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成都5月3日電 題:梁繁榮:中國古老針灸如何走向193個國家和地區?
中新社記者 賀劭清
英國倫敦有上千家中醫針灸館,美國紐約一次針灸費用可高達500美元……作爲中醫藥走向世界最閃耀的名片之一,中國針灸已在全球193個國家和地區使用。中國針灸發源于何時,爲何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和重視?爲什麽不能僅用西方的研究體系論證針灸?如何用現代科學向世界證明穴位與經絡存在?世界針灸聯合會副主席、中國國家重點學科針灸推拿學學科帶頭人、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學首席教授梁繁榮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作出深度解讀。
現將采訪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中國針灸起源于何時?在數千年曆史長河中,又經曆了哪些變遷?
梁繁榮:作爲針法和灸法的總稱,針灸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醫療、生活生産實踐中産生的傳統醫學方法。它的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中國考古工作者曾發現一種由特殊石頭做成的工具,可以消減病痛、按摩排毒。這種被稱爲砭石的石器是目前有考古實證的最早的針灸工具。
針灸的發展始終與時代科技緊密結合。原始社會主要采用砭石、竹針等針灸工具治療病痛。殷商時期,隨著青銅冶煉技術的提高,青銅針開始作爲針灸針具被廣泛使用。目前出土的青銅針材質較砭石更鋒利,但韌性較差。
春秋戰國時期,伴隨鐵具出現,人們將鐵做成不同形狀的針具。隨著諸子百家的文化繁榮,針灸開始從臨床實踐上升到擁有完善的理論體系。《黃帝內經》記載了豐富的針灸治療方法,並流傳至今。
2013年,成都老官山漢墓出土了920余支醫學竹簡、50枚木牍以及帶有“心”“肺”等線刻小字的人體經穴髹漆人像。在這些醫學竹簡中,“敝昔”二字多次出現。經過考證,“敝昔”爲“扁鵲”通假字,部分醫書極有可能是失傳了的中醫扁鵲學派經典書籍。而出土人像高約14厘米,五官、肢體刻畫准確,是迄今中國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經穴人體醫學模型。需要注意的是,該人像所描繪的經脈包含正經9條、奇經1條,時間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醫書《帛書·經脈篇》之後、《黃帝內經》之前,對研究中國早期經絡學說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隨著科技進步,針灸産生了不同的診療方法,灸的材質也更爲豐富。明清時期,不僅艾條灸取代了艾炷灸,針也朝著無痛的方向發展。這一時期西方醫學傳入,針灸開始與現代醫學相結合。新中國成立後,針灸現代化、國際化更是使其發展步入快車道。
明代“腧穴針炙銅人立像”。該文物高86.5厘米,全身鑄有15條經絡和354個穴位名稱,穴位的定位與明中期的醫學文獻一致。中新社記者 張暢 攝
中新社記者:作爲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針灸如何走向世界?當前全球193個國家和地區都在應用針灸,爲什麽針灸受到國際社會普遍關注和重視?
梁繁榮:針灸走向國際的第一個高潮可追溯至隋唐時期,針灸逐漸傳入日本、韓國、越南等亞洲國家。鑒真和尚東渡日本所帶的醫書中便包括《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和《針灸甲乙經》,所以至今日本仍將中醫稱爲漢醫。明朝時期,針灸率先傳入法國並逐步推廣至歐洲。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記者詹姆斯·賴斯頓受中國政府邀請一同訪問,在此期間因突發急性闌尾炎住進北京協和醫院,並接受了闌尾切除手術。術後第二天,賴斯頓出現腹部脹痛的症狀,中國醫生選擇用中醫針灸對其進行對症治療。據賴斯頓回憶,當時,一位年輕的中國針灸師在他的右肘部和雙膝下共紮了3針,並用一種“廉價雪茄樣”的艾卷灼烤腹部,治療結束後,腹脹症狀明顯減輕。這位記者痊愈後在海外發表文章,回顧了自己接受針灸治療的神奇經曆,在海外掀起又一波針灸熱。
1972年2月尼克松總統隨員從中國帶回的針炙人體模特。中新社發 井韋 攝
21世紀以來,針灸在臨床實踐上不斷取得成績,充分證明了針灸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在國際上廣受歡迎。最早海外主要將針灸作爲替代醫學、補充醫學,而現在不少國家和地區將針灸作爲整體醫學進行推廣應用。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世界有193個國家和地區運用針灸,59個國家和地區立法承認針灸。在美國,自1972年針灸治療在內華達州和加利福尼亞州合法化後,目前有超過40個州和華盛頓特區立法承認針灸,一些保險公司將針灸部分納入保險計劃。
1996年加拿大卑詩省對針灸立法後,魁北克省和阿爾伯塔省也對針灸療法進行了立法管理。此外,針灸還被古巴納入國家醫療保健體系。
在亞洲,針灸已在泰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韓國等國取得合法地位。在非洲,早在1975年埃及政府就以文件形式,對中醫針灸的應用予以肯定。南非政府于2002年正式頒布了《南非聯合健康專業委員會管理條例》,將中醫及針灸列入10個可從事的醫學專業之一,確立了中醫及針灸行醫的法律地位。加納、津巴布韋、納米比亞、毛裏求斯等國也將中醫針灸納入傳統醫藥管理部門管理範疇。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針灸是全球最受歡迎和應用最廣泛的傳統醫學療法。原因在于與其他傳統醫學相比,針灸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和獨特的治療方法,有針、灸、火罐、刮痧等豐富的治療工具,並與現代科技緊密結合,衍生出多種治療技術。針灸使用方便,成本不高,屬于綠色療法,通過體表刺激對疾病的治療起到調整作用,有別于內服藥物治療。當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針灸是中華民族通過幾千年臨床實踐發展起來的醫學,其療效受到廣泛肯定。
中國針炙專家汪玉婷子在柬埔寨爲50歲的村婦登蓮針炙。中新社記者 黃耀輝 攝
中新社記者:針灸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克服了哪些困難?爲什麽不能僅用西方的研究體系論證中醫藥?如何用現代科學向世界證明穴位與經絡存在?
