆黛瓦、深厚積澱的國家曆史文化名城,而另一面,則是繁華時尚、多元融合的現代都市。
(責編:王文娟、軒召強)
本文來自【人民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