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unsplash
1972年2月21日,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抵達中國北京,受到周恩來總理等時任中國領導人歡迎。一個星期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衆國聯合公報》(簡稱“上海公報”)發表,兩國開始友好交往。
是年9月29日,周恩來總理又與時任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簽署了《中日聯合聲明》。中日正式建交。
5年多之前的2016年11月,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當選美國第45任總統。特朗普開始在貿易、科技、台灣問題和南海問題等多領域與中國“脫鈎”或對抗。中美關系迅速惡化並陷入低谷。
盡管如此,作爲世界第二大和第一大經濟體,中美兩國的一舉一動卻都是國際關系中最受關注的大事。
2022年1月,新京報新京智庫向全球各界專家學者發起“2022年全球趨勢與發展”問卷調查,收到111份有效問卷。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在“2022年世界熱點事件中,您最關注哪些問題?”的選項中(多選),選擇“中美關系走向”的比率高達89.19%,在21個選項中比率最高,比第二(新冠疫情繼續全球肆虐)高選項的比率多28個百分點。
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成員、美國巴克內爾大學教授朱志群告訴新京智庫,在全球變得越來越緊密的同時也變得越來越脆弱。全球性的地緣政治競爭,民粹主義崛起,“逆全球化”浪潮,因疫情影響的産業供應鏈斷鏈等一系列世界大事中,“中美兩國在其中扮演著特別重要的作用”。
俄羅斯烏克蘭局勢尚未有實質性改善,全球其他區域也同樣並不平靜……2022年,我們將走進一個怎樣的世界秩序?
中美經濟的“競爭”
作爲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美國經濟正遭受重挫。
2022年1月12日,美國勞工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12月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環比上漲0.5%,同比上漲7%,創1982年6月以來最大同比漲幅,凸顯美國通貨膨脹壓力繼續攀升(新華社報道)。
與之相反,中國經濟表現還不錯。國家統計局1月17日發布數據,初步核算,2021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爲114.37萬億人民幣,按不變價計算,比2020年增長8.1%。此前,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兼國家統計局局長甯吉喆介紹,2021年中國GDP將連續第二年超過人民幣100萬億元,占世界比重將進一步上升。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張永軍撰文表示,根據中國、美國、歐盟各自經濟指標的季節性變化規律以及目前的增長趨勢,推算三大經濟體2021年的GDP,中國或將達到17.7萬億美元(折算),增長8.1%左右;美國將達22.8萬億美元,同比增長5.5%左右;歐盟將達17.0萬億美元(折算),增長4.3%左右。這意味著,2021年中國GDP將首次超過歐盟。
拉長時間來看,中美經濟體量的差距在半個世紀的時間裏(中美建交以來)逐漸縮小。
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1972年,中國GDP只有1137億美元,而美國是1.279萬億美元,中國GDP不足美國的一成。到2010年中國首次超過日本時,中國GDP已達美國的4成。2021年,這一比值再次擴大,約爲美國的77%。
2021年初,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美國經濟雖然在全球仍排名第一,但第二名(中國)緊隨其後。“這是美國很難接受的。”
事實上,美國經濟正處于一個衰退期。2021年10月,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經濟學教授布蘭奇弗勞爾(David Blanchflower)和倫敦大學定量社會科學教授布賴森(Alex Bryson)指出,盡管美國總統拜登政府以前所未見的方式介入勞動市場,讓失業率快速恢複,但過去六個月,雖然就業與薪資出現成長,但消費者預期明顯下滑。他們表示,目前美國的消費者信心基本上已崩塌,顯示美國正在進入衰退。
