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7月31日,一則題爲《廿年前高考落榜田子渝,今日裏自學成才副教授》的新聞見諸報端。“自學成才的副教授”,就是當時40歲的田子渝。如今,時間又走過了30多年,田子渝已是湖北大學二級教授,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教育專業博士生導師,華中師範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湖北省人民政府參事等。
“科學研究無非就是四個詞——興趣、方向、原則和態度。興趣是最好的啓蒙老師,方向是指路燈和航向標,實事求是的原則和吃苦耐勞的態度是科研成功的保障。”田子渝說。科學研究是大學的基本職能,是大學教師的重要任務。從1975年在《武漢師範學院學報》上發表第一篇文章開始,到如今出版圖書20余本,發表文章500余篇,對科研的執著和熱愛讓田子渝找到了一條矢志不渝的奮鬥之路,成就了他作爲高校教師和科研工作者的終身理想。
兩個饅頭一瓶水,圖書館裏一“泡”就是一整天
少年時期的田子渝,最大的興趣就是讀書,特別是與湖北相關的曆史圖書。讀中學時,他愛讀屈原,感悟楚人精神。陸羽、米芾等在中國思想的天幕上燦爛輝煌的群星,成爲田子渝人生的表率。
1965年高考落榜後,田子渝先後到武漢第一師範學校和武漢勝利中學求學、教書。任教期間,他廣泛閱讀。1974年武漢圖書館開放後,每逢周日放假,他就帶著兩個饅頭、一瓶水,到那裏泡一天。
田子渝對武漢曆史尤感興趣。他曾看到一本關于茶葉故事的書,記載18世紀70年代,俄國商人在武漢開辦順豐茶廠、建起武漢第一座近代工廠。依此線索,他到漢口沿江大道車站路口、蘭陵路等地調查,寫成一篇關于俄商在武漢的茶葉貿易的文章,發表在《武漢師範學院學報》。“那篇文章讓我獲得了20元的稿費,當時我的月薪才30元,于是就請家人和朋友大快朵頤了一番。”田子渝回憶。
1979年,田子渝再次于《武漢師範學院學報》發表文章《五四運動在武漢》。因興趣寫就的這兩篇文章,後來成了他入職武漢師範學院(湖北大學前身)的“敲門磚”。1980年,他登上了大學講台。
“科研的起步是興趣,興趣又是科研的不竭動力。”田子渝說,他大半輩子從事科學研究,從未將其作爲任務或者工作,始終提醒自己保持初心和單純的求知欲,不斷思考和探索。
“史料是曆史的靈魂,必須以第一手資料爲主”
1986年,田子渝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著作《恽代英傳》,該書與任武雄、李良明合著撰寫,是我國第一本詳盡介紹恽代英生平革命活動的專著。
“這是我科學研究的正式開端。”田子渝說。多年來,從對恽代英的研究到對李漢俊、董必武的研究,再到對武漢民國史的研究,對中共黨史、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研究,他的研究過程就像一棵樹苗,最終長成參天大樹。
他早期的代表作《李漢俊對傳播馬克思主義的貢獻》獲得了2001年全國中共黨史學會第二屆黨史優秀論文二等獎,這是我國黨史界的最高科研獎。他承擔了2004年國家社科基金“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初期傳播史”專題,其中,對李漢俊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填補了中共創建人物研究的空白。
查閱大量珍貴史料後,田子渝對武漢地區民國史開展了深入研究,他與人合作撰寫的《湖北通史·民國卷》獲得湖北社科一等獎,被認爲是湖北民國史研究的標志性的成果。他還撰寫、編輯了《湖北解放戰爭史》(合著)、《五卅運動在武漢》等。
在此基礎上,2012年田子渝與李良明、蔡麗、徐方平等教授合作出版的《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初期傳播史》,被譽爲該領域研究的“扛鼎之作”,被收入2011年“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獲第七屆高等學校科研優秀成果二等獎、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九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1979年,田子渝在《武漢師範學院學報》上發表了《五四運動在武漢》一文。這是他公開發表的第二篇文章,也是他學術生涯嘗到的第一個教訓。
這篇文章刊發後,田子渝在《江漢論壇》上讀到一篇由武漢大學、華中師範大學的教師合寫的另一篇《五四運動在武漢》。田子渝將兩篇文章對比後發現,自己的文章多處細節有誤,“我當時對史料的調查僅限于武漢圖書館,大部分內容是根據第二手、第三手材料寫成的。而另一篇文章的作者專門組織了一個團隊到北京,開展了一年多的調研,他們的史料非常詳實。”
此後的科研中,他非常注重一手資料的收集。“我是研究曆史的,史料是曆史的靈魂,必須以檔案、報刊等第一手資料爲主。”1999年,他出版了專著《武漢五四運動史》。在後記中,他寫道:“近二十年來,我已記不清楚到北京、南京、上海的次數了,在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等單位,一遍又一遍地閱覽,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尋覓。”
