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手起家這個夢,有那麽容易變現嗎?/unsplash
曾有人說,2016年是中國的創業元年。那一年,白手起家創業是最爲潇灑的姿勢。
不少大學生也紛紛跳進創業的大潮中,大學畢業的陳安妮創辦了快看漫畫APP;在校創辦了超級課程表APP的余佳文登上央視舞台……
創業這股風吹得很猛。一時之間,大學生們不倒騰點買賣,不開發個APP,都對不起自己身上滾燙的年輕血液。
可實際上,真正敢鑽進這風口的人卻仍是少數。根據麥可思2019年發布的《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2018屆畢業生創業僅爲1.8%,與往年相比有所下降。
創業這件事,遠沒有傳說中那麽來勢洶洶,也遠比你想象中的更兵荒馬亂。
風口上的豬,有時候也起不來
《Are You OK》 冠軍單曲獲得者雷軍曾有一句名言:“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這句話經過無數人的解讀,在他們看來,雷軍的這句話意在鼓勵創業者們尋找風口,順勢而爲,爭取成爲下一只遇到穿堂風的豬。
四條腿的豬容易找,但穿堂風難吹。
創業總有成功有失敗,沒有永恒的勝利者,只願意觀賞昙花一現的成功,這無異于飲鸩止渴。
在90後創業者的光譜中,陳安妮和余佳文是最受人矚目的90後創業者,在創業之初,他們身上的質疑和輿論就從未停止過。
外界90後的質疑,從未消失。/unsplash
如今,第一批90後早已步入30歲的大關,曾經伴隨著他們的質疑得到了時間的檢驗,時間告訴我們,在創業的世界裏,成功不會因爲你是個年輕人而垂青你,失敗也不會因爲你是個年輕人而放過你。
在衆多90後創業者中,陳安妮的發展勢頭最勁。
2014年,陳安妮在北京創立漫畫APP“快看漫畫”,此前陳安妮早已在互聯網算是個畫漫畫起家的小網紅,其連載漫畫《安妮和王小明》閱讀量超過一億,稱得上是一部現象級的漫畫。
至今,快看漫畫的用戶數已經突破7000萬,下載量超過百萬,就算是在互聯網寒冬的2019年,快看漫畫仍然深受資本的青睐,獲得騰訊1.25億的E輪投資。
線上的漫畫app仍然是一個缺口。/unsplash
幾家歡喜幾家愁,陳安妮成功從網紅漫畫家蛻變成融資百萬的公司CEO,而從一開始便是CEO的余佳文,他的創業之路可謂是高開低走。
2011年,余佳文在校期間創立了“超級課程表”APP,這款産品被稱爲“中國第一校園應用”,覆蓋了全國3千多所高校的學生,用戶量高達1700多萬。
在公衆號尚未爆紅的年代,“超級課程表”替代了诟病已久的教務系統,還添加了社交、二手交易等功能,一時風靡全國各大高校。
在一開始,超級課程表的融資之路異常順利,在2012年和2013年接連拿到來自真格基金、紅杉資本中國的融資,但好景不長,到了2014年,超級課程表在獲得了數千萬美元的B輪融資之後便再無投資家慷慨解囊。
app是創業的風口。/unsplash
超級課程表似乎風光不再,除了下架的消息之外,媒體上也鮮有關于超級課程表的報道。
最近的一則消息是2019年3月7日,超級課程表因發布色情、不健康的言論,下架整改。
2017年,余佳文接受某論壇發布會的邀請,談談自己的創業,原本語不驚人死不休的他變得佛系,覺得當初的自己像個跳梁小醜,反省自己不該唯90後員工不可,有閱曆的7080後員工也能成爲公司的頂梁柱。
狂妄自大並非余佳文的標簽,他也有成熟冷靜的一面,只是大衆更願意看到一個勇于挑戰世俗的年輕人,于是,一葉障目地拼貼出一個符合大衆想象的反骨仔形象。
很多所謂的形象,其實只是一種假象。/unsplash
早在2014年,余佳文在接受虎嗅采訪時,坦言“對任何創業者,媒體不應該去捧、不應殺,應該公正客觀對待。”
創業成功是一種幸存者偏差,勝敗乃兵家常事,但大學生創業常有充當炮灰的嫌疑,有數據表明,大學生創業失敗率高達90%。
居高不下的失敗率沒有引起大衆的注意,而官方對大學生創業的扶持更是給在平地起高樓的大學生們灑下一道及時的曙光。
2015年,“大衆創業,萬衆創新”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開啓了全民創業的時代。同年,國務院發布文件,允許大學生休學創業。
創業時代,誰都想分一杯羹。/unsplash
政府發布優惠政策,大衆追捧創業新星,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個錯覺:創業似乎是一個可行的道路。
然而,創業並非康莊大道,剛開始走的人很多,道路越走越窄,最後發現無路可走,只剩下一地雞毛。
創業的一地雞毛
中國的創業氛圍簡單一元,勝王敗寇,激賞成功者,唾棄失敗者,這似乎與我們的文化有關,“屢敗屢戰”總比“屢戰屢敗”勵志。
創業有時候和勵志無關,總和失敗有關,馬雲曾談過大學生創業,“100個人中只有1個人活了下來。”。
就算是拿著父輩資本練練手的王思聰,也難逃創業失敗的命運。
在無法正視失敗的輿論環境下創業,大學生或許無法放平心態,坦然面對成敗。
商業有成有敗,實屬正常。/unsplash
再者,即使有衆多政策的扶持,中國大學生創業也十分坎坷。
2018年,博雅數據庫發布2017屆大學生就業報告,報告顯示,自主創業的2014屆本科生中仍有46.5%堅持創業,也就是說三年內,有超過半數的大學生創業失敗。
有人分析大學生創業失敗的原因,在2011年的《全國大學生創業調研報告》中,有83.3%的人認爲“資金不足”是創業過程中面對的首要問題。
爲了協助大學生成功創業,政府早已打點好,降稅補貼的程序已經在路上。
2018年,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推出7項減稅政策,扶持創新創業和小微企業的發展,根據政府的數據調查,實施這7項減稅措施,將爲企業減輕稅負600多億元。
但美中不足的是,這7項減稅政策只面向的是研發高科技産品的小微企業,不覆蓋其他行業。
高技術行業是未來的方向,深受政府和投資人的喜愛。/unsplash
高科技創業公司門檻高,並非普通高校畢業生隨隨便便能企及的高度,大多數大學生創業都是從傳統行業入手。
在2016屆本科畢業生中,有13.8%的畢業生在半年後自主創業的領域集中在住宿和餐飲行業。
開一家研發公司是創業,開一家大排檔也是創業。
你以爲大學生創業是意氣風發的,和幾位投資界大佬們談笑風生,站在俯瞰城市的落地窗前思考人生。
其實,真實的大學生創業也是起早貪黑,勤勤懇懇爲自己的事業打拼,這不就和90年代的父輩們下海闖蕩一樣嗎?