美國的衰退可能不止于當下。2021年12月,美國前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表示,目前美國的通脹已經根深蒂固,美聯儲(Fed)很難在不引起經濟衰退的情況下抑制物價上漲。在未來24個月內,美國陷入經濟衰退的可能性爲30%~40%,至于軟著陸,即收緊貨幣政策但不會嚴重遏制經濟成長的可能性爲20%~25%。
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的發展勢頭已難以阻擋。英國經濟與商業研究中心(CEBR)預測,以美元計算,中國將在2030年成爲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這比此前該機構預測的時間晚兩年。
日本經濟研究中心亦預測,中國GDP將在2033年超過美國。到2038年中國的經濟規模將擴大到高于美國近5%的水平,但到2040年中美的GDP差距將開始縮小,到2050年美國將再次超過中國。不過,2053年將再次發生逆轉,中國GDP將再次超過美國。
內部問題外交化
美國經濟的衰退,引發了美國社會的一系列問題。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講座教授、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對新京智庫表示,美國政府在把他們國家內部的問題外部化,把責任推給中國政府。就像新冠疫情,美國政府自己管控不好,就把責任推給中國。如果說特朗普政府是開啓了中美之間的“脫鈎”,拜登政府則是進一步開啓了世界兩極化的進程。拜登一上台就用意識形態來給中美劃界,這就導致世界在往兩極化方向運動。
盡管拜登上台後也試圖改善中美關系。2021年11月15日,在中美國家領導人視頻會晤前的講話中,拜登稱,“我們需要構建一些常識性的護欄,在我們存在分歧的領域做到明確和坦誠,並在我們的利益相交的領域共同努力,特別是在像氣候變化等關鍵性的全球問題上。”
不過,中美關系的改善並非易事。德國波恩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終身講座教授兼全球研究中心主任辜學武告訴新京智庫,中美之間的問題是被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破壞的。他在任時出台了很多對中國極限施壓的措施,把40多年來建立的合作機制都破壞掉了。
問題是,有著“李光耀智囊”之稱的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卓越院士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認爲,雖然發起這場(中美)競爭的特朗普政府已經下台,拜登也推翻了特朗普政府的許多政策,但是仍然保持著對中國的地緣政治競爭。
而拜登政府實施地緣政治的重點區域就是亞太地區(本文均指不包含太平洋東岸國家的狹義“亞太地區”概念)。美國在這一區域構建了“三四五”聯盟——奧庫斯(AUKUS,美國、澳大利亞和英國成立的軍事安全合作夥伴關系)、“四方安全對話機制”(Quad,美國和印度、澳大利亞和日本之間非正式戰略對話機制)和“五眼聯盟”(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所組成的情報聯盟)。
鄭永年表示,這些是地緣政治變動的産物,背後的原因是美國地位衰落,但還沒有完全衰落。盡管中國在崛起,國際影響力在增大,但是中國不是美國,中國政府承諾不會稱霸世界,也沒有美國那樣的意願,目前也沒有能力取代美國。
不僅如此,拜登政府還在展示其軍事聯盟力量。2021年5月,“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打擊群從英國出發,開始其首次海外部署任務。打擊群中除航母外,還包括英國海軍的兩艘驅逐艦、兩艘反潛護衛艦、一艘“機敏級”潛艇和兩艘補給艦。此外,一艘美國海軍導彈驅逐艦、一艘荷蘭海軍防空護衛艦也加入編隊。
按照預定計劃,這次部署行動將穿越地中海、印度洋、前往太平洋,一路將參訪近40個國家,行程約4.8萬公裏,爲期28周。部署中的重點任務有多項,包括進入南海海域,執行所謂“航行自由”行動。
與此同時,法國、德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日本等國均相繼派遣軍艦前往中國南海活動。
“不過,對歐洲國家也要區別看待”,辜學武表示,英國、法國和德國三個國家不僅派出的軍艦數量不一樣,德法與英國的目的也不一樣,更是與美國的目的不一樣。
亞太經濟崛起
美國越來越重視在亞太地區的部署,尤其是軍事部署。
2021年8月,美國伯克級導彈驅逐艦“希金斯”號和海軍神盾驅逐艦“霍華德”號抵達日本橫須賀。美國第71特遣隊指揮官薩金特稱,“這些驅逐艦是我們海軍所能提供的最強大的艦艇之一”,也是“對美國家安全戰略方針倡議的直接支持”。
與此同時,美國瀕海戰鬥艦“查爾斯頓”號抵達菲律賓。這是美國海軍艦艇自2019年以來首次訪問菲律賓。實際上,美國此前在西太平洋地區已部署了第7艦隊的50~70艘各型艦艇。