在研究李漢俊烈士的過程中,田子渝將李漢俊的活動放在特定環境裏,進行實事求是的觀照。他采訪烈士生前的戰友、親屬,遠赴北京、上海和日本等多地尋找史料。從1980年開始關注李漢俊,到1997年寫成《李漢俊對傳播馬克思主義的貢獻》,他整整用了17年。
多年來,田子渝的足迹遍布海內外,搜集到了散藏在海內外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和私人手中的200多部文本。“找到了文本,研究就有了基礎,研究水平就能走向全國前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初期傳播史》收入2011年“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後,田子渝總結道。
自1987年破格升爲副教授之後,1992年,田子渝順利獲評教授,後又兼職華中師範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等。2014年,68歲的田子渝退休後,又先後成爲嘉興學院紅船精神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北京大學《馬藏》編纂與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中央編譯局宣傳普及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2017年,湖北大學打破常規,返聘他爲中共創建史研究中心的研究員。
尋找史料的過程就像尋找寶藏
2017年春節期間,時任湖北省委宣傳部長梁偉年到田子渝家中拜訪,看到房間兩面滿牆的曆史資料,他提議將這些珍貴的史料整理成冊。很快,以田子渝爲核心的研究團隊成立,開始著手編纂《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著作選集(1920-1927)》。2018年5月,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之際,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著作選集(1920-1927)》出版。選集是從田子渝掌握的200余種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著作中,精選92部具有重要曆史地位、廣泛傳播影響和獨特思想價值的文本彙編而成的,按其內容特點分爲四編。今年10月14日上午,在湖北大學建校90周年之際,由田子渝教授主編的《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著作叢編(1920-1927)》隆重發布。
著名黨史專家石仲泉對選集給予高度評價,認爲此選集是在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研究領域一項具有開創性、基礎性、系統性、時代性的重要成果。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這些早期著作文本就是傳播的載體。可以說,《選集》從文本上見證了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初心。”田子渝說,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著作文本的收集、整理與出版,是馬藏工程的起點,是“紅色四庫全書”的開篇,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價值、文化價值。
“30多年來我們到處搜集。”田子渝說,這套書見證了他多年來爲研究黨史遠赴海內外搜集史料的曆程。他到美國3次,搜集了陳公博1924年撰寫的《共産主義運動在中國》碩士論文複印件;到斯坦福大學搜集到漢口1927年出版的《共産國際黨綱草案》;數次到新加坡、日本,以及我國境內和香港、澳門、台灣珍藏民國時期圖書較多的城市。搜集過程中,他不放過任何一處可能找到史料的地方,在揚州某中學的圖書館,他找到了一本大革命時期《武漢評論》紀念列甯專刊。
田子渝說,尋找史料的過程就像尋找寶藏的過程。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每當我們翻開布滿灰塵、散發著濃烈氣味、已經變得脆黃的報刊時,就激動不已,因爲我們是在翻開一部被封存的曆史,由于我們的努力,它得以重見天日。其間的艱辛和喜悅是一般人所難以理解的。”在《李漢俊》一書的後記中,田子渝如是說。
“我原本只有高中文憑,是湖北大學不拘一格錄用了我,後又破格聘我爲副教授,我也是學校首批報到省裏評的二級教授,一路走來,學校對我有恩,我也要盡自己所能做好教學科研。”(吳珊 李逸)
來源: 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