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發布了該所海岸帶科學與海洋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在海洋空間管理與規劃領域的年度十項重要科研進展。
2019年,海洋一所整合了海洋空間管理與規劃研究領域的6個研究團隊,于當年8月成立了海岸帶科學與海洋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海岸帶中心”)。成立一年來,海岸帶中心圍繞國家自然資源管理和海洋強國建設的重大需求,依托海洋一所海洋自然科學與技術研究專業優勢,以“探索海岸帶科學規律,支撐海洋發展戰略,服務沿海經濟發展”爲宗旨,以“繼承傳統、服務管理、聚焦前沿、突出重點”爲學科發展原則,取得了一系列新突破,培育出一支特別能戰鬥的隊伍,爲自然資源部“兩統一”職責和海洋強國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科學支撐、決策支持、戰略分析與技術咨詢服務。
01
深度參與我國自然資源和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頂層設計
2020年1月,自然資源部印發《省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指南》(試行)。該文件是自然資源部全面開展國土空間規劃工作後正式印發的首個技術指引文件。海岸帶中心作爲編寫組單位,參與《自然資源“十四五”規劃》《長江經濟帶國土空間規劃》《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黃河生態帶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國土空間規劃立法、濕地立法等工作,並深度參與了《省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指南》(試行)涉海部分的撰寫和完善。
02
牽頭開展不同層級地方空間規劃首批試點實踐
海岸帶中心牽頭開展了省、計劃單列市、地級市、縣不同層級地方空間規劃首批試點實踐。
2019年,海岸帶中心承擔了首批海岸帶專項規劃試點。以山東省和青島市海岸帶規劃國家試點爲契機,開展了海岸帶保護與利用規劃基礎理論與編制方法研究,構建了以“輸入、結構、過程與功能”爲調控鏈條,以“空間布局與管理措施”爲重點的陸海統籌概念模型,並據此明確了山東省和青島市海岸帶規劃編制的內容重點與傳導機制,初步成果均通過專家評審。此外,還開展了浙江舟山、山東榮成等地方國土空間規劃試點工作,相關成果形成海岸帶管理立法建議,報送國家相關部門。
2020年,根據自然資源部關于海岸帶保護與利用規劃試點的總體部署,按照山東省自然資源廳和山東省海洋局的工作安排,海洋一所海岸帶中心編制完成《山東省海岸帶保護與利用規劃編制導則》(征求意見稿)。該導則明確了省、市海岸帶保護與利用規劃的地位作用、編制原則、規劃範圍等基本規定,重點對海岸帶保護與利用格局、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生態保護、産業布局、人居環境等提出具體要求。目前,該《導則》已按程序上報,正在征求自然資源部和山東省自然資源廳意見。
03
不斷深化全球海洋空間規劃國際合作
海岸帶中心積極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以下簡稱“海委會”)的工作,參與海洋空間規劃國際指南編制,深化了同歐盟成員國、韓國等國家海洋空間規劃領域的交流。
2019年,海岸帶中心參與海委會全球海洋空間規劃項目,負責海洋空間規劃國際指南部分章節的編制和試點區域海洋空間規劃的咨詢。
圖爲海洋一所所長李鐵剛和巴拿馬國際海事大學校長簽署海洋空間規劃合作諒解備忘錄。
同一年,海岸帶中心作爲牽頭單位聯合泰國自然資源與環境部海洋與海岸帶管理司、宋卡王子大學開展的泰國蘭島海域海洋空間規劃,成爲區域海域海島管理的基礎性依據與准則,這也是國際上首個使用我國技術方法的海洋空間規劃案例。此外,海岸帶中心簽署了與巴拿馬國際海事大學在海洋空間規劃領域的合作諒解備忘錄,拓展了馬達加斯加、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海洋空間規劃合作研究,並達成了開展實質性工作的意向,爲我國海洋空間規劃技術在印度洋、太平洋島國等國的拓展做好鋪墊。
今年,海岸帶中心參與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海洋空間規劃項目,負責協助開展中國、韓國、泰國、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柬埔寨、印尼等9個成員國的海洋空間規劃實施背景與狀況評估。這顯示出海洋一所在海洋空間規劃領域的研究和工作被相關國際組織所認可,並將進一步推動我國深入開展海洋空間規劃國際合作。
04
