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連續24小時馬拉松式的24場免費導覽之旅,探索本地老牌鄰裏女皇鎮東陵福日夜不停的生活脈搏,民間組織“我的社區”在冠病疫情中以別出心裁的文化活動,慶祝我國獨立55周年。
這也是自3月因故暫停實體活動以來,“我的社區”(My Community)首次恢複社區導覽。原本三小時的導覽壓縮成一小時,每小時出發的團隊最多有一名志願導遊和五名訪客,出發前須填寫健康申報和測量體溫,時刻遵守一米安全距離。
“SG55我愛東陵福曆史文化之旅”有10多名志願者義務帶團,根據導覽員的興趣與特長,以及當下發生的鄰裏活動,導覽方向和重點也有所不同。
例如前天上午9時開始的首場導覽,五名訪客跟隨志願者許梅(66歲,旅遊講師)的腳步,參訪黑白屋林立的威碩斯村(Wessex Estate)和由原馬來亞鐵路改建而成的鐵道走廊;既走過榮譽國務資政吳作棟曾居住的聯邦通道第55座政府組屋,也看到前議員梁莉莉醫生曾經營的診所。
東陵福路和聯邦通道組屋總計31座3480個單位,因2014年被納入選擇性整體重建計劃(簡稱SERS)而得拆除。許多居民已搬離,最後一批住戶明年將離開。
高溫下熱得汗流浃背,訪客們依然專心聆聽導覽員講述建築背後的曆史。女皇鎮是我國首個衛星鎮,于1962年迎來首批居民,東陵福是當中一個鄰裏。
目睹熟悉的社區隨著重建計劃,正在成爲消逝的人文風景,策劃活動的“我的社區”聯合創辦人郭俐勇(30歲)受訪時指出,希望國人能趁國慶長周末,放慢快節奏的生活,留意鄰裏發生的故事。
他介紹,活動的一大亮點是訪客有機會看到東陵福深夜的樣貌,例如淩晨2時小販們忙碌准備面煎粿的面漿、淩晨3時德士司機交接換班、淩晨4時報販們聚在組屋底層拆分一捆捆新鮮運到的報紙,准備派送到家家戶戶等。
“一個人在鄰裏的日常活動,其實就形塑了他的身份和特性。這些雖是尋常小事,但都是社會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曆史文化一旦消失,就不再回來。這也是我們舉辦24小時導覽的原因之一。”
昨天首次參加文化導覽的訪客李志仙(58歲,理工學院兼職講師)告訴《聯合早報》,每年全家出國旅行前,她都會做功課了解目的地,當家人的導遊,“但我近來才意識到,自己反而不怎麽了解新加坡,開始參加本地導覽團。雖然全程戴口罩略有不舒服,但無損參觀興致,也激發我繼續探索社區曆史的興趣。”
一連24小時的東陵福曆史文化之旅已在昨早9時結束。郭俐勇預計,隨著經濟活動逐漸恢複,他們會在9月重啓三小時的社區導覽,但訪客人數暫時仍會保持在五人以內。有興趣的公衆可到“我的社區”官網www.mycommunity.org.sg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