海軍研究院研究員張軍社對媒體表示,美國海軍又將兩艘伯克級導彈驅逐艦部署到日本橫須賀基地,是落實所謂“印太戰略”的一個新行動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這將有助于美國海軍增強在西太平洋地區和印度洋地區的軍事存在。
美國做這樣的部署,自然是因爲亞太地區的經濟實力已不容小觑。公開數據顯示,1970年,北美和西歐占世界經濟的比重分別爲37%和26%,東亞和南亞的比重占14%和7%。但經過近50年的發展後,北美和西歐的比重分別下降爲19%和15%(2018年),而東亞和南亞分別上升爲23%和16%。
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李成向新京智庫表示,這組數據表明亞洲在崛起。而中國的快速發展是亞洲崛起當中的一個標杆性事件。
在亞太,不僅中國,印度、印尼的經濟也在近年來獲得了明顯發展。1972年,印度GDP僅有714.6億美元,而2021年或將達2.864萬億美元(根據2022年1月7日印度統計部公布2021年GDP增長率爲9.2%計算所得)。印尼GDP從同期的僅有110億美元,增長至1.097萬億美元(根據2021年10月世界銀行預測印尼2021年GDP增長率爲3.7%計算所得)。
印度的未來也被看好。英國經濟與商業研究中心預測,印度經濟2022年或將超越法國、2023年超越英國,再次成爲世界第六大經濟體(上一次爲2016年)。
根據預測,到2030年,全球排名前5的“中産市場”當中,有4個將在亞洲,也就是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和日本。麥肯錫亦曾估計,亞洲“很快”將有大約30億中産階級消費者。
鄭永年表示,世界的經濟中心在亞太地區,無論是未來5年、10年甚至更長時間,世界經濟中心都將在亞太地區。那麽,所有國家的外交經濟戰略重心也會轉移到亞太地區。
這得益于亞太地區的經貿關系變得越來越緊密。2022年1月1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生效。這是一份由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東盟十國共15國制定的經貿協定。
日本國立新潟大學國際關系學副教授張雲對新京智庫表示,亞洲經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存在著資源和市場兩頭在外的情況,而本地區經濟體之間的相互依存度還不高。但RCEP的生效將推動本地區産業鏈間的合作分工進一步緊密化,這反過來意味著中國經濟將會進一步被捆綁到地區經濟秩序中。“對于其他經濟體將産生更大的安心作用。”
不過,李成認爲,就相對實力而言,亞太地區反超歐美發達國家成爲全球經濟引擎有“一定道理”,但亞洲不是一個共同體,本身有內在的區域性差異,所以說“亞洲回歸中心”這個概念實際上也是值得商榷的。
但即便如此,這也引起了美國政府的重視。鄭永年表示,在RCEP的15個成員國家中,中國是最大的經濟體,美國政府認爲中國將在協定生效後取得一個主導的角色。所以,美國要另搞一套抵消中國影響力的機制——印太經濟框架。印太經濟框架所涉及的國家,差不多與RCEP國家重合。
觀望的歐亞諸國
美國政府試圖遊說亞太國家“選邊站”,但多數國家並沒有“選邊站”的意願。
2021年12月13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抵達印尼首都雅加達,開啓爲期四天的東南亞訪問行程。除印尼外,布林肯訪問計劃中還包括馬來西亞和泰國。在第二天以“美國的印太地區戰略”(美澳印等國家使用“印太地區”,以弱化中國地位的概念)爲題的演講中,布林肯吹捧美國深化與亞洲區域各國之間的約定,提議與印太地區的合作夥伴加強“國防和情報工作”。
布林肯表示,此次訪問的目的“不是以美國爲中心的地區或以中國爲中心的地區之間的競爭”,相反,目標是維護爲該地區的和平與繁榮作出貢獻的權利和協議。
不過,印尼是一個“不結盟、有時喜歡爭吵的新興大國”,“與華盛頓的關系始終搖擺不定”。因此,對于布林肯的訪問,印尼《雅加達郵報》發表評論稱,美國推行“印太戰略”只是爲了在印太地區牽制中國,而不是爲了該地區各國之間建立真正的合作。
同樣研究東亞政治、東亞國際關系的朱志群表示,東亞的一些國家,其實采取的是一種“騎牆”外交政策,兩邊都不得罪,因爲他們不希望“選邊”。
據境外媒體報道,馬來西亞外交部副部長卡瑪魯丁·賈法爾(Kamarudin Jaffar)2021年底就曾表態過,馬來西亞在外交上秉持中立立場,致力于發展與所有國家的友好關系,不會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
即使是日本,朱志群亦認爲,雖然日美同盟關系比較特殊,但是日本也沒有完全跟中國翻臉,與中國保持了良好的外貿關系,並且加入了RCEP。
2022年1月10日,日本《每日新聞》發表社論指出,中國是日本最大的貿易夥伴,占總數的四分之一。在中美沖突和新冠病毒流行的逆風中,日本對中國的出口正在增長。這說明中日“經濟聯系加強了,密不可分”。
