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月8日,英偉達和軟銀同時宣布,英偉達決定放棄收購軟銀旗下芯片公司ARM,與此同時,軟銀和ARM有權保留英偉達在簽約時支付的20億美元,其中包括12.5億美元的交易終止費。
2020年9月,英偉達首次宣布這筆重磅收購時披露,其將以現金和股票的形式收購ARM全部股份,當時這筆交易價值400億美元,被稱爲半導體行業有史以來的最大規模的並購,2021年11月,交易價值達到870億美元的峰值,目前則回落至660億美元。但即便如此,該筆並購的資金規模也已經足以同微軟收購動視暴雪的687億美元比肩。
軟銀在該筆交易終止後表示,ARM將開始准備獨立上市。
收購爲何失敗?遭英美監管方訴訟
軟銀官方發文稱,對于交易的終止,“盡管各方做出了真誠的努力,但由于重大的監管挑戰阻礙了交易的完成,因此雙方同意終止該協議。”
英偉達對ARM的收購雖然早在2020年就已經公開,但其真正落地,需要得到英國、美國、中國、歐盟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監管機構批准。有觀察人士指出,基于芯片行業的特殊性地位,該筆收購大概率會受到各國監管機構的“嚴重關切”。
ARM總部位于英國,主營業務爲芯片的設計方案授權。ARM 芯片相較于X86,有著更輕量、待機功耗更低的特點,目前,幾乎所有移動數碼設備,都需要ARM的知識産權和芯片架構。ARM推出的微處理器設計和架構,正向包括英偉達、蘋果、高通、英特爾在內的多家科技公司授權。
雅虎財經表示,ARM收購案首先遭到了英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的介入,“他們向英偉達提起訴訟,以阻止這筆交易,理由是NVIDIA擁有ARM後,由于NVIDIA本身就是ARM的客戶,其將有動機阻止競爭對手從ARM獲得這種芯片技術,該筆交易將扭曲ARM在芯片市場上的激勵措施,允許合並後的公司在市場上進行不公平競爭。”“英國將該筆收購案視爲國家安全問題,歐盟和中國甚至都還沒發聲。”
在英偉達所在的美國,該筆收購案也遭到了重重阻力。2021年12月,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宣布,正在通過行政訴訟阻止英偉達收購ARM,理由是合並後的公司將有手段和動機扼殺下一代創新技術,同時有可能幫助英偉達不公平地削弱競爭對手。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透露的行政審判時間爲2022年8月,而英偉達與軟銀達成的最晚收購時間則是2022年9月。
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從表示收購到收購告吹的一年多時間裏,英偉達曾再三釋放信號試圖打消監管方疑慮,如英偉達官方曾表示,其將致力于“保留ARM的開放授權模式,並確保其IP可供當前和未來所有感興趣的被許可人使用。”
但這些努力在強大的監管壓力下並未奏效。事實上,此類收購案失敗幾率“高發”。如2018 年,新加坡芯片巨頭博通曾試圖以 1170 億美元收購高通,被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爲由幹預導致收購失敗,而當年高通想以440億美元收購荷蘭恩智浦的交易也以失敗告終。
交易失敗後二者何去何從?英偉達支付“分手費” ARM將IPO
此前,在表示將發起對ARM的收購時,英偉達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黃仁勳表示,該公司的人工智能計算功能與ARM廣闊生態系統結合在一起,其可以將計算從雲、智能手機、PC、自動駕駛汽車和機器人技術推進到邊緣物聯網,並將人工智能計算擴展到全球每個角落。該公司表示,英偉達和ARM是互補的,將投資ARM的研發,加速其技術路線圖的實現,並以促進競爭的方式擴展其産品組合,“該交易將有利于ARM本身和芯片行業的發展。”
但在收購失敗後,不僅上述願景未能達成,根據雙方的收購協議,之前英偉達預付給軟銀的 12.5 億美元收購訂金也不會退還,這筆錢將自動轉換成英偉達此後20年,使用ARM架構的授權費用。
有分析人士稱,盡管收購失敗,但這筆資金對于陷入困局中的ARM母公司軟銀來說,無疑是一大利好。此前,由于對優步、Wework投資虧損,軟銀掌門人孫正義投資神話破滅,不得不變賣大量資産以求生存,甚至一度有媒體報道軟銀可能摘牌退市。
軟銀集團周二公布的最新季度財報顯示,公司在去年第四季度中實現了2.51億美元(約合290億日元)的淨利潤,遠低于上年同期1.2萬億日元的淨利潤,這是由于其願景基金部門的科技投資組合估值疲軟所致。願景基金部門過去一個季度的投資收益爲1114.5億日元。
2月8日,軟銀在該筆收購案告吹後表示,ARM公司將開始准備IPO。
“ARM不僅在手機革命中成爲創新中心,而且在雲計算、汽車、物聯網和虛擬世界中也成爲創新中心,並已進入第二個增長階段。”軟銀董事長兼CEO孫正義表示,“我們將借此機會開始准備將ARM上市,並取得更大的進展。”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羅亦丹 編輯 徐超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