我國海島海岸帶空間分析、模擬與評估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海岸帶中心研究人員以我國不同類型、不同氣候帶典型海島爲研究區,分析模擬了高強度人類活動影響下海島植被、土壤、景觀等關鍵生態要素的時空響應特征,揭示了海島生態系統健康的時空變化規律,初步搭建了我國海島生態地理學的研究體系。2019~2020年,相關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在《Geoderma》《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Land Use Policy》等SCI和SSCI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
海岸帶中心研究人員基于長時間序列的海岸帶生態監測數據,定量評估了人類活動對于海岸帶生態系統的正面、負面和淨影響及其時空特征,並提出了加強資源總量控制和空間合理配置的政策建議。該研究探索搭建了基礎研究與管理實踐的橋梁,爲基于生態系統的海岸帶管理提供了切實依據。今年,相關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發表在《Land Use Policy》(SSCI一區),這是海洋一所首次以第一署名單位在SSCI一區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
05
牽頭組織中國海島志編研,開展海域海島自然資源專項試點調查
2020年,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中國海島志編研”項目正式啓動,該項目是海洋一所主持開展的“我國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中國海島志》編纂工作的延續,也是海洋一所牽頭承擔的首個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項目。
開展了自然資源部首個海域海島自然資源專項試點調查,編制完成系列技術規程、總則;厘清了海岸帶岸灘、河口、濱海濕地等概念及範圍關系;建立了海岸帶自然資源分類體系。選擇小島灣海域及灣內的2個無居民海島,開展了海域海島自然資源試點調查,爲全國範圍海域海島自然資源調查提供技術方法體系和組織管理經驗。
圖爲海岸帶中心研究人員開展山東省海岸線修測工作。
全面查清了山東濰坊、日照大陸海岸線長度、位置和類型,查清海岸線兩側開發利用現狀和海岸線保護類別;掌握了海岸線現實數據,爲嚴守自然岸線保有率目標,強化陸海統籌管理提供數據資料基礎。
06
積極參與自然資源確權和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工作
2019年,海岸帶中心參與編制的《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暫行辦法》已由自然資源部、財政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聯合印發。這標志著我國開始全面實行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制度,自然資源確權登記邁入法治化軌道。
在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操作規範編制方面,提出的“海域、無居民海島納入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方案”獲得了業內專家的高度認可,並被自然資源部采納,爲《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暫行辦法》的完善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術支撐。
在海洋空間利用方面,作爲海洋空間利用年度計劃的承擔單位,海岸帶中心構建了海洋空間利用年度計劃的制度框架和指標體系,編寫了年度計劃管理辦法;開展了陸海統籌的海岸帶空間用途管制研究,明確了海岸帶空間用途管制的功能定位、核心問題與重點區域,並基于國土空間規劃實踐提出了新時期海岸帶空間用途管制的制度完善建議,相關文章《新時期完善海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的政策建議》被中宣部“學習強國”平台選用;提出了渤海海岸帶空間管制的對策建議。
07
海洋自然資源與生態資産評估持續推進
海岸帶中心在國內外率先建立起海洋生態資産和海洋生態系統生産總值(GEP)評估方法體系,開展了山東日照、長島和浙江溫州應用示範。起草了國標《海洋生態資産評估技術導則》修訂草案和標准建議書,已被全國海洋標准化技術委員會和自然資源部通過,作爲國標修訂立項。
開展海洋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探索研究,初步建立了海洋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編制技術方法體系。編制的《三亞市潛水活動珊瑚礁生態損失補償辦法》,即將發布實施。