這樣的國家還有新加坡、韓國和越南等。2021年3月,李顯龍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你無法避免彼此合作……不可能再回到貧窮、絕望和以及那些不穩定和沖突的地方”,“新加坡無法選邊站”。
不僅亞太地區,歐洲的國家也存在類似現象。
辜學武介紹,對于在中美兩個大國之間如何“選邊”問題,現在只有英國、立陶宛明確“選邊”了。其他大部分歐洲國家還處于觀望之中,因爲他們還不願意把自己國家的命運緊緊地鎖定在中國或者美國身上,而且是不可能僅僅鎖定在中國身上。
“現在的問題是,這些國家在多大程度上願意去配合美國遏制中國的發展”,辜學武表示,德國、法國兩個國家是幾乎不可能走上配合美國遏制中國這條路上的。尤其是法國追求戰略自主的思想,在總統馬克龍的領導下,非常強烈。
同是傳統的發達國家,又有著相近的文化、價值觀,爲什麽會這樣?辜學武解釋,因爲歐洲一些政治家和民衆越來越擔心:美國還要多久把他們自己的民主體制埋葬掉,還要多久會發生內戰,社會撕裂到哪一種程度?在這種背景下,其他歐洲國家是不可能完全“選邊站”美國的。
但不“選邊”的原因還因爲“他們也害怕中國”,辜學武表示,這不僅是與中國在政治體制等方面存在一些不同,而且也是因爲歐洲國家對中國的確還有成見。這是多方面原因形成的。這也讓其他歐洲國家沒辦法一定要“站”中國一邊。他們更希望在中美兩國的地緣博弈夾縫中求生存。
“加速器”新冠疫情
2022年,影響世界秩序的還有新冠疫情。
2021年11月9日,南非首次從病例樣本中檢測到一種新冠病毒B.1.1.529變異株。11月26日,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定義爲第五種“關切變異株”(variant of concern, VOC)。
圖/pixabay
2021年聖誕節(12月25日)前後,全球5000多個航班因此被取消。李成說,僅僅這一條消息“就足夠給我們警告”。
此話不假,新冠疫情不僅讓國際航班中斷,還深深地影響著全球經濟。國際勞工組織2021年10月發布的報告顯示,2021年全球工作時間將比新冠疫情前水平(即2019年第四季度)減少4.3%,這相當于1.25億個全職工作崗位,明顯高于此前的預估。
全球經濟可能還將變得更糟。2022年1月11日,世界銀行最新一期《全球經濟展望》指出,全球增長正進入一個明顯放緩的時期。預計全球經濟增長將顯著放緩,從2021年的5.5%降至2022年的4.1%,2023年將進一步下降至3.2%。
2022年疫情能否好轉?世界秩序能否正常?
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全球健康與傳染病研究中心主任張林琦告訴新京智庫,“我們都希望盡快轉好,但我們必須抱有很大的警惕性。”因爲人類免疫屏障尚未有效建立,同時新冠病毒還在不斷變異。所以如何築起有效的免疫屏障,能夠對所有新冠病毒突變株都具有抑制能力,是未來要做好的關鍵性工作。
“2022年全球將陷入無序狀態”,鄭永年認爲,疫情只是一個催化劑,只是使“無序”提前到來了。根本原因是,舊的秩序搖搖欲墜,新的秩序又還沒能建立起來。這一切肇始于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的上任,彼時全球關系惡化已經開始了。
不過,全球秩序也有新氣象。2021年11月,在英國格拉斯哥的COP26峰會上,中美兩國宣布達成了《中美關于在21世紀20年代強化氣候行動的格拉斯哥聯合宣言》(下稱“聯合聲明”)。
國際著名氣候學家、瑞典哥德堡大學講席教授陳德亮告訴新京智庫,大家對此有點驚訝,雙方竟然發布了這樣一份聯合聲明。這份聲明讓大家看到了一絲合作的希望。
其實,在中美簽署《聯合聲明》前,拜登總統氣候特使約翰·克裏(John Kerry)分別于2021年4月和9月兩次到訪中國。
“氣候合作,確實是唯一的亮點”,朱志群表示,從政治宣言角度講,這至少讓社會和公衆覺得中美雙方還是可以合作的。但中美之間還有很多地方可以合作,比如共同抗擊新冠疫情問題,以及在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也都可以進行合作。
對于緩和中美關系,尤其是改善中國國際形象,辜學武認爲,2022年,德國是G7輪值主席國和法國是歐盟輪值主席國也“是今年很大的一個機遇”。至少在今年上半年,整個發達國家的項目議題設置和推進速度將由這兩個歐洲國家主導。而法、德兩國相對來說是追求戰略自主的國家,尤其是法國。
此外,馬凱碩也表示,東盟國家可以通過幫助建立中美橋梁來發揮寶貴的作用,因爲東盟國家希望與中美兩國都保持良好關系。東盟大約有6.15億人,其中有穆斯林、基督徒、佛教徒、印度教徒等。就此而言,東盟是世界上最具多元文明的區域組織,可以爲其他國家提供一個合作的模板,也爲中美兩國跨越不同文明開展合作提供了榜樣的力量。
新京報記者 | 肖隆平 柯銳 特約記者 | 鍾飛騰
編輯 | 鄭偉彬
校對 |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