梁繁榮:最早針灸“走出去”面臨三大瓶頸——紮針疼痛、針具衛生以及法律制度,現在這三大難題已基本得到解決。首先,針灸的針身制作得更爲纖細,配以管針針法,讓大部分患者感受不到疼痛;其次,原來針具會被反複使用半年甚至更久,而現在均爲一次性使用,避免了傳染疾病的風險;最後,隨著越來越多國家立法承認、保障針灸,針灸“走出去”的法律瓶頸也逐漸減少。
雖然上述困難已基本得到解決,但針灸在海外的發展還面臨著一些新的瓶頸。作爲中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針灸受中國文化、中醫整體觀念和個性化治療等中醫理論的指導,與西方醫學理論體系不同。德國等國外研究團隊曾用西方醫學的研究方法,得出針灸穴位與非穴位並無顯著差異的結論。
爲了向世界證明針灸的療效真實存在、有據可依,中國于2006年啓動了針灸領域的第一個973項目“基于臨床的經穴效應特異性基礎研究”。十余年裏,來自中國1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00多位學者,對全國5000多名患者進行了臨床試驗,比對了穴位與非穴位、同一經脈不同穴位以及不同經脈不同穴位的療效,所涉及的病症包括偏頭痛、心絞痛、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試驗結果證明,針灸有效率高達70%至90%,向世界證明了穴位的有效性。
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學首席教授梁繁榮指導學生做動物(小白鼠)實驗。中新社記者 安源 攝
研究發現,經穴效應特異性與經脈循行和穴位狀態有關,經穴在生理情況下的“沉寂”轉化到病理情況下的“激活”是發揮經穴效應特異性的關鍵;證實穴位與非穴位在肥大細胞分布、膠原形態、元素含量等方面存在差異,其中肥大細胞脫顆粒是經穴效應特異性發揮的重要始動信號之一;經穴的中樞整合及對疾病關鍵代謝産物的影響較非穴位而言,具有顯著的靶向特征。
針灸界常說“甯失其穴,勿失其經”,意思是取穴時可以有些偏離穴位,但不能偏離經絡。雖然穴位的存在已得到廣泛認可,但經絡是否存在,國際上仍有懷疑之聲。除了向世界證明“穴位的存在”,我們正用現代科學向世界證明經絡的有效性,進一步豐富中醫針灸的理論基礎。經過10余年深入研究,目前項目組已首次從穴位局部啓動、中樞響應和靶器官效應三個關鍵環節,系統、深入揭示了針刺效應循經特異性規律的生物學基礎和科學內涵。
作爲以中醫理論爲指導的一門學科,針灸要遵循中醫藥的發展規律。同時中醫針灸學並非封閉的體系,其對于現代科學技術極具包容性。現代多學科交叉能夠促進對針灸的科學認識,爲深入闡明針灸的相關機制提供可能。只有在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同時,通過現代多學科交叉破除各學科思維方式的限制,才能讓古老針灸得到更快更好發展。(完)
受訪者簡介:
中新社記者 安源 攝
梁繁榮,成都中醫藥大學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副主席,國家重點學科針灸推拿學學科帶頭人,2項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主持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岐黃工程首席科學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主任,曾任成都中醫藥大學校長。他率先將循證醫學原理和方法引入針灸研究領域,開創性地構建了循證針灸學理論體系,並將其成功運用于針灸臨床實踐。
來源: 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