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的國際關系學界的普遍看法是:作爲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中美關系將塑造影響未來幾代人的世界秩序。
但過去幾年,中美關系的走向卻讓不少人感到錯愕,國際上關于中美關系的各種爭論,更是被意識形態、成見與偏見所扭曲,難窺真容。
不少學者尖銳發問:中國到底做了什麽,要被美國如此對待?這其中就包括了馬凱碩。
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
馬凱碩出生並成長于素有“文化大熔爐”的新加坡,父母信印度教,來自巴基斯坦,他從小就與華人爲鄰,會說流利的中文。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從德黑蘭到東京,“我同亞洲多個社會都有著文化上的聯系”。
他有著兩段極爲出色的職業經曆:曾任新加坡駐聯合國代表和聯合國安理會主席,做了33年的職業外交官;擔任了15年的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創始院長,被認爲是“亞洲崛起的代言人”,是一位出色的亞洲公共政策學者。
豐富的閱曆,使得馬凱碩對中美兩國的政治、曆史與社會都有著深刻的見解。今天,阿信要爲你推薦的,就是他關于以上問題的新書——《中國的選擇:中美博弈與戰略抉擇》。
俗話說“旁觀者清”,馬凱碩的“第三方”視角對于我們抽離開當下的情緒環境,客觀理解中美關系的演變和發展提供了新的空間和思路。
這本書在2020年初于首次出版,隨後被翻譯成阿拉伯語、荷蘭語、法語、德語、葡萄牙語、越南語等多種語言,産生了全球性的影響。
針對當時美國社會中甚囂塵上的“中國威脅”“中國擴張”,他起了一個頗具挑釁意味的書名:Has China Won?(中國贏了嗎?)
馬凱碩想以此向一些堅持零和博弈思維的人闡明,爭論中美輸贏實際上是一個錯誤的問題,我們真正要問的是:中美兩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能得到提升,以及,人類是否會贏。
不過在此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針對國際上對中國誤解最多的話題,馬凱碩的看法——
1、中國在擴張嗎?
馬凱碩有著一種“洞悉誤導性敘述的天賦”,在《中國的選擇》一書中,這種能力被展現得淋漓盡致。
“當中國人聲稱中國將會和平崛起時,他們其實是在騙人”,這是近些年西方輿論的一種主流看法。
可這是真的嗎?
爲此,馬凱碩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前美國駐華大使芮效儉曾向他透露,2015年9月25日,在與奧巴馬總統一起召開的聯合記者招待會上,中國領導人其實就南海問題提出了一個更加合理的方案。
芮效儉,圖:中國日報
中國表示會支持全面、有效地落實中國同東盟國家簽署的《南海各方行爲宣言》,並早完成“南海行爲准則”的磋商,還表示,中國並不打算在有爭議的南沙群島“搞軍事化”。
但奧巴馬錯失了利用這個合理提議的機會,相反,美國海軍加強了巡邏力度。
美國的海軍艦艇經常在距離中國海岸12海裏處巡邏,但中國的海軍艦艇從未在距離加利福尼亞州或紐約海岸12海裏處巡邏。盡管這些巡邏本身不一定具有挑釁性,但執行它們的方式可能存在挑釁性。
馬凱碩寫道,“中國沒有食言,實際上中方的提議是被美國海軍拒絕了。”
事後,西方媒體罔顧事實,極力渲染中國在南海 “軍事威脅”,一個重要問題也隨之而來:有關“中國的謊言”是如何被消息靈通、深思熟慮的西方精英接受爲事實的?
永署礁,圖:新華網
在經過數十年的仔細觀察後,馬凱碩得出結論,這是由一個獨特的生態系統制造出來的,世界上頂級的情報機構和主要媒體都在這個系統中。
這是一個盎格魯—撒克遜生態系統,涉及“五眼聯盟”。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和英國這五個盎格魯—撒克遜國家彼此之間不僅有著高度的信任,也高度地共享情報,還時不時地與西方主要媒體分享信息。
報道中的許多內容都是可信的。例如,中國領導人的確承諾不會把中國南海的南沙群島軍事化。中國軍隊隨後加強了在南沙群島的防禦性活動,這也是一個事實。
未被報道的一個“事實”是,美國海軍挑起了中國的這種反應。“五眼聯盟”情報機構並沒有同大衆分享這個事實,原因顯而易見。
在這樣一種有意誘導的輿論環境中,美國人堅信中國正變得具有軍事侵略性,因此,包括美國國防部、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和聯邦調查局在內的美國安全機構得出結論:中國現在已對美國構成了直接威脅。
事實上,馬凱碩認爲,如果稍微考察一下中國的曆史就會發現,中國過去不是一個擴張主義者,將來也不會是。
圖:unsplah
中國自秦朝統一以來兩千多年的曆史孕育出一種戰略文化,告誡人們切忌窮兵黩武。
中國40年來沒參與過一場大戰爭,30年來沒有發射過一顆越境子彈,這並非偶然。不訴諸武力既折射出一種強大的文明推動力,又反映出一種高度務實的權力觀。
中國的首要目標是改善人民福祉,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驚人的成功,人均收入大幅增加。
馬凱碩說,40多年來,中國小心翼翼地避免訴諸武力,卻被美國人描繪成一個天生具備侵略性且奉行軍國主義和擴張主義的國家,這讓中國人備感困惑。
2、美國發起中美競爭的深層結構性力量
要想解釋中國目前的困惑,就得往美國的深層結構性力中探尋。
馬凱碩指出,其中一種結構性力量很容易理解,即,美國已經習慣了做世界頭號強國。實際上,自1894年經濟總量首次超越英國以來,美國一直是世界第一大經濟強國。
在此背景下,我們就能夠理解美國爲何會將中國崛起視作一種威脅,因爲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不少經濟學家預計,中國的經濟規模將在10年內超越美國。
當美國成爲世界第二時會給美國人造成巨大的心理沖擊。爲何會如此令人震驚?