海洋自然保護地和國家公園評估取得初步成果。提出了海洋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的框架性技術要求和管理要求,完善了陸海統籌布局海上國家公園群的方案,完成長島自然保護地優化整合預案。
研發海洋修複工程生態績效綜合評估指標體系。基于海洋生態系統健康恢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增長和單位成本生態效益等理論構建海洋修複工程生態績效綜合評估指標體系。本指標體系的構建符合自然資源部針對“藍色海灣”整治修複工程檢查驗收管理的新需求,可作爲對現有考核體系的補充。
08
“國家海洋創新指數研究”獲海洋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海岸帶中心研究成果“國家海洋創新指數研究”榮獲2018年海洋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是獲獎項目中唯一的軟科學類項目。該研究首次系統構建了國家海洋創新指數體系,建立了海洋科技進步貢獻率與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率測度模型,並對我國國家與區域海洋創新能力進行了多視角、多尺度和長周期的評價,爲我國相關管理部門從整體上掌握國家海洋創新發展現狀、探索海洋創新路徑和方式、優化海洋創新力量布局和資源配置提供了科學支撐。
09
“建設項目集約用海評價與控制方法及應用”獲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海岸帶中心參與“産業用海面積控制指標”研究工作,完成山東省産業用海調研報告、分指標測算報告。
參與編寫《海洋産業填海項目控制指標及集約評價研究》專著及《建設項目用海面積控制指標(試行)》,後者已于2017年印發實施。
“建設項目集約用海評價與控制方法及應用”獲得2018年度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牽頭組織全國海洋牧場、核電等産業用海政策改革研究。
10
積極開展服務自然資源和海洋工作發展的各項探索性工作
出版海絲路合作指數系列專著。構建海洋國際合作評價模型,對中國與“海上絲路”周邊34個國家海洋經濟合作情況進行評估。最新成果《“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海洋經濟合作指數評估報告(2019)》在2019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深圳)上展示。
出版專著《藍色戰略:全球海洋政策研究》,提出新時代國家參與全球海洋治理和發展海洋戰略的具體路徑和政策建議。參與多項極地、深海、大洋及海洋政策研究,多項報告和專報獲省部級以上批示或采用。
構建自然資源科技創新發展評價體系,推動自然資源科技創新融入國家創新體系。開展自然資源科技創新評價研究,構建了自然資源科技創新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出版首部自然資源科技創新評價專著《自然資源科技創新評價試評估指數報告2019~2020》。
構建“基本自然資源區”制度。從基本自然資源的主要特征、“基本自然資源區”的概念、分類分區和制度設計4個方面深入研究,提出政策建議,相關成果已形成學術論文多篇。
牽頭承擔的海洋公益專項“基于生態系統的海洋功能區劃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通過專家驗收。構建了基于生態系統的海洋生態功能區分布特征與識別技術體系,開發了基于生態系統的海洋功能區劃輔助決策系統,並在黃河口-萊州灣海域和廟島群島海域進行了基于生態系統的海洋功能區劃關鍵技術集成和應用示範。
開展海岸帶生態系統模擬與適應性管理關鍵技術研究。建立了新型海洋生態動力學模型體系,構建了判別一類海洋生態動力學模型穩定性的降維技術,提升了海洋生態動力學模型穩定性、模擬精度等性能。構建了海岸帶複合生態系統研究的基礎理論和技術框架,創新發展了圍填海、溢油、陸源汙染、海水養殖等典型人類活動對近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和健康影響的評估技術體系。啓動國家自然基金委-山東省聯合基金重點支持項目“基于陸海統籌的多重人類活動對山東海灣生態系統的協同影響及適應性調控機制(2019~2023)。代表性專著被推薦輸出海外版權、全球發行。
出版中英文版專著《A Quantitative Study On The Global Blue Economy》《全球藍色經濟定量研究》,探索提出藍色經濟指數概念,進行全球尺度定量分析評價,參與起草《中日韓藍色經濟合作倡議》,爲制定和完善藍色經濟相關政策規劃提供支撐。
i自然全媒體
記者:鄂歆奕