但大學生創業可沒上一輩人下海闖蕩一樣風雨激蕩。
錢,生意人的命根。/unsplash
在稅收優惠不覆蓋傳統行業的情況下,大學生想要白手成家,就不得不把要錢的雙手顫顫巍巍地伸回家中。
根據麥可思的數據,大學生創業有80%的資金來自父母、個人儲蓄或者親友贊助。
政府的資助並非沒有作用,只是繁雜的手續讓大學生們的創業止步不前。
2016年,天津市政協教育委員會發布《關于大學生就業與創業資源的調研報告》,報告指出相關的創業優惠政策停滯“最後一公裏”,政策無法落實到實處,“看得見,摸不著”,形成政策的“彈簧門”、“玻璃門”,導致大學生享受不到政策紅利。
政策紅利與大學生咫尺天涯,讓不少初出茅廬的大學生飽嘗成人世界的心酸,而進駐大學校園的創新創業課堂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創業要實踐,而非理論。/unsplash
爲了響應國家創新創業的號召,不少高校紛紛開設創新創業實踐課程,邀請著名的非著名的企業家到校傳授商業秘訣。
然而,不少沒有創業想法的學生爲了湊學分選擇創業實踐課,坐在下邊聽老師們侃大山,而這些大學教師或許一輩子都沒有走出大學校園,匆匆忙忙從網上看了幾則商業成功案例,便在講台上侃侃而談。
在搜索引擎上搜索“大學創新創業課堂”,彈出來的結果多是“創新創業課堂心得3000字”,看來都是在網上抄作業的大學生們。
在校大學生們被創新創意課堂打磨,畢業創業的大學生們在外感受政策紅利不落地的彷徨,最後在創業失敗率高達90%的真相敗下陣來,真是一地雞毛。
創業,不過是另一種就業
無論是工作還是創業,這是兩種自我實現的途徑,兩者沒有高低可言。
數據表明,有40%左右的大學生創業是爲了自我實現,在尚無負擔的年紀就該使勁折騰,而使勁折騰的年輕人們也不要妄自菲薄,創業也不過是另一種就業罷了。
2016年,人社部與教育部聯合印發《關于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劃的通知》,《通知》中指出把鼓勵創業作爲擴大就業的重要方向,用創業拉動就業。
創業帶動就業,帶不帶得動?/unsplash
創業能不能帶得動就業呢?
一些創業成功的商界大佬們紛紛出來辟謠,告誡大學生們不要輕易創業。
騰訊總裁CEO建議大學生們先就業再創業,並拿自己當典型,“我創業以前也是工作了幾年。大學畢業生還是應該先進一些企業去工作、積累經驗、學習,然後再看有什麽機會。”。
教育巨頭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也勸慰大學生們,創業需謹慎,工作五六年後也不晚。
大佬們紛紛給頭腦發熱的年輕人們澆冷水,不知道創業愛好者們聽進去了沒有?
年輕的資本是可以犯錯,犯錯的成本在年少的歲數面前幾乎爲零。
年輕人有犯錯的豁免權。/unsplash
但有時候要考慮到犯錯的成本有多少,掂量掂量自己幾斤幾兩,能不能走這條“原本少有人走的路”。
不要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在許許多多創業成功的案例中,創業確實給予了他們跨越階級的機會,這是不可置否的。
比如,前述的兩位90後創業者陳安妮和王佳文,他們在描述自己的出身時,不約而同地使用了“我來自一個普通家庭”的字眼。
英雄不問出處,創業者沒有門檻,但成功的基礎需要卵巢彩票。
在《社交網絡》中,臉書的創始人紮克伯格被塑造成一個不會社交、無法與人溝通的IT男,影片並沒有過多著墨紮克伯格的家庭。
紮克伯格在2004年創立了臉書。/unsplash
實際上,他來自一個中産家庭,父親是牙醫、母親是精神科醫生,就連他的三個姐姐也是學霸中的佼佼者,出入的是名校,工作的是硅谷。
小紮不是普通意義上的創業者,他已經在某種意義上超越了許多在校大學生。豐厚的家底,精英的家庭,這是一個准成功者的姿態。
就算是萬衆平等的創業,也劃分好了起跑線。2020年了,你會想著創業嗎?
【歡迎留言討論】
你怎麽看待,創業這件事兒?
撰稿 | 陳臻臻
編輯 | 秋褲
排版 | 餡餅
* 未標注來源圖片來自網
原文首發于《新周刊》旗下公衆號“有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