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命生好醜唔怕捱,幾大都要捱過來。”一句悠長歎歌貫穿全劇,道出紅頭巾們堅韌又柔軟的內心世界。
9月20日晚8點,大型現代粵劇《紅頭巾》在三水區文化活動中心大劇場隆重上演,時長2個半小時。該劇已于8月24-31日在廣東粵劇藝術中心成功首輪演出六場,收獲好評如潮。
此次正式回到紅頭巾發源地三水演出,于9月20日至23日連演4場。據了解,粵劇《紅頭巾》還計劃于年內晉京演出。
永不褪色的紅頭巾
離鄉、思鄉、望鄉、還鄉……該劇講述了上世紀30年代初,災荒年間,三水女人盧帶好、阿月和阿麗姐妹結伴去南洋當“紅頭巾”謀生養家的舊時往事。她們離鄉別井在新加坡從事最辛苦的工地工,戴起“紅頭巾”,面對移民早期惡劣的生存環境,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靠肩挑手提創造了至今仍爲人稱道的傳奇,最終載入了新加坡的曆史,受到海內外社會各界的尊重,人們都叫她們“紅頭巾”。紅頭巾進而成爲對三水女人獨有的尊稱,成爲展現華僑婦女高尚人格的特有名詞。如今的新加坡街頭仍矗立著 “紅頭巾”石像,新加坡還先後推出了“紅頭巾”主題的電視劇、郵票,把“紅頭巾”的事迹選入學生教材,讓三水“紅頭巾”成爲了家喻戶曉的名字。
“劇中主人公‘帶好’這個名字,把某種啓示、某種擔當奇妙地組合在一起,親切地給予了集體的文化認知——在那樣艱難困苦的年月裏,‘帶好’們以柔弱的肩膀挑起了整個家族的生存,以辛酸的血汗承擔著整個家族的興衰。”該劇導演張曼君表示:“她們唯一的念想就是給家人、給子孫、給生她養她的土地、給這個國家帶來好!”
深情演繹
劇中飾演女一號“帶好”的曾小敏表示:“‘紅頭巾’自尊、自愛、自立、自強的精神,是中國人民的優良品格,是中國精神在世界的一種展示和認可。”
頻現三水元素易稿十余次
《紅頭巾》由國家一級導演,中國戲劇梅花獎表演藝術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張曼君執導;國家一級導演莫非編劇;國家一級演員,文華表演獎、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曾小敏領銜主演。
劇組從籌備立項至今曆時3年,劇本易稿十余次,對劇中細節、舞美、燈光、服裝等方面進行了多次的修改打磨,並多次深入三水采風,力爭將該劇打造成爲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于一體的優秀作品。
舞台上,簡約的水線,嶺南特色的背景,映襯的是紅頭巾女人們曆盡苦難下南洋的悲喜交集,大時代裏一個又一個微弱無名的身影猶如一場身不由己卻又是承起自我的命運擺渡。
展示紅頭巾的辛苦勞作
劇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從“船艙”翻滾到“消毒”上岸,從阿媽“哭子”,到帶好痛失情郎的“盲婚”對拜,以及集體“走難”、“惠姐”中彈離世等感人場景,無不挑動著觀衆的神經,觸動著觀衆的心靈。
該劇大膽運用創新手法,除了粵劇傳統的唱腔和身段,還結合了西方音樂劇的現代舞和搖滾說唱等不同的藝術元素,特別是“船底艙”“建築工地”“走難”等一系列的女性群體舞蹈,讓人感受到澎湃的情感表達,同時結合獨有濃郁粵味的粵劇唱腔,讓觀衆在享受粵劇傳統藝術表演的同時有了更現代、更多元的感官感受。結合了南洋異域風情和時尚潮流元素的“三介旯婆”招工、“三報童”說唱等歡快場景,讓觀衆在眼泛淚光之余歡喜開顔,耳目一新。
現場來了800多名觀衆。“太棒了,看的人很感動。”不少觀衆表示,《紅頭巾》是三水人耳熟能詳的故事,也是三水人的一種精神象征。
蘆苞胥江祖廟、三江彙流、鍋耳建築……劇中頻現三水元素,用寫意的舞美將舞台打造出充滿詩意的、抒情的氛圍,讓觀衆在看戲聽戲的同時,很自然地、感同身受地融入到人物所處的環境中。
“回家鄉演出激動的有點睡不著”
“三水是我的家鄉,我對三水一直有很深的感情,三水人民一直以來也是特別支持我的工作,我特別感恩三水人民對我的厚愛。這次回家鄉演出意義非常特別,前一晚都激動得有些睡不著。”主演曾小敏是三水人,她的太祖母也是一名“紅頭巾”。她表示,這次回家鄉演出意義非凡,因爲這部《紅頭巾》是爲三水而創作的劇目,是發生在家鄉的曆史故事,它是代表著三水的人文精神,更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相信家鄉的父老鄉親會喜歡粵劇《紅頭巾》。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王馗認爲,粵劇《紅頭巾》是一個國際性題材,體現了三水人、嶺南人、中國人用自己的力量爲世界所作諸多貢獻的精神面貌,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展現。《紅頭巾》是將一個具有世界性話語的群體搬上舞台,用現代粵劇的手法展現,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展示。
三水區相關負責人表示,紅頭巾“自重自愛、自立自強”的精神,是二十世紀初期中國人下南洋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聯系佛山三水和新加坡的一個重要紐帶。“紅頭巾”于2007年被列入三水區第一批非遺名錄,于2018年入選“三水十大文化名片”。如今,在國內一流藝術創作團隊的傾力打造下,粵劇《紅頭巾》創新用藝術的形式延續講述並演繹著三水紅頭巾這段永不飄逝的回憶,再現三水女性的時代傳奇。
南都記者姚建國 通訊員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