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究竟對中國經濟有多大影響?
鑒于疫情後續發展難以准確預計,目前還很難斷言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到底有多大。但一個共識是,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是短期的、一次性的;隨著經濟活動逐漸恢複,中國經濟發展的長期趨勢不會改變。
但央行調查統計司原司長盛松成提醒,此次疫情對經濟的沖擊究竟會成爲一時現象還是將持續更久、影響更大,不僅取決于中國經濟所處的環境和發展階段,也取決于企業能否順利度過目前的困境,並保持就業穩定。
疫情對中國各行業的影響:
1、餐飲消費行業
上一次消費行業面對這樣的全行業危機,還得追溯至2003年的非典時期。官方對于各個垂直行業最終受到的影響並無具體統計,但經曆過的多位餐飲行業人士給出了30%餐飲店倒閉出局的估算。
今非昔比,服務行業的整體地租和人員社保成本上升,人員成本占比大幅提高。互聯網也已深度嵌入服務業,OTA、外賣、視頻平台在突然的疫情中,不得不快速調整與線下的利益關系。
大型餐飲連鎖西貝莜面村的創始人賈國龍,首先發聲踢爆了疫情對服務行業的致命打擊,稱即便公司借款發工資,也只能維持三個月現金流。“原計劃一季度要20億元的銷售,現在業務停了,支出照常,三個月工資就要發5億元。”賈國龍在多個內部分享場合一再重複著“三個月”這一死線。
壓垮大型餐飲的兩大成本是房租和人力。臨近春節,提前備貨的食材也面臨積壓腐壞的風險,節後原材料價格因爲物流成本提高大概率將上浮。
2、酒店旅遊行業
“節前是狂歡,節後是嚴冬。”民航從業者林智傑如此形容2020年的春節。在沈陽一家民營旅行社工作的王強,整個春節的主要工作則是處理退單。交通旅遊驟停後,酒店行業訂單也銳減九成以上。
對于酒店業而言,人力、房租兩大主要成本之外,最大的負擔是銀行貸款。酒店業是重資産投入,行業前期裝修建店投入需要五六年回本。這意味著,對于尚未度過投入期的酒店,一旦收入爲零,將很難持續還貸。
新冠疫情影響會波及旅遊産業上下遊所有公司,酒店關門之外,傳統旅行社、旅遊代理等“夕陽産業”將被逐步淘汰。
多名旅遊業人士預計,疫情結束後入境遊需要一年以上的恢複時間,出境遊恢複時間在三個月到半年左右,國內旅遊可能會在疫情過去後較快恢複甚至迎來井噴。
3、影視行業
“有2020年頂著,怕什麽2019年數據難看。沒有最難,只有更難。”國內一家影視制作公司負責人在朋友圈如此評價。
就在七部電影春節撤檔的第二天,徐峥自導自演的《囧媽》以6.3億元賣給了字節跳動,在其短視頻平台播放:“徐峥壓力很大,與橫店簽了24億元的票房保底,影片撤檔各方都賠不起。”一位電影公司發行人士告訴財新記者。
電影行業炸開了鍋。影院如此急切的原因在于,目前電影行業獨特的票房分賬模式,一部影片的總票房至少有一半要分給影院,剩余部分再分給出品方、發行方、納稅等。電影不上大屏幕直接轉給視頻平台,制片方自救的同時切斷了影院的收入來源。
4、房地産行業
“只要一天沒有收入,這些企業都有可能陷入困境。”鄧浩志說。他認爲,疫情引發銷售暫停,勢必加速淘汰一批根基不穩的高周轉房企。
房地産是資金密集型行業。“高周轉”是房企沖規模並實現高利潤的法寶。“快拿地、快開工、快銷售”的模式能夠提高資金利用效率,亦要求企業保證現金回流速度,否則難以爲繼。
房産銷售轉至線上,不失爲非常時期的營銷手段,但效果並不好。
一位營銷人員對財新記者抱怨,“你每天給潛在的客戶問好,客戶也很煩。買房一下子就要花幾百萬元,誰會真的不看房就直接下單?”另一名房企營銷條線的人士分析稱,房企推出線上銷售的主要目的是“蓄客”,線下看房和簽約環節很難在短期內被替代。
業內人士多認爲,新冠疫情對樓市的直接影響是導致購房需求延後,但間接影響尚難以評估。招商銀行研究院研報指出,間接影響取決于疫情最終對經濟、就業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沖擊程度,以及購房者對自身收入預期、消費信心的恢複快慢等因素。業內普遍預計,已經持續三年有余的樓市調控政策,近期或將出現邊際松動。
5、工業制造業
與2003年中國經濟處于上升期不同,當前中國經濟仍面臨“三期疊加”的挑戰,尤其是衆多中小企業處境艱難,在這種意外沖擊下,能堅持多久,不僅事關中國經濟增速,更關乎就業這一最大的民生。
“防疫物資是否到位,上下遊産業鏈能否恢複,物流何時能恢複正常,是制約企業複工的三個關鍵因素。”山東一家機械設備企業負責人表示,加之外地員工還需要隔離,開工後可能需要一個緩沖期才能恢複正常生産。
全球70%的智能手機在中國生産,疫情暴發一度引發手機斷貨的憂慮。據財新記者了解,全球至少四成以上iPhone由富士康河南鄭州工廠貢獻。珠三角是手機供應鏈重鎮,當前制造業企業普遍面臨口罩短缺的問題。而疫情重災區武漢還是面板産業重鎮,該地聚集了京東方、TCL集團、深天馬等多家面板廠商。面板是指顯示屏顯示畫面的硬件模塊,主要用于手機、電視、汽車屏幕等顯示領域。
