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 徐兵)中國證券業遊來了一只“鲇魚”。
近日,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在一份聲明中宣布,經中國證監會批准,摩根大通國際金融有限公司將持有子公司摩根大通證券(中國)100%股權。這意味著,摩根大通證券(中國)將成爲中國第一家外資全資控股的證券公司。
國外知名券商的進入,能否攪動中國證券業的“一池春水”?
摩根大通將成爲中國首家外資獨資券商
從1921年在中國開設第一家分行開始,摩根大通已經紮根中國一百周年。在此期間,摩根大通一直致力于開拓市場,並積極謀求多家在華合資公司的控股權或獨資控股。
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查閱以往資料注意到,摩根大通證券是首批新設的外資控股券商之一。早在2019年3月,證監會同時核准設立摩根大通證券、野村東方國際證券。
隨著金融開放程度的加大,上述兩家券商也先後獲批4塊主要業務牌照,除證券經紀、證券投資咨詢、證券自營業務牌照外,摩根大通證券還獲批證券承銷與保薦業務牌照,而野村東方國際證券則獲批證券資産管理業務牌照。
而此次,摩根大通宣布,中國證監會已對摩根大通證券(中國)控股股東——摩根大通國際金融有限公司受讓5家內資股東所持股權,成爲摩根大通證券(中國)唯一股東的事項准予備案。摩根大通稱,摩根大通國際金融有限公司將持有摩根大通證券(中國)的100%股權,使其成爲第一家在中國全資擁有一家證券合資公司的外國公司。
其實,也不只證券公司,摩根大通還是首家全資控股中國期貨公司的外資銀行。2020年6月18日,摩根大通曾宣布獲得證監會批准,將其在摩根大通期貨有限公司中的持股比例由49%增至100%。目前,摩根大通已初步完成了期貨的全資控股。
而摩根大通還計劃實現其在華基金公司的全資控股。2020年4月3日,摩根資産管理曾宣布與上海浦東發展銀行旗下控股公司上海國際信托有限公司初步達成一項商業共識,擬收購取得合資企業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股權至100%。
如果該計劃落地,摩根大通將有望成爲國內第一家集齊證券、期貨、基金公司獨資控股的外資機構。
記者從中國證券業協會官網了解到,2021年上半年,摩根大通證券(中國)實現營業收入2.03億元,在139家券商或券商子公司中排名114位;虧損4306萬元。各主營業務方面,證券經紀業務淨收入1056萬元;投行業務淨收入24萬元;證券投資收益236萬元。
“鲇魚”將促進券商業轉型升級
“對摩根大通和我們的衆多客戶而言,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機會之一。”摩根大通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Jamie Dimon如是說。
而對于中國資本市場來講,意義非凡。央視評論稱:“這是國際金融機構深耕中國市場邁出的重要一步,更是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進程的重要一步。”
國內知名券商機構一分析師在接受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采訪時說:“中資券商目前面臨挑戰很多,經紀業務萎縮、資管方面的轉型等,像摩根大通這樣擁有全球視野的外資券商進入,無論是在經營理念上還是投行能力上,都將給中資券商帶來成熟的國際經驗。”
不過,他也向記者坦言:“對于外資券商的入場,不必太擔憂,短期內不會有很大‘威脅’。外資券商在華或面臨‘水土不服’的問題,中資券商在本土市場更具優勢,尤其是在服務方面。 外資機構本土化過程並不容易,預測外資機構進入中國後可能會進一步加大與中國本土金融機構合作。”
中信建投分析師高峰告訴記者:“外資機構入場的‘鲇魚效應’將爲券商行業注入更多的競爭壓力,國內券商在正面迎戰的過程中,也將積累更多的經驗,促進自身的轉型升級。同時,外資機構的入場,使國內投資者在挑選券商服務時有了更多選擇,這無疑對投資者是一個利好。”
其實,繼摩根大通證券、野村東方國際證券之後,證監會去年在三個工作日內火速核准設立大和證券、星展證券。大和證券的控股股東是株式會社大和證券集團總公司,持股比例爲51%。星展證券的發起方爲新加坡最大的商業銀行星展銀行(DBS),原名爲新加坡發展銀行。
截至目前,外資控股券商已增至9家。其中,核准設立的外資控股合資券商已有4家,分別爲摩根大通證券、野村東方國際證券、大和證券、星展證券。而瑞銀證券、高盛高華證券、瑞信方正證券、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彙豐前海證券則是外資股東通過提高持股比例實現控股。
這也意味著,隨著更多“鲇魚”的進入,中國證券業也將更快從“小池塘”走向“大海洋”,更快走向成熟。
中資券商業績正加劇分化
事實上,目前中資券商的競爭格局愈加明顯。
“資源往頭部券商靠攏,強者恒強、弱者恒弱。未來券商行業會存在優勝劣汰的趨勢,競爭相對比較激烈。”高峰告訴記者。
中證協最新統計數據顯示,139家證券公司2021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324.14億元,同比增長8.91%;實現淨利潤902.79億元,同比增長8.58%。截至目前,在41家A股上市券商中,有11家披露了2021年中期業績預告,11家披露了業績快報。已披露2021年中報業績快報的11家上市券商合計實現淨利潤352.89億元,占行業淨利潤總額的39.09%。
其中,中信證券一騎絕塵,上半年實現淨利潤高達121.98億元,同比增長36.66%,直逼去年全年的149億元。上半年,僅中信證券一家頭部券商就貢獻了行業淨利潤總額的13.51%。
另外,記者注意到,22家券商披露中期業績預告或快報,整體盈利預增區間在30%至60%之間,在去年同期高基數基礎上繼續實現高增長。部分頭部券商表現較爲亮眼,中信證券、海通證券的同比增速均超過36%,還有不少券商預計淨利潤同比增速的下限也均超過50%。但同時,不同券商之間的業績分化十分明顯。
在已披露業績快報的上市券商中,方正證券實現淨利潤13.01億元,同比增幅爲102.7%。而作爲頭部券商的中信建投上半年業績表現則讓人有些意外,實現淨利潤45.29億元,同比下降1.08%,對于業績下降的原因,中信建投表示:“是由于在上年同期較高基數基礎上略有下降。”另外,記者注意到,中原證券及今年剛剛在A股上市的財達證券表現突出,預告淨利潤同比最大增幅分別爲712.92%、125%。
此外,近年來,有關“券商合並”的消息不斷,無疑也折射出券商行業的緊迫感。若疊加外資券商進入,未來中資券商如何破局,拭目以待。
責編:楊志瑩 | 審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