答案也著實令人吃驚:這來自于根深蒂固的“美國例外論”神話。
圖:unsplah
美國有自己不容置疑的信條。其中一個就是美國是世界第一,而且永遠會是世界第一,如果哪位美國政治家膽敢表示美國應准備好做世界第二,他將會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從政治上講,絕對禁止談論美國成爲世界第二。
拜登在2021 年3 月25 日舉行上任後首場新聞發布會時表示“在我的任期內,這(中國超越美國)不會發生”,傳達出的正是美國人的這種觀念。
然而,美國在與中國展開這場較量時出現了一個很大的失誤,它並未事先制定出一個經過深思熟慮且全面的對華長期戰略。
這並不是信口開河,向馬凱碩證實這一點的正是美國著名戰略思想家之一——亨利·基辛格。
如果把1980年的相對經濟份額表與2020年的相比較,我們可以發現,在這幾十年裏,美國拒絕對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這一重大曆史轉折做出任何戰略性或結構性調整。
歐盟、美國、中國、印度占世界GDP 比重(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來源:《中國的選擇》
用馬凱碩的話來說就是,當世界其他國家在改變航向時,美國依然一直利用自動駕駛儀在直線前進。
未來的曆史學家可能會將這種失敗與另一相似的曆史失敗進行比較,即19世紀時中國清朝的官員沒能意識到西方的崛起迫使中國必須改變路線。他們沒有做出任何改變。結果,中國遭遇了一百多年的苦難。
王赓武教授——亞洲在世的偉大的曆史學家之一——告訴馬凱碩,看到馬凱碩對西方國家——包括美國——在戰略上未能適應新世界的描述,他想起了“中國晚清的自滿官員,他們無視新世界的出現將可能挑戰大清的優越體系”。
這種戰略調整的失敗也可以解釋美國社會面臨的結構性挑戰。在過去30年裏,美國的不平等現象急劇增加,美國底層50%人口的平均收入下降了,這從未在世界其他哪個主要國家或經濟體中發生過。
幾個國家或地區底層50%人口的平均收入(單位:千歐元),來源:《中國的選擇》
馬凱碩認爲,爲了有效應對來自中國的長期挑戰,美國人首先需要問自己一些簡單的問題,美國人對世界持有何種想當然的、根深蒂固的假設?
例如,美國人不妨從更長的曆史尺度來思考:從公元元年到1820 年,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一直是中國和印度。僅僅是在過去的兩百年中,歐洲和美國才超越了它們。
以兩千年的世界曆史爲背景,過去兩百年間,西方的主導是一個極反常的現象,因此,如果看到中國和印度崛起以結束這種反常現象,也是非常自然的。
簡言之,馬凱碩認爲,是美國國內因素決定著美國將表現如何。但今天的美國既缺乏精神活力,也深深陷入不團結和內部分裂中。
美國與其浪費寶貴的資源來應對“莫須有”的中國威脅,不如利用同等資源來振興自己的社會。
3、一個自相矛盾的結論
馬凱碩在《中國的選擇》一書中以一個“自相矛盾”的結論收尾:中國與美國之間的重大地緣政治競爭既不可避免,也可以避免。
說它不可避免,是因爲它眼下正在發生,但如果我們能用理性的力量來理解中美兩國真正的國家利益,就會得出結論:這兩個大國之間不應該存在根本矛盾。
事實上,中美之間有著五個“不矛盾”:
第一,兩國的根本利益不矛盾。這兩個社會的根本國家利益都是改善國民的福祉。
圖:unsplah
第二,在減緩氣候變化方面,美國和中國之間也根本不矛盾。如果氣候變化使地球變得越來越不適合居住,那麽美國和中國公民是同一條沉船上的旅客。
如果世界上兩個最大的強國合作應對這些共同挑戰,我們就更有可能找到解決方案。
圖:unsplah
第三,美國和中國在意識形態領域不存在矛盾。
炒作美國和中國的意識形態對立,是一個僞命題。今天的美國既缺乏精神活力,也深深陷入不團結和內部分裂中。美國與其浪費寶貴的資源來應對“莫須有”的中國意識形態的威脅,不如利用同等資源來振興自己的社會。美國人和中國人在意識形態上根本沒有矛盾,盡管這看起來有悖當下的“常理”。
第四,更令人驚訝的是,美國和中國的文明之間也不存在矛盾。
對此,“美國民衆需要自問,他們對中國崛起的反應,有多少是出于冷靜的理性分析,又有多少是對非白種人文明的成功深感不安”,馬凱碩說。
第五,美國和中國之間似乎存在根本性矛盾的一個領域就是價值觀,尤其是政治價值觀。然而,只有當中國試圖向美國輸出價值觀,美國也試圖向中國輸出價值觀時,這個領域才會産生根本性矛盾。
圖:unsplah
但即便各國在價值觀領域存在分歧,也依舊存在合作的潛力。尤其是中國和美國,兩國的合作將爲自己的人民創造出一個更安全的未來。
歸根結底,世界上其他50多億人期望美國和中國能做到:致力于拯救地球並改善人類的生活條件,尤其是本國人民的生活條件。
因此,最終的問題將不再是美國贏了還是中國贏了,而是人類是否會贏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