6、畜牧養殖業
此前,財新對疫情下的畜牧養殖業現狀已做過系列報道。(見文尾參考內容)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對宏觀經濟産生重大負面影響,服務業首當其沖,制造業和農業也難以幸免,尤其是畜牧業涉及牲畜家禽育種和飼料的運輸供應,對于因疫情引起的交通運輸中斷更爲敏感。
湖北省畜牧業協會的一名負責人對財新記者介紹,湖北禽蛋産量居全國第六,年家禽存欄量約爲3.5億只,出欄量約爲5.3億只,日需飼料3000噸,其中玉米1800噸、豆粕1200噸。
而財新智庫的調研顯示,交通的限制已經對家禽養殖企業和農戶的利益造成了實質損害。71.4%的受訪者表示已經出現了養殖禽類因飼料不足而死亡的情況),其中多數養殖者(76.2%)采取了主動處死禽類動物的措施。調研中,多數企業(63.5%)表示之前並未經曆過諸如禽流感等禽類疾病,面對此次新冠疫情有些無所適從
目前,飼料問題經過相關部門的協調有所緩解,但運輸問題仍極具挑戰。2月9日,湖北省畜牧業協會負責人告訴財新記者,當地的養殖行業情況 “有所緩解,但遠不能樂觀”。
資本市場如何看待疫情影響?
資本市場一時彌漫著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悲觀情緒;但悲觀有限,因爲有17年前的非典(SARS)疫情作爲參照。目前投資者多處于觀望態勢。中國資本市場能否挺過這次危機,疫情能否得到有效遏制,未來一段時間的形勢走向和政策應對,至關重要。
令觀察者悲觀的一大重要因素是,中國目前所處的經濟周期與非典疫情暴發時不同。2003年中國經濟處于高速增長的上升周期。而此次新冠病毒疫情正值中國經濟增速持續放緩之際,2019年四季度經濟雖有企穩之勢,但下行壓力不容忽視
由于對疫情未來發展及其對經濟影響機制的判斷不同,多位研究者對中國經濟受到沖擊程度的預測也不盡相同,但共識是,疫情拖得越久,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也就越大。
政府已經關注到企業可能遭遇的挑戰,一系列支持抗疫的政策陸續推出。
對可能陷入困境的中小企業的扶持方面,地方政府的行動相對更快。從2月2日晚江蘇蘇州率先出手之後,短短四五天時間內,已有20多個省份出台政策支持因疫情生産經營遇到困難的中小企業。
財新記者梳理發現,各地政策具有一定的共性,對企業作用較大的措施大概有兩類:
一類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按照中央的要求,對小微企業不盲目抽貸、斷貸、壓貸,同時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
另一類旨在降低企業成本,既包括延續此前對不裁員或少裁員的參保企業返還部分其上年度實際繳納失業保險費,也包括允許企業緩繳社保和稅收三至六個月;減免房産稅、城鎮土地使用稅;減免承租國有資産類經營用房房租等新措施。
疫情影響下,2020年中國經濟未來如何走?
市場普遍預期,中國政府將采取適當的貨幣和財政寬松政策,緩解疫情對經濟造成的影響。
“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悲觀估計則爲一年時間,樂觀估計只要半年左右,影響較大的時間是在一季度,半年後基本可以恢複正常。”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認爲,疫情不會改變中國經濟的長期趨勢和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上升地位。
“關鍵是就業需要引起高度重視。”李迅雷認爲,從受新冠疫情影響最大的服務業看,酒店、餐飲、交運等以中低端勞動力居多;出口相關制造業中,也有不少屬于勞動密集型的,若疫情導致的服裝鞋帽、玩具等出口增速下行,也會影響這些行業勞動力的就業。
“除了滿足控制疫情的應急需求,政策應將重點放在纾困上,維持經濟基本穩定,防止大規模的中小企業破産違約,而非簡單地擴大財政和信貸刺激。”陸挺也認爲,在各地延遲開工、封閉交通要道的情況下,傳統的圍繞刺激汽車、地産、基建需求的擴張政策,其實並無用武之地。
陸挺也提醒,除非出現極端情形,疫情結束後,被延遲的一些需求反彈,經濟必然複蘇,季度GDP增速會出現V型反彈,此時寬松政策應及時有序退坡,避免過度刺激,否則會造成不必要的通貨膨脹、債務高企和壞賬率上升等後遺症。
全球最大共同基金管理者先鋒領航的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王黔也認爲,新冠病毒疫情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影響,首先來自市場情緒變化,面對疫情,公衆是“感到恐懼